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他们纪念顾城,我们纪念谢烨

(2015-02-09 12:27:57)
标签:

情感

顾城

谢烨

悲剧

分类: 杂文

因为麦琪(英儿)的病逝,又激起人们对顾城事件的兴趣。我最近在网上查阅了有关顾城事件的所有文章,看着看着便生出对谢烨的无比怜惜来,从谢烨角度看问题的声音是极其微弱的,最让我感动的是“他们纪念顾城,我们纪念谢烨”的文章,站在社会公正的立场上,需要这样的声音。谢烨是善良、能干、有才华、能吃苦的一个女性,也是顾城事件中最无辜的受害者。

在顾城事件中,英儿活着,可以为自己辩解,她写了《命运的劫难》、《魂断激流岛》和《爱情伊妹儿》,招来了一片谩骂声,好像一切都是英儿一个人的错。中国历来有红颜祸水的说法,骂英儿我们就看不到顾城的错了,为顾城开脱,骂英儿是最简单的做法,这对英儿也有失公平。英儿确实有错,她的书也是为自己开脱,但是里面也有事实的一部分,不是全不可信的。至于信什么,只有每个人自己去分析了。

被无辜杀害的谢烨没有代言人,网上能搜索到的也就是她的几封家信。谢烨母亲当初怀疑顾城精神有问题,反对他们结婚,她对母亲先是不敢说顾城的不好,后来是来不及对母亲说真相,只有给父亲的信和给童年发小的信中有些真相。

命赴黄泉的顾城有两个非常有力的代言人文昕和顾乡,一个是顾城和谢烨的朋友,一个是顾城的姐姐,她们对舆论的影响非常大,对谢烨的伤害也是最大的。看文昕《顾城绝命之谜》,文昕对顾城的暗恋一览无余。当初顾城和谢烨突然出国,文昕是伤心中带着愤怒的,如同顾城觉得英儿的离开是一种背叛,顾城谢烨的出国文昕也有一种被“背叛”的感觉。文昕其实也是顾城“女儿国”的一员,只是停留在精神层面,没有在现实中进入。我相信文昕是非常爱顾城的,但是她把这段感情处理得非常好,真正做到发乎于情,止乎于礼。她对顾城的爱深藏于心,从未正面表达过。他爱惜顾城的婚姻,表面上也尊重谢烨。爱情永远是纯洁的,高尚的,爱谁都没有错的,爱情没有不道德的,关系才有不道德的。我们完全可以放心地去爱任何人,不要担心精神出轨,精神本身是没有轨的。但是你不能去建立不正当的关系,出轨一定是在关系层面,而不是在精神层面。所以文昕对顾城的爱是纯洁、高尚、干干净净的。能够这样把握自己的情感真是非常不容易的,需要有很高的精神境界。文昕与英儿算不上朋友,只是因为她们都爱上了已婚的顾城,内心隐秘的需求让她们成为形影不离的姐妹,她们相约一起上顾城家,加上谢烨,三个女人围着顾城,仰慕争宠,让顾城产生了“女儿国”的幻想,这在文昕的《顾城绝命之谜》中描写得很清楚。顾城和谢烨出国后,文昕和英儿依然形同姐妹,在一起最多的话题依然是顾城,英儿到激流岛后,她们之间的联系戛然而止,英儿一封信都不写给她,英儿得到了顾城就不需要文昕了。

文昕对英儿的态度是复杂的,英儿对顾城表白,文昕是担心和嫉妒中带着欣赏和佩服的,因为这也是她内心一直压抑的渴望和冲动。英儿伤谢烨她并不在意,伤了顾城她才心痛。她对英儿走进顾城的生活是嫉妒的,也出于对顾城的保护,她坚决反对英儿去激流岛,为此她还替英儿介绍对象,得罪了顾城,顾城不再与她联系,直到英儿离开,顾城才又联系了文昕。

