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1
亲密关系永远比你说的话重要
如今的父母往往有一个误区,就是太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却忘记和孩子保持良好的关系。其实,在保持良好关系基础上的教育才有意义,才容易收到效果。我主张“关系大于教育,关系先于教育”,如果发现孩子有问题,先改善亲子关系。
改善关系不是去讨好孩子、一味地认同他,而是要把孩子需要解决的问题和父母与孩子的亲密关系分开,比如学习和亲密关系是两回事,不要说“你不好好学习就不是我的儿子”。要知道,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表达的都是对父母的愤怒。孩子对父母和自己的亲密关系不满意,所以会逆反,比如父母要他好好读书,越说他越不读。只有和孩子结成彼此非常信赖的共情关系,父母的引导才会顺利地实现。
父母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是条隐蔽的信息链,虽是潜在的,却是重要的。比如在公司和老板说话,表面上是在和老板汇报相应工作,实际上你在内心是在期待老板对你的态度、对你关注的方式。亲子教育也是如此,亲密关系远比你说的话重要。
点评:为什么亲密关系要比我们对孩子话语教育有用,其实最关键的是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中,父母能够接纳孩子,当你接纳孩子的过程中,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真切的爱,而不是以成绩以及是否优秀来评价自己。如果父母不能接纳孩子,孩子的内心会产生情绪,而情绪就是制约一个人思维前行的障碍点。
2
抽象的道理对孩子是强大压力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不在于内容的对错,而在于教育方式是否正确,在于教育行为对孩子是否有效。有些父母教育起孩子可谓天衣无缝、头头是道,可孩子就是不买账;有些父母对孩子没有讲什么道理,甚至根本就不讲道理,可孩子相信他们。
其关键就是做父母的是将“有效”放在第一位,还是将“正确”放在第一位;是将“情”放在第一位,还是将“理”放在第一位。家庭是应该讲“情”而不是讲“理”的地方,特别是对于正处在青春逆反期孩子的教育。
我主张不要用非常正确的道理去教育孩子。这些抽象的东西往往是非常绝对化的,对于孩子的影响,心理学认为是一种强大的压力。
成年人判断生活细节事件是对是错,远比孩子要宽松,因为我们会首先判断是有效还是无效。教育也要追求“有效性”,而不是片面追求“大道理”。所谓“大道理”,孩子往往达不到,因为在现实生活里有很多不可控的因素。
点评:我们都习惯于用道理去教育孩子,也是因为作为父母的我们从小也是这样过来的,但是我们逐渐发现道理孩子比我们还要明白,可是为什么他们就是做不到呢?想要去改变孩子的唯一方法就是和孩子互动,与孩子一起去完成一件事情,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孩子去调整,我们不带他去做,孩子永远也不知道真正的做法是什么。
3
犯错是孩子成长的资源
允许孩子犯每个年龄可以犯的错误,这是我在临床中慢慢总结出来的,犯这种错误的结果往往是好的。那些看起来很傻的错误是孩子成长的资源,而不是障碍。只有父母认为是障碍,它才会成为障碍,因为你的沟通方式、言语会把它真正地演变为一个大障碍。家长担心、害怕孩子犯错误,其实是被自己的想象吓到了。
痛苦是重要的。孩子没有经历过痛苦,就肯定会被痛苦打倒,经历了才能学会管理和释放情绪。父母过度的保护倾向以及犯错之后代替承担的倾向,非但没有效果,反而会把问题搞得更复杂。
孩子不可能一出生就是听话的孩子。如果他长大以后很多体验都没有尝试到,有一些该犯的错误没有犯过,也没有经历过挫败,这样的孩子实际上是没有能力的。
孩子知道父母说得对,但无意识中还要做一些看起来有点儿不对的事情。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孩子的成长需要这些东西,这些东西对他就像养分一样。比如说因为做了某件事情被老师罚站,孩子就会印象深刻,知道这事后面有一个秩序,要遵守游戏规则,不遵守就要受到惩罚,这样的经验很重要。
点评:我们总是不喜欢孩子犯错误、总是担心孩子犯错误,只要孩子犯错误我们就会焦虑。孩子不断地去尝试新事物,在尝试的过程中犯错误,有了体验才有机会去调整,父母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不要批评孩子,犯错误是孩子成长的客观规律,而是借助错误引导孩子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如果父母能够这样处理孩子的每一个错误,孩子才能从反复思考中训练自己的思维系统,使之更加深刻、系统,学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