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题·论点·论据】31、论从师

(2014-06-29 15:49:27)
标签:

育儿

题··据】31、从师

A论题释 

   ○ 唐代古文大家韩愈《师说》中写道 :“人非生而知之者 ,熟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意思是说,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怎么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却不向老师请教,那些疑难问题,一辈子也得不到解决。

   —— 这就是在讲从师重要性必要性

    作为老师,起码在某一方面能帮助求知者取得进步。

    □ 多向老师请教,多拜师学艺,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不必要的时间的浪费。

    ※ 者为,这里的“师”并不是狭义地指学校里的老师。

B 论证角度精彩论点  论从师 <wbr><wbr>B <wbr><wbr>、论证角度/精彩论点

论证角度从师的五个角度:

    概念·意义·要求·方法·反面

[概念

     1从师是一个获得知识的最快捷的方式。

[意义]

     者为

     3虚心求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4个人的发展,离不开开从师学习。

[要求]

     5从师是要有理智,有选择。

     6从师是必须抱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方法]

     7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反面]

     8在学术上不盲目从大师。

  

   {写作思路}

    从师这一论题写作思路:可从这五个论证角度8个精彩论点,选择其中的一个你最喜欢的精彩论点

C依据(12条)   论从师 <wbr><wbr>C【理论依据】名言12条

   ○ 1、古之学者必有。  (韩愈)

      2、学贵得,亦贵得。  (唐甄)

      3、斯文有传,学者有。  (苏轼)

    

   ◎  4、人非生而知之者,熟能无惑?惑而后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韩愈)

       5、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之所存也。  (韩愈)

       6、人生中最大的幸福就是一辈子有老师。  (池田大作)

   □  7、三人行,必有我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8、学者必求,从师不可不谨也。  (程颐)

       9、务学不如务求师。  (扬雄)

 

※  10、不能超过师傅的徒弟是不幸的。  (达·芬奇)

    11、除我之外皆也。  (吉川英治)

    12 、没有老师的人是孤单的。  (池田大作)

 D、〖事实论据从师典型事例1、[转]孔子小孩D从师的典型事例1、孔子拜小孩为师

好评率:100%橐(tuo),是中国古代的神童。年仅7岁就当了孔子的老师。《孔子项橐相问书》叙述的就是孔子拜项橐为师的有趣故事。

孔子周游列国,四处讲学,宣扬儒家思想。一天,他正在坐车赶路,发明有三个小孩正在玩,其中一个小孩用沙土堆成了一座城。这个小孩就是项橐。

车被城挡住了,走不了了。可是这个小孩仍然在玩着,兴致勃勃,就象没有看见一样。孔子下车,微笑着说“你怎么不知道车来了要让路呢”项橐这才抬起头来拿起大人的口气说:“从古至今,只听说车要绕城而过,那有城要避开车的道理?”孔子听了非常诧异,小孩如此能言善辩,而且象成年人一样镇定自若。

孔子对这个孩子产生了兴趣,决定要考考他,就问道:“你知道什么山上没有石头?什么水中没有鱼?什么门关不上?什么牛没法生牛犊?什么马不能生马驹?什么刀上没有环?什么活没有烟?什么样的男人没有妻子?什么样的女人没有丈夫?什么时候白天短?什么时候白天长?什么树不长杈?什么样的城没有使者?什么人没有孩子?。。。。。。”孔子一口起提了40多个问题。

项橐认真听完,不慌不忙地回答:“土山,井水,空门,泥牛,木马,砍刀,仙人,仙女,冬天,夏天,枯树,空城,小孩。。。”

这些问题涉及天文地理,自然现象,家庭伦理道德等方面内容,内容普遍,项橐都能对答如流,滴水不漏。孔子佩服,连说六个“善哉”

项橐并不知道自己面对的是人们所尊敬的孔子,就反问了几个问题,结果孔子一个也答不上来。连叹到:“后生可畏也”。

孔子又说:“我车中有棋,咱们赌一盘吧。”谁知项橐一本正经地拒绝,振振有辞地说:“我不赌博,天子好赌,天下就不能太平,天公也不作美,诸侯好赌,就无心思治理国度;官吏好赌,就会耽误处理文案;农民好赌,就会错过耕种庄稼的好机会,做学问的好赌,就会忘了诗书礼仪,小孩子好赌博,该挨揍。赌博本来是无聊、无用的事,学它做什么?”