《顾城绝命之谜》,用文昕自己的话来说是替顾城毁了雷(顾城给谢烨起的名字)的形象,她完全没有原则地站在顾城的立场上,骂英儿,损谢烨,把自己的境界全毁了。

顾乡是悲剧的唯一目击证人,她的话极其重要,左右着社会舆论。看顾乡《我面对的顾城最后十四天》,为顾乡设身处地想想,看着自己的亲弟弟在自己面前自杀,无法阻止,也不敢阻止,她的目击创伤是深重的。她无法从内疚中出来,她老觉得自己是可以阻止悲剧发生的,却是错过了一个又一个机会。其实这是顾乡的错觉,如果事情重头再来,她也不见得可以拯救弟弟。从文学层面上来说,我非常喜欢顾乡的文笔,极其老辣,她的记叙干练流畅,人物场景活灵活现,呼之欲出,让你一看犹如身临其境。但是从内容上来看,读者必须保持警惕,我们的文化有帮亲不帮理的倾向,顾乡站在顾城的立场上说话,为弟弟开脱是情有可原的,明白人一眼就看得出顾乡对谢烨是明褒暗贬。恰恰是看了文昕和顾乡的书,我才越来越强烈地生出谢烨的立场来。我把顾乡的书看了两三遍,一边看一边内心时不时地冲出谢烨的声音,我有一种忍无可忍要替谢烨说几句公道话的冲动。

如果顾城是一个精神健康的正常人,那他就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一个残忍的杀人犯,他杀害的是曾经死心塌地爱他,对他的人生有巨大帮助的,不断拯救他的恩人。如果顾城是一个精神不健康的人,那他杀人行为是无法追究的,他本身也是值得同情的。设想一下,如果顾城没有自杀,他不是进监狱就是进精神病院。我相信他更有可能进精神病院,从顾乡的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顾城童年就不太正常,最极端的表现是:“他那么小的时候,为了不让人说他不行,面对我和我的同学,吞下了一个又一个石子。”[1] 极端、自虐一目了然。他生前曾经两次差一点成为精神病院的病人。精神病人是生活在自己的幻想里,与现实生活脱节,用极端的方式待人,所以无法融入现实生活,顾城就是这样一个难相处的病人。精神病人里有一部分人具有特殊的天才品性,顾城就是这样一个天才的精神病人。与一个脑子里不断转动自杀念头的病人生活在一起是非常困难,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的。顾城爱谁,就认定谁是愿意跟他一起去死的。他与谢烨结婚第二天就要谢烨跟他一起去死,他认定英儿也是愿意跟他一起死的。与这样的病人生活在一起有多难,多恐怖,只有谢烨和英儿最清楚了。文昕和顾乡都把顾城说成是精神的,把谢烨和英儿说成是物质的,这对这两个女性都不公平。你们扪心想想,顾城有物质吗?顾城是天才,是有精神,但是这精神是带着恐怖疾病的。要不是这两个女人骨子里透着浪漫,要不是这两个女人天真烂漫,哪会奔这个有病的精神?顾城远看是天才,近看是病人。只有靠近他的人才能看到他的病态,公众是隔着距离看顾城的,看到更多的是天才部分,所以悲剧发生后都替这位天才惋惜,很少人把他当做病人来惋惜,甚至否认他的疾病。我们欣赏梵高的时候,并不忌讳他是精神病人,我们欣赏顾城的时候也不必忌讳。

顾乡的书很容易把人引入这样的思路:是谢烨把英儿引上岛,又逼她离开,让顾城精神崩溃,自己移情别恋,要逼顾城自杀,最后激惹顾城,发生了悲剧,整件事情好像都是谢烨在背后操纵。顾乡的书对媒体影响至关重要,顾城的朋友都知道谢烨的美德,她对顾城的好无可挑剔,所以顾城的朋友没有一个对谢烨不恭敬和同情的。顾城的朋友说一些不利于顾城的话,顾乡就会反击,让人很尴尬。大众不知道真相,结果人们一直在纪念顾城,一直忽视谢烨。

