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有媒体在讨论“学霸”的的社交障碍问题。耳闻目睹的无数信息都让我确信,很多高分考生或多或少存在着社交障碍。但是,我不认为那些高分考生都配得上“学霸”一词。事实上,很多高分考生只是刷题高手,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考霸”。
北京大学心理卫生博士汪冰说:“人的成长过程,每个时期有每个时期的任务,除了好好学习,社交也是青春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的确如此。高中本该是学生从少年走向成年的阶段,他们的精神也该渐渐独立,应该明确对未来人生的初步规划,具备与人进行良好互动、正常交往的能力。而等到漂亮的高考成绩出炉后,大多数高中的“考霸”们完全不知道自己要读什么专业——最后的选择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教师和家长的分析和建议。其中一部分学生与同学、老师的交往都非常有限,甚而有人连生活自理能力都极差。这些学生完全配不上“学霸”一词。
所谓“学霸”,我认为应该具备以下素质:有明确的学习目的,有浓郁的学习兴趣,学习能力强,学习成绩优秀;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有超强的信息储备、整合能力;有良好的社会活动能力,能够与不同团队进行良好的合作,善于倾听他人与表达自己。
但是有多少家庭、多少学校是朝着这样的方向去培养孩子的?学校用考分衡量教师,教师用考分衡量学生,家长用考分衡量孩子,孩子在这样的衡量里,慢慢简化成高分生与低分生。低分生的苦闷不用细说,即便学校培养出了高分生,或者说“考霸”,又如何呢?如一名拿了母校7万元奖金考入清华的学生,拒绝回母校给学弟学妹们演讲,理由是“我考上清华跟学校有什么关系”。
教育亏欠“考霸”们太多了。为了让“考霸”们有时间多刷题,高中生的社会实践基本被简化成学校集体组织去某地溜达一下,回来统一在表格上盖章;或者家长们拿着表格随便找个单位盖章。为了让“考霸”们不浪费学习时间,高中生在校时间的管理大多数精细安排到每一分钟,他们甚至没有时间与同学进行深层次的精神交流。
在这种情况下走进大学,远离了学校与家长的精细化管理,很多少曾经的“考霸”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安排自己的学业、人际交往、时间甚至生活费,不少“考霸”们的大学生涯浑浑噩噩,求职时又磕磕碰碰。
在欧美国家,高中生要自主选课。在完成规定的学分这个大前提下,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以及未来在大学想学的专业,自行选择必修课与选修课。高中毕业必须完成30小时的义工,而每小时的义工证明材料都必须真实有效。在一些学校,高一新生可以申请在家长开放日当引导员;高二学生可以申请在万圣节扮演各种鬼怪;高三学生可以申请在家长会时给外籍教师当翻译。这样的学习过程,即便学生最后不是“学霸”,也没成为“考霸”,甚至没能考上大学,但是他们有机会在人生最宝贵的青春时代学习刷题以外的很多能力。我深信,这些刷题以外的能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面对自己的人生。
点评:
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亏欠孩子们太多了,尤其是那些“考霸”们。到了职场,这些亏欠都会显现出来。作为教育者,我们不得不反思的是,拿什么偿还对“考霸”们的亏欠?可是我们的家长和学校还以培养了高分低能的学生感到骄傲。每个人的能力都是多方面的,但是家长和老师只给了孩子学习考高分这一条路,而且还没有告诉孩子学习除了成绩和名次以外,给孩子最重要的是什么,会考试,拿高分就代表孩子的能力强吗,代表他的终身发展一切顺利吗?我们都忽视在学习知识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拥怎样的思维系统是决定孩子独立发展的关键,我们要教会孩子的是面对任何问题都能够独立、勇敢、不断反思的思维方式。
前一篇:人生的格局决定你的成功之路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