孔子听了这些话,由赞赏变成了敬佩,他拜项橐为师。七岁的孩子从此名声远扬,而孔子以圣人之身,不耻以孩童为师,其举动也为天下人称赞。

 从师典型事例2[转]李可染D从师的典型事例2、李可染拜师 

    李可染原名李永顺,于1907年出生在江苏省徐州一个平民家庭里。从13岁开始步入艺术殿堂起,他把整个身心都投入到中国画艺术的革新事业上。李可染是农民的儿子,父亲因逃荒到徐州,给人当厨子,母亲是城市贫民。他从小喜欢绘画,少时考入蔡元培办的国立杭州艺专,拜在第一位恩师黄宾虹门下,从此绘画才能得以展示。20世纪40年代在重庆办画展时,又遇到第二位恩师徐悲鸿,他特别尊敬徐悲鸿,愿意一辈子追随他。抗战胜利后,他随徐悲鸿来到北京,一起创办了美术学院。 

    1946年,经徐悲鸿引荐,李可染见到了心仪已久的80多岁高龄的齐白石,表达了自己想拜师求教的心情。1947年春,可染带了20张画第二次拜见齐白石,由此引出一段动人的故事。

    当时,齐白石正在躺椅上养神,画送到手边,他便顺手接过。起初他还是半躺着看,待看了两张画以后,他已不由自主地坐了起来。再继续看,齐老眼里放出亮光,身子也随着站了起来,边看边说:“这才是大写意呢!”齐白石晚年有个习惯,认画不认人,看完画以后,他将注意力转移到可染身上,问:“你就是李可染?”李可染忙答应。齐老高兴了,赞许道:“30年前我看到徐青藤真迹,没想到30年后看到你这个年轻人的画。”徐青藤即徐渭,是明朝著名的花鸟、山水画家,其画以用笔豪放恣纵,潇洒飘逸,名重一时,对后世亦有极大影响。齐白石生平十分推崇徐渭,由此可见他对可染的赏识。接着,齐老满含深意地说:“但我看你的画像是写草书,我一辈子都想写草书,可我现在还在写正楷……”就这样,二人以画为桥,一下子变得十分亲近。可染告辞时,齐老留他吃饭,可染再三推辞,齐老动了气,对正要迈出门槛的可染大声说:“你走吧!”这时,齐老家人示意,可染你要听齐老的,留下吧。从此,齐白石与李可染结下不解之缘。

    李可染对拜师一事非常看重,认为拜师仪式必须郑重其事,所以拖了一段时间。齐白石却等不及了,有一次他问可染:“你愿不愿拜师?”李可染忙说:“您早就是我的老师了。”齐白石会错了意,心情郁闷,不时地对身边的护士念叨:“李可染这个年轻人,他不会拜我做老师的,他的成就,将来会很高。”这话传到李可染耳中,他急忙去见齐老,解释原因。齐老心直口快,连声说:“什么也不需要,什么也不需要。”李可染茅塞顿开,当天在齐老第三子齐子如陪同下执弟子礼。齐白石连忙站起,扶可染起来,高兴之余,眼睛都有点湿润,喃喃地说:“你呀,是一个千秋万世的人哪!”此后,李可染便正式成为齐白石的得意弟子,10年功夫,尽得齐师艺术精髓。

齐白石将晚年收弟子视为人生一大快事,对可染十分推重。他曾画《五蟹图》送给可染,上面题句:“昔司马相如文章横行天下,今可染弟书画可以横行也。”可染画一幅写意人物《瓜架老人图》,画的是一位老人在瓜架下乘凉打盹,整幅画超脱秀逸,卓尔不群。齐老看后,连连称赞,题句曰:“可染弟画此幅,作为青藤图可矣。若使青藤老人自为之,恐无此超逸也。”还在《耙草歇牛图》上题:“心思手作,不愧乾嘉间以后继起高手,八十七岁白石丁亥。”

可染对齐师有深厚的感情,直到晚年仍念叨着齐师。他多次提及:“我在齐白石老师家学画10年,主要学他的创作态度和笔墨功夫。”“我从师齐白石,最大的心得是线条不能快。好的线条要完全主动,要完全控制,控制到每一点,达到积点成线的程度。”他学的是齐师的精髓,却不是所画题材。常入齐老画面的虾、蟹之类便很少出现在可染画中。他在画《雨亦奇》时倒是想到齐老的《雨余山》,但齐白石用的是点法,李可染则借用水彩及没骨花卉中的染法,刻画得相当柔和,充分描绘出“如丝如雾湿人衣”的江南细雨。

尽管李可染有幸得到三位大师的指教,但他并未拘泥于摹仿,而是勇于创新,最后终于成为山水画中的开山立派的人物。生前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作品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多有收藏。专集有《李可染画辑》、《李可染画集》等。

一代山水画大师李可染生前已是中国最杰出的画家,1989年去世后更是受到全世界的尊敬。最近几年,他的作品在世界两大拍卖行中接连创出高价,作品真迹外流严重。1990年初,国家下令禁止李可染作品出关,受此规定刺激,海外价格又一次猛涨,规定公布没几天,他的一幅《湮江夕照》在香港拍卖行中以100万港元卖出,举世震惊。

摘自:《文史春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