现在我们试着从谢烨的角度来解读看看会有什么不同。

顾城和梵高一样都是天才精神病人,但是顾城比梵高幸运多了,顾城身边有天使一样的谢烨宠爱着他,替他挡风遮雨料理一切,没有谢烨就没有顾城的成就。

诗人的才华需要被爱情激发,谢烨是顾城心中的女神,顾城最初的才华是在对谢烨的爱情里绽放的。谢烨非常知道自己嫁给了一个什么样的人,还是顾乡表达得最准确:烨讲到看电影《梵高》:别人看梵高看了就看了,不就一神经病吗?哎哟,我看的,看的,……”烨模仿着她当时颤抖的样子:就不行了,身边就这么一位耶!烨指的是顾城。我太有体会了。”[2] 是的,与这样一个病人共同生活的困难和痛苦,旁人根本无法想象,而谢烨非常爱顾城,她一直在保护顾城天才的部分,默默忍受他病态的部分,从来不向外暴露顾城的精神疾病。顾城的一些怪诞行为在谢烨嘴里变成了天真、诚实,任性,需要多么宽大的胸怀和智慧才能做到啊。谢烨一直小心地挡在顾城的前面,生怕他受到伤害。在国外定居,顾城不学外语、不学电脑、不学开车,几乎就是半聋半哑,越来越依赖谢烨。谢烨聪明、勤奋、能干,学英语、学德语、学电脑、学开车、学小生意、还创作,无微不至照顾顾城,在激流岛上,经济拮据,谢烨自己上集市去赚钱,不让顾城去。社会上的一切应酬都有谢烨应付,以至于“外国人,包括很多汉学家都认为,顾城的诗是谢烨写的,因为都是谢烨在外面出面,翻译啊,而且包括顾城的版权代理,都是谢烨帮他签帮他看的。他朗诵的时候,他上台之前,谢烨还给他提条给他改字呢。”[3] 在顾城的生命里,谢烨是妻子、保姆、经纪人、翻译、助手、车夫,到最后,顾城创作都是口述,离不开谢烨打字。离开谢烨,顾城根本没法生存,这也是谢烨要离开,顾城绝望的原因。

谢烨愿意承担这些,是因为他们彼此爱得很深。顾城爱谢烨,爱得很依赖;谢烨爱顾城,爱得很忘我。谢烨相信在顾城的心里只有她一个女神,而她的心里也只有顾城,她崇拜他、愿意为他牺牲。就像文昕和顾乡说的,这个婚姻是谢烨的一个财富,一个骄傲。但是顾城爱上英儿,尤其是英儿进入他们的生活,谢烨就再也没有了这个骄傲了,连尊严都没了。就像文昕说的,“谢烨的的灵魂肯定曾经痛哭不已”。但是谢烨选择了用平静掩盖伤痛,一如她一直用浪漫掩盖顾城的荒诞一样。帮助英儿上岛,谢烨是有苦衷的,她无法跟一个病人讲道理。如果谢烨让英儿上岛是为了自己金蝉脱壳,那么在英儿上岛的一年零八个月中她早已抱着孩子走人了,把一副烂摊子撂给英儿,连离婚手续都不必出面的。那时孩子还没有送人,谢烨很容易带着孩子脱身的。

英儿的离开更不可能是谢烨逼的。我相信英儿对顾城的爱是真实的,也是在精神层面的。她的错是她没有像文昕那样,把这段爱保持在精神层面,而是与顾城建立了不合理、合法、合情的关系,玷污了神圣的爱情,也葬送了自己的名誉,一生背着顾城的精神十字架,躲着世人的谴责和谩骂,最后是英年早逝,所付的代价也够惨重的。与今天傍大款的小三比,英儿实在太冤屈了。她到情人那里去的机票都要自己做了春卷卖了钱去还,住的是天花板会掉下来,没有门,只用布帘遮掩的破破烂烂的房子。说英儿是物质女孩也太无视事实了。英儿隔着距离看顾城,着迷了,走近了才知道是个病人,想逃离就不那么简单了。英儿没有谢烨吃得起苦,对顾城的爱也没有谢烨深。她到激流岛不久顾城就与她发生了性关系,我相信那时英儿还没有准备好,虽然不能说是强奸,应该有被迫的成分在里面,顾城在《英儿》里也提到英儿喜欢有一点暴力,说明他确实使用了暴力。英儿事后就提出要离开,顾乡在“读《命运的劫难》——写给李英”中如此描述当时的场景, 英儿执意要走“顾城困惑不解,早早起来为你去采花,他回来时你哭了,对他说走开。你的,发自梦中小其走开是致命的,顾城不知所措,一声嘶喊就倒下了;这是顾城与谢烨结婚由上海移居北京六年半后第一次发病。”(又一次佐证了顾城是精神病人,婚前也发过病,结婚后这是第一次。)英儿要离开,顾城要自杀,谢烨和英儿肯定吓坏了,谢烨劝英儿不要刺激顾城,英儿就不敢再提离开。我想英儿那时才看到纯洁的精神底下的恐怖疾病,顾城的病说爆发就爆发的,英儿在激流岛的生活并不像顾城在《英儿》里描述的那么轻松浪漫,犹如世外桃源。顾城写的东西和事实常常是正相反的,犹如他用黑色的眼睛找不到光明,因为他是病人。在激流岛上,英儿在物质上是贫困的,在精神上更是胆战心惊,不知道顾城什么时候会发作,她和谢烨常常担心出门回来看到顾城的尸体。一个弱女子被一个天才的精神病人用死亡威胁着,不敢离开,在与世隔绝的岛上,举目无亲,也无法离开。

