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些媒体转载了最早出自《家庭》这本杂志的一篇描写我个人生活的文章。《又做爸爸黄健翔不再“一个人战斗” 》。
这篇文章的作者出发点是好的,没有什么恶意。但是,这是一篇典型的“作家流”记者的作品。其中的所谓生活内容,无非是在网络上搜索出来的各种真真假假的关于我的报道,经过了作者的移花接木重新组合剪辑,再加上一些煽情肉麻的故事情节和词语,就变成了一篇广为流传的文章。本身的素材就是真假参半的,再经过加工改造,更加演义戏说了。
这里最典型的一个硬伤、一处造假的表现就是:我现在的太太的名字根本不是文中的这个,毕业学校及工作单位都是错的;我的小女儿的出生时间也被活生生推迟了好几个月。当然,作者也可以说他是好心保护我太太的隐私,特意起了假名,类似电视节目里给人的脸上作了马赛克。可是,过去几年里大量的媒体转载我的两个女儿被偷拍的照片时,没有几家媒体记得要保护未成年人,给孩子们的脸上打上马赛克的。
我要再次感谢这位作家。和那些以讹传讹不分青红皂白就先入为主带着立场来涂抹我的一些“作家记者”相比,他完全没有伤害我及我的家人的动机,甚至还有一点替我说好话的意思。在某些媒体齐心协力坚持不懈要把一个人描绘成恶棍流氓并最终要让他消失的时候,这位作家和这家杂志的好意很让我们一家感动。虽然我们一边看一边哈哈大笑,感觉有点儿肉麻,还拿文中的名字叫着玩。
但是,如同那些造假中伤的“负面报道”不可能消灭我一样,这样一篇造假的“正面报道”也不会帮到我什么,或者说,我不需要这样的帮助。因为,我需要的是客观、公正、真实的报道。我希望我们的媒体——社会的良心——还没有彻底完全腐烂。
记得曾经有一位杭州的小记者问我:“你怎么看待关于你的负面报道?”我说:“我不害怕负面报道,但是我希望看到客观公正的,而不是虚假歪曲的。”这位小记者很理直气壮地质问:“那你的解说门那一段话还很不公正客观呢?”我完全没有欲望告诉她:我做的是评论,你要写的是新闻。我知道告诉她也根本没用。在她看来,一个曾经有过“问题”的人,是可以被媒体记者拿来随便编排糟改的。
一些记者喜欢把新闻报道写成评论,充分表达个人观点和喜好。当然,前提是自己的主管领导不找自己的麻烦,上级宣传主管部门没有相关禁令。可怜的媒体,也只剩下这点权力和创作自由了。我很理解。
所以他们要抓住机会拼命创作。凭着连标点符号都不会正确使用的文字水平,一字一句、一篇一篇、一版一版地,勤奋地书写着我们这个社会的良心。
建议《家庭》这样的杂志以后在封面上作明显标注:文学类杂志。这样大家阅读起来就当作小说来看,免得我这样认真不懂事不领情的人出来辟谣。小说嘛,就没什么可辟的了。我岳母和我家保姆都是这类杂志的忠实读者,所以她们最早发现了这篇文章。结果导致我岳母对这类杂志的信仰彻底崩溃了。
最后再次感谢《家庭》杂志及此文作家——对不起,是作者——的好意。建议您可以考虑转行去干编剧——听说国内一线的电视剧编剧,可以拿到一集5万的高薪呢!加油!
请其他媒体不要再把小说当作新闻转载了。
更不要以为这样做就替我说了好话改变了社会形象,帮了我的忙。我不会领这个情的。因为我不相信说假话的媒体可以帮助这个社会的任何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