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有点儿忙,今天一早起来写写费德勒。
众所周知,他总算是在罗兰加洛斯举起了冠军奖杯,完成了四大网球公开赛的冠军全满贯。可惜,很多网球迷还是有点不满意,因为红土之王纳达尔过早意外出局,费天王没有击败纳豆夺冠,这个冠军好像有点儿不那么有说服力,或者,让一些人觉得不那么彻底和过硬。
这样的一种舆论下,媒体也要把捧杯的费德勒写的、拍的带出一些失意、落寞和遗憾来。好像这个缺少了直接击败纳豆的法网冠军,成色不足。好像费德勒的全满贯,不那么实在。
这真是有点奇怪了。
1986年的墨西哥世界杯,被人们叫做“马拉多纳”的世界杯,一个时代的球王从此加冕。可是真正的老资格球迷闭着眼睛也可以立刻说出,在那届世界杯上云集的众多顶尖巨星当中,马拉多纳在直接对话里亲自击败的对手,并没有几个。比如当时的欧洲足球先生法国人普拉蒂尼,比如当时的“白贝利”巴西的济科,“博士”苏格拉底,都是当时世界上最优秀的球星。但是,在那届世界杯赛中,他们都先后倒在了相互间的厮杀里,根本能没有遭遇马拉多纳的阿根廷队。阿根廷队击败的传统强队,一个是决赛里的对手德国队,当时正处于青黄不接的调整期,鲁梅尼格已经老化,马特乌斯尚且稚嫩,能打进决赛已经是贝肯鲍尔缔造的奇迹了;另一个是英格兰队,在那场历史性的1/4决赛里,马拉多纳先后表演了“上帝之手”和“上帝之脚”——连过五人。因此使得自己一生都处于争议之中,似乎连那场2:1的胜利也蒙上了灰尘。
可是,这些缺憾都没有妨碍足球评论界把“新球王”的皇冠授予马拉多纳,也没有影响人们把那届世界杯纪录在这一个人的名字下面。因为,全世界的足球评论家都承认,那届世界杯就是属于他的。
所以,我不大理解为什么费德勒没有亲手直接击败纳达尔尔后夺取法网冠军的事实在一些人眼里就那么不完美。甚至好像真的连费天王自己也觉得不舒服不踏实了。这太有趣了。
其实,我甚至觉得费德勒根本就不必计较和在意这个红土场的冠军,不必在乎什么“满贯”到底是“全”还是“不全”。全或者不全,都不妨碍人们对他的评价和铭记。
历史上不能做到“全”的王者很多,但是没有人会质疑他们的王者地位。
还是拿足球界举例。马拉多纳就没有获得过欧洲冠军杯(冠军联赛的前身),虽然他拿过两次意甲冠军和一次欧洲联盟杯。他甚至连美洲杯冠军也没拿过。他还没有获得过欧洲金球奖,当然那时欧洲金球还没有对在欧洲踢球的其他洲的球员开放。他还没当选过世界足球先生。国际足联直到他1991年被禁赛之后才推出了这个荣誉,以至于直到今天,世界先生金球的获奖名单里还没有一个足球天才辈出的国度——阿根廷的球星。也许梅西可以填补这个空白了,也该阿根廷了。
罗纳尔多虽然获得冠军及个人荣誉无数,但是,却缺少一枚欧洲冠军联赛的金牌,也是一个严重缺憾。
这两位在足球界的地位堪与费德勒在网坛的地位相提并论了,都是划时代的人物,是统治者。他们的成绩单上都有空缺,都不“完全”,甚至跟他们同时代的其他人的成绩单相比,可能还显得十分突兀——比如,齐达内的成绩单就是“全满贯”,所有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几乎都拿过,尤其是欧冠金杯。可是,虽然我也非常崇拜和喜爱齐祖,但是如果在他们那个时代挑出一个人来加冕王冠的话,我还是宁愿把自己的一票投给大罗——虽然他连意甲的冠军都没拿过。
“求全”也许是网球赛事赛制形成的一种约定俗成的追求和评判标准。本来这是一个值得尊重和庆贺的现象,可惜,在费德勒“全”了以后,我反而对此产生了一点儿抵触和反感,至少是对某一种声音的抵触。我会记住费德勒,不会记住他的“全满贯”;如同我会记住马拉多纳和罗纳尔多,却不会在意他们缺少什么荣誉一样。
有时候,刻意的强调一个人的缺憾或者不足,其实是因为他已经太强大和优秀,优秀的令人难免要退出“赞美”竞赛,因为对手太多竞争太激烈;而另辟蹊径展开挑毛病找不足的运动,往往是引人注目的捷径。或者,起码可以有点儿新意,在一片差不多的声音里影像里,显得比较突出和另类。
刻意的忽略是最好的彰显;刻意的彰显缺憾则是最好的对缺憾的忽略。因为人们只会因此而记住一个名字,一个伟大的名字。
所以,我坚持认为,费德勒真的不缺这个法网冠军。费德勒这个名字本身,已经代表了“全”。
P.S.实在是拿那些来留言里频繁作非法行业的广告的人没办法,决定暂时关闭评论留言功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