人们无法理解谢烨与英儿的关系,谢烨善待英儿,不是对第三者的宽容,而是对一个精神病人的宽容。谢烨又一次默默忍受顾城的荒诞,把自己的苦衷深埋心里,强颜欢笑,直到英儿离开,顾城要死要活,痛骂英儿时,她才敢把对英儿的怨恨表达出来。在激流岛上,谢烨和英儿关系和睦,经常一起挤兑顾城,在生活中她们需要联手一起面对顾城的荒诞。

英儿离开的念头不是一天两天了,根本不用谢烨逼。英儿离开是在一个非常好的时机里,但是这个时机对英儿也是一个很大的打击。德国的一个基金会邀请顾城一家三口赴德创作,顾城离不开英儿,但是英儿的身份是没有资格获得邀请的,那一刻,想必英儿真正体会到小三的地位了,那种失落感让英儿感到崩溃。英儿一直就想离开,在这种时刻离开是非常正常的。谢烨也预料英儿会乘机离开,坦诚地与英儿深谈,英儿爱着顾城又受不了顾城,所以担心自己走后,顾城发作怎么办?所以谢烨才会对英儿说,“你走了,我才知道怎么办,如果我们回来你还在,我也认命了。”这是一个契机,谢烨让英儿自己做选择。谢烨的胸怀多么宽大,这是装不出来的。谢烨对英儿的好,连英儿也无话可说,顾乡在英儿的离开上做文章,闪闪烁烁的用英儿来攻击谢烨,煞费苦心了。

英儿事件对谢烨伤害最大的不是英儿插进他们的婚姻,而是英儿离开后顾城的态度。看看谢烨有多绝望:英儿离开,顾城崩溃了,都自杀过几回了。谢烨清楚地看到顾城对英儿的爱,却再也看不到顾城对自己的爱,这让一直自豪拥有顾城爱的谢烨多么伤心;伤心的谢烨却依然要救顾城,要顾城把英儿的事写出来,写书,顾城就不能自杀了,这个方法确实救了顾城。刚开始顾城说要写一本忏悔的书,谢烨很惊喜,以为顾城知道了英儿事情对她的伤害,以为顾城要向她忏悔了,以为她依然拥有顾城的心。结果顾城写出来的《英儿》却是对英儿浪漫爱情的怀念,没有半点忏悔的意思。顾城直到死都不认为英儿事情是对谢烨的伤害,从来没有认过错,也从来没有过忏悔之心。他根本没有体会到他为英儿要死要活多伤谢烨的心。谢烨大失所望,受不了顾城这么写,顾城却说,我是一个要死的人了,你就让我这么写,我写完就去死。谢烨又一次在死的要挟下忍让了,结果写完以后他却要求谢烨回头跟他继续生活。《英儿》可是顾城口述,谢烨打字,同时谢烨也写了一部分共同完成的书。《英儿》中写谢烨的部分很有可能是谢烨自己写的,因为这部分的文笔非常理性有逻辑,对顾城的描述非常透彻,也是《英儿》中写的最好的部分,与其他大部分的碎片化思维风格有很大的不同。谢烨说写《英儿》她痛苦到谁对她说爱她,她都会跟谁走的地步。也许是写《英儿》让谢烨彻底绝望了,才下定决心要离开的。顾城后来也觉察到,说要把书烧了。

但凡谢烨有些心机,但凡谢烨少一点点善良,她早已成功逃离顾城了。谢烨受了那么深的伤害,她却从来没有动过害顾城的念头。那次顾城差一点把她掐死,邻居过来询问,谢烨站都站不稳还替顾城隐瞒,后来是顾城坚持要送谢烨去医院,被医生发现报了警,德国警方要把顾城送进精神病院,只要谢烨签字,顾城就进了精神病院。要害顾城,这不是最好的机会吗?谢烨那时已经动了离婚的念头,她都没有签字让顾城进精神病院。谢烨非常清楚顾城进了精神病院,他天才的部分就会被毁掉,我想这也是谢烨一直不公开承认顾城是精神病人的原因,她崇拜顾城天才的部分,爱惜顾城的天才,她最后也是死在对顾城的爱惜里。

