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将至,难免抚今追昔。回首2009体坛人物,我最想说的是刘翔——或许会是一个,中国体育界的第一个“再生英雄”。
说起刘翔,其实我是很有些和他有关的故事的。
2003年9月,我去巴黎转播世界田径锦标赛,在法兰西体育场,刘翔夺取男子110米栏铜牌的比赛,就是我在现场评论席上解说的。
当时,国家田径队的总教练冯树勇和我坐在一起,担任解说顾问。刘翔起跑之后,冯指导紧张地语无伦次;瞬间,当刘翔冲过终点,场内大屏幕上打出第三的名次时,冯指导激动地佝偻在评论席上,双拳捶击桌面,浑身颤抖。当他抬起头来的时候,已经热泪盈眶了。
作为一名体育记者,我深知,在田径比赛的跑道上,尤其是短直道项目上,这块铜牌意味着什么。确实是太值得激动一回的了。我由衷地祝贺了冯指导和中国田径队。可惜,因为转播时间在北京时间的夜里,也因为铜牌在我们的国人心中几乎没有什么分量,刘翔的名字并没有一夜之间家喻户晓。
2004年9月,雅典奥运会。我的解说项目是跳水、足球、田径和其它几个副项。每日奔波于主体育场、跳水馆和IBC之间,甚至还去过射击场跟张山一起解说了一场射击比赛。
刘翔的110米栏半决赛恰好是我在主体育场解说。他顺利过关,看成绩和状态,我感觉他决赛时很有希望进入前三名拿一块奖牌,实现中国男子田径的历史突破。半决赛的另外一组发生了意外,上届冠军也是世锦赛冠军的阿兰-约翰逊意外跌倒,失去了决赛资格。我当时心理暗暗替刘翔高兴,毕竟少了一个劲敌。但是看成绩,决赛里好几个对手的实力与刘翔都在毫厘只差,甚至还有略强一点的。短直道项目,名次往往决定于零点零几秒,实在是难以预料。
等到刘翔参加110米栏决赛那天,正好是男子足球的铜牌之战,意大利对伊拉克。我的任务是在IBC看着画面解说这场球。赛前研究了一下当天的奥运赛程,我知道刘翔的比赛恰好在这场球进行的同时开始。
这场足球赛被安排在央视二套直播,田径比赛在5套直播。我在解说足球比赛的时候,反复预告,呼吁观众不要看这场无聊的铜牌之争,而是去看5套的田径比赛,因为我知道,我国的体育爱好者群体里,愿意看田径比赛的人太少,而看足球的人绝对占主流。我特意强调:我国选手刘翔进入了110米栏决赛,已经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也许有望带来更大惊喜!
中场休息时正好是刘翔的比赛,我在IBC里跟很多同事一起狂呼乱喊,激动万分,等到想起下半场来,急忙冲进解说配音的小屋里的时候,下半场都开始一分钟多了。
下半场比赛,我又呼吁大家再次去看5套的田径直播,邢慧娜勇夺女子万米金牌。这次是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完成的,他们提醒我:邢慧娜领先进入最后两圈!
这次我离经叛道呼吁观众转台的做法,可能是中国电视体育转播历史上空前绝后的疯狂举动,好在事后没有任何人批评我。
一切的疯狂都因为刘翔。
那一夜之后,刘翔红透九州。我也跟大家一样,知道了他的很多“八卦”:
他童年的梦想是做解放军,或者成为动画片里了不起的变形金刚;他曾经是父母眼中飞檐走壁的顽皮少年;他15岁遇见了传奇教练孙海平,从此开始了传奇的追梦之旅。
我们还看到了他拍的很多广告,比如,可口可乐。
虽然我一直怀疑孙海平教练会不会让他喝这个。但是,代言是可以的。我不喝酒,还代言过白酒啤酒各一种呢。当然,我们普通人喝可口可乐,肯定没什么问题。美国人都喝了快100年了。
刘翔在一次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自己是有故事的人,这辈子没白活。
就在我想起这些与他有关的故事的时候,也许他也会想起很多自己的故事,会和教练、父母亲一起,回忆从童年起每一个珍贵瞬间:第一次入选校队、第一次入选市队、第一次代表祖国、第一次与奥运结缘、第一次获得奥运冠军。
当然,我还期待早日看到他终于有了第一个女朋友,甚至被狗仔队偷拍到他的“初吻”——那么大一个活人,一个生龙活虎的男子汉,没有这些才反常呢。
他是体育英雄,但首先是人。
所以,他在北京奥运会因伤退赛时,我连续写博客挺他。
当然,我不知道他在2009年上海田径大奖赛,他复出后的第一次比赛里跑出优异成绩获得亚军后,面对电视镜头说出“灵魂附体”的时候,是不是想起了我的那段惹祸的名言,以致于他的眼神里露出一丝一瞬的偷笑。
坦白说,我确实挺得意的,连刘翔也记得这句话,说明真的很流行啊。
于是,我的电子杂志《最体育》就用他做了一期封面。
故事肯定还会继续。有故事的人,注定这样的命运。
PS:我把标题留给编辑,但是千万别用这个:“我和刘翔,不得不说的故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