在顾乡呈现的最后十四天里,用另一个视角,我们就能看到谢烨在最后的日子里有多恐慌。谢烨离开顾城不是因为不爱了,而是实在承受不起顾城的荒诞,顾城逼迫谢烨把孩子交给别人领养也是一个很大的伤痛。谢烨是一个充满母爱的女性,她一直把顾城当孩子一样溺爱。但是当他们的孩子出生后,顾城却非常排斥甚至伤害孩子,他曾经把两岁的孩子从沙发上一脚踹到地上。也许出于对孩子的保护,谢烨才不得不答应把孩子交给别人抚养。顾城还不允许谢烨去看孩子,谢烨只好每天早晨到平台上与山对面的孩子用旗语交流。正是因为对孩子的痛苦思念和强烈内疚,谢烨才写得出如此动人的《你叫小木耳》,谁看了都想掉眼泪。德国基金会是邀请他们带孩子一起去的,但是顾城说孩子去他就不去,无奈孩子只能留在岛上,并且与领养人签约,必须夫妻一起才能领回孩子,如果顾城夫妇意外死亡,孩子的抚养权归领养人。在最后的日子里,谢烨一个人领不回孩子才耽误了逃命。

回到激流岛后,开始是住在顾乡家,后来谢烨与顾城商量住回自己家,顾城却说“那房子住一夜非死不可”,那可是顾城和谢烨的家,当初是谢烨跟他一起挖粪池、建鸡场。在顾城心里那里没有他与谢烨的爱情,全是英儿的影子,让谢烨情何以堪。顾城嘴上说要回到过去恩爱的生活,心里却忘不掉英儿,在最后十四天里,顾城都经常提起英儿,连顾乡也听不下去了,让顾城不要当着谢烨的面提英儿。最后的那段日子,顾城也很痛苦,低声下气地看谢烨的脸色,百般讨好谢烨,可怜他是个病人,他不知道谢烨要什么,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伤了谢烨。他内心挣扎着,言行矛盾着,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整天担心谢烨会逃走,也许直到最后时刻顾城一直在与自己的心魔斗争着。谢烨知道自己已经到了非常危险的境地,自从差一点被掐死,谢烨晚上再也不敢单独与顾城相处,最后十四天里不止一次地跟顾乡说她怕顾城。谢烨千方百计地稳住顾城,小心翼翼筹划怎么带着孩子逃离。他们俩都小心不去激怒对方,维持着表面的和平,以至于顾乡一直以为问题没有那么严重,一些看起来像和好的迹象都是假象,那恰恰是黎明前最黑暗的时候。

顾乡认为顾城想离婚,是谢烨拖着不办,一定要逼他死,想做顾城的遗孀,占有顾城死后的荣誉。把谢烨想的太坏了,顾城这样想我们能理解,那是病人的妄想。事实上顾城不是真要离婚,他嘴上说要离婚,行动上在苦苦讨好谢烨,努力挽回婚姻。最后十四天里天天陪谢烨去看木耳,可怜的孩子一边与父母说话,一边还要看领养人的脸色。顾城却不肯把孩子领回家。知道谢烨离不开孩子,却要求谢烨离婚后把孩子留下,继续放在领养人家里。顾城知道谢烨爱孩子,想用孩子拴住谢烨。只要孩子在,谢烨就跑不了。谢烨很清楚顾城不是真的爱木耳,而是利用木耳,他写给木耳的诗里很清楚:

爱你,杉 
  我要回家 
  你带我回家

顾城一会儿要谢烨给他一年时间,一会儿要十天时间,他要给儿子写东西,其实都是说给谢烨听的,谢烨反应冷谈,最后还坚持要修电脑,其实是不想配合写了。顾城知道这些话都白说了,也愤怒绝望了。顾城在遗书中写得很清楚,没有这个家他活不了。谢烨很清楚顾城的真实动机,根本不敢离婚,如果离婚,孩子判给她,顾城肯定会做出极端行动。没离婚至少让顾城感到有希望,这样才能稳住顾城,谢烨只有逃离顾城才能安全离婚。所以谢烨只想找机会逃离,她把所有证件都放在手提包里,随时伺机逃走。她一个人是可以逃离的,但是她怕顾城会伤害孩子,所以她一定要带上孩子一起逃。带走木耳有很大的困难,谢烨曾经请求顾乡的房东利斯帮助她逃跑,被拒绝了。曾经在与顾城和顾乡闲聊时偷偷溜走,到木耳的学校去打算说服校长带木耳逃走,被顾城和顾乡堵在校长室。走投无路的谢烨最后把大鱼请来帮忙。顾城知道谢烨要走,他用尽一切办法来阻止,对谢烨寸步不离,也一直在感化谢烨,对于一个病人来说,他越努力,最后爆发就越可怕。大鱼的到来让他看到谢烨离开的决心,他终于爆发了。

顾乡说顾城根本没有想杀谢烨,肯定是那一刻谢烨说了什么话把顾城激怒了。其实顾城杀谢烨是事先想好的,所以他没有给谢烨写遗书,如果顾城只是想自杀,无论他对谢烨爱也好,恨也罢,最想留的遗书应该是给谢烨的,谢烨是他生命中最最重要的人,最后也是在与谢烨的关系纠结中绝望的。顾城给父母、姐姐和儿子都写了遗书,唯独没有给谢烨写遗书,事实不是很清楚吗?顾城把后事交待给顾乡,要她卖了自己的房子,只有谢烨死了,顾乡才有资格处置顾城和谢烨的共同财产。顾城事先把上吊的圈做好了才对谢烨动手的。事实再清楚不过了,顾乡却要千方百计掩盖顾城的杀人事实,悲剧的那一刻,顾乡是这样描写的:

突然弟难看的脸色一片死灰,眼光也散了:我把谢烨给打啦——” 

哗,不知为什么我手就松了,只是脚底死扣住地面才没有瘫倒,心都瘫了,嘴也瘫了,我不会想,不会说话了……

如果仅仅只是把谢烨打了,顾乡这样的反应是不正常的,如果顾城说把谢烨给杀了,这样反应才合情理。顾乡把谢烨的死写得很离奇:她死于右额角唯一一个伤口,那个伤口经过清洗不仔细看就看不出来,是失血过多死的,斧子不是凶器,上面是干净的。

如果只是一个小小的伤口,又不在大动脉上,顾乡报警后,救护车5分钟就赶到了,救护车一到就会采取止血措施,不可能失血过多死去的。斧子上没有血迹不等于不是凶器,如果顾城用斧子从谢烨后面敲而不是砍,斧子上是不会有血迹的,但是很可能会颅内出血,这是救护车也无法止血的,颅内出血受害者就会昏迷,谢烨被害后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顾乡还一直强调谢烨是死在顾城后面的,所以顾城没有杀死谢烨,按照顾乡的逻辑是顾城打了谢烨,伤口也不大,医生都说没事的,会好的,后来谢烨自己死了,荒谬。顾乡为弟弟辩护心太切,把清楚的事实也辩模糊了。

顾城最后的病态顾乡都害怕了,悲剧发生两天后,刘洪彬采访她时,问他为什么不阻止顾城自杀,她惊魂未定地说:“我看着他那样,我是没有办法,我把他闹起来怎么办?他还得......他就疯了。”如果顾乡坚持阻止顾城自杀,她都有生命危险。

可怜谢烨忍常人不能忍的痛苦,过着扭曲荒唐的生活,帮助顾城撑起一片天地,让他的才华发挥出来。她一直小心地掩盖着顾城的精神疾病,最后还是死于顾城的疾病。

    顾城作为病人值得同情,他的才华也值得纪念,但是我们不能忘了谢烨。没有谢烨就没有顾城,更何况谢烨也是一位有才华的诗人,她写的《你叫小木耳》非常感人。她要承担那么多,留给自己时间非常少,居然还能写作,令人佩服。谢烨是更值得同情和纪念的,她和顾城都是死在创作的巅峰时期,令人遗憾。纪念顾城的人很多,纪念谢烨的人很少,那么我们就纪念谢烨吧

他们纪念顾城,我们纪念谢烨。



[2] 同上

[3] 回忆顾城和谢烨 | 舒婷《收获》2014-10-0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