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苏国刚
苏国刚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784
  • 关注人气:116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辉煌是怎样铸就的--解读“苍中精神”

(2008-04-19 16:09:48)
标签:

教育

校园

文化

精神

高考

分类: 校园守望

辉煌是怎样铸就的--解读“苍中精神”

[转帖]   记者:曹小佳   来源:《广元日报》

 

题记:

    2003年6月,巨大的喜悦又一次席卷了苍溪中学,振奋了苍溪人民。

   苍中高考再创佳绩,本科上线769人,上线率75.8%;高考上线人数突破千人大关,1014人参考,上线率99.8%,连续18年高居全市榜首,创下苍中建校100年来的最高纪录,实现了历史性跨越。

   苍中沸腾了,苍溪沸腾了!

   人们把目光聚向苍中:凭什么连续18年高考战场一路领先?凭什么一次又一次超越自我,占领制高点?

   回顾苍中近年来的发展,我们看到这样一个现象:高考连年攀升,一年一步跨越,一步一个顶点;发展年年突破,仅最近4年就摘下四川省首批校风示范校、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首批教育科研示范校和首批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3块省级牌子、1块国家级牌子。规模年年壮大,质量年年飙升。

   追溯苍中近年来的发展,我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苍中有一个灵魂、有一股子精神,就是自信、实干、团结、奉献、开拓,就是把身家性命拼给学校,就是把一切献给学生。这就是苍中人。这就是秘诀。

   因为有这样的苍中人,因为有这样的苍中精神,苍中所以成为苍中。

 

    2003年6月下旬,高考捷报传出后,带着许多个为什么,记者来到苍溪中学这所百年名校、国家级示范性高中,溯本求源。

 

    在苍中采访的日日夜夜,一次次感动,一次次兴奋,一次次彻夜难眠,又一次次泪流满面。作为一名记者,我在这里深深理解了什么是苍中精神——时代精神。

 

    自信,张扬,藐视一切困难,超越自我。苍中人的血液里流淌着四个字:永不言败。

 

    苍中人有一个颠扑不破的信念:就是要做点事。就是:越困难越要做事,越困难越要做成事。

                                  ——校长:何军

 

    在苍中高中部分校二楼展厅里,记载着苍中百年发展历程。其中有这样一段叙述:2002年12月29日,苍溪中学正式通过了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评估验收,成为川北地区唯一一所国家级重点中学。从创建到通过,历时仅10个月。

    10个月创国重,这样的速度在四川省已创国重的23所学校中,没有任何一家可比。

    令人吃惊的是,地处贫困山区、边远小县的苍溪中学,既没有经济发达的基础,也没有皇城根下的优势,近年来的发展却如创重一样,缔造了惊人的速度。仅最近4年,摘下了3块省级牌子,1块国家级牌子。高考成绩一年一个顶点,本科升学率比全市平均水平高出50多个百分点。

    对此,校长何军作了这样的总结:苍中人有一个颠扑不破的信念:就是要做点事。

    就是要做点事!无论困难有多大,无论身在哪里!这就是苍中人藐视困难、超越自我的信念和魄力。

    苍溪是一个相对贫穷落后的地方,但是,越是落后越要做事,越是落后越要发展教育,越是落后越要把苍中打造成一流的品牌学校!何军说,苍溪县委县政府为苍中的发展、为苍中人放手大胆做事创造了最重要的条件。

    从1999年5月担任苍中校长的第一天起,何军就在思考:究竟要把苍中带向何方?究竟如何让这所已有百年历史的老牌名校与时俱进?困难很多,矛盾重重。但是,何军明白:只有战胜困难,超越重重障碍直抵成功的人,才是真正的英雄。他和他的一班人放胆思考,超前构想,为苍中确立了一个宏伟的办学目标:优化更好的育人环境,提升更高的育人效益,把苍溪中学建成特色鲜明的中华示范校。

    中华示范校!这就是苍中人奋斗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何军提出了自己一系列理念,特别是他早在2000年就大胆提出学生是衣食父母,彻底颠覆了师道尊严、为师乃父的传统观念,当时很多老师情感上还不能接受。但后来残酷的生源竞争证明,正是因为有这样超前理念的指引,目标才能一个个实现。

    制定一个又一个分期目标,激扬士气,凝聚人心,调动每一个苍中人时时处处处于兴奋、激动之中,自信,张扬,藐视一切困难。这又是校长何军引导团队最成功之处。

    2001年底,何军一班人以深刻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发展意识,提出一个更高的分期目标:争创国重。这在当时几乎绝大多数人都觉得不可能。2002年3月,学校组织中层以上干部到已创国重学校考察,回来后大家就更觉得不可能:国重好,确实好,但就苍中而言,至少还要再有多少钱、再投多少力、再等多少年……

    进还是退?作为掌舵人,何军认为,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面对老牌名校日渐老化的突出问题,不进则退,不变则亡。他引导全校员工坚信:没有逾越不了的障碍,没有办不成的事。他让每个人相信:苍中人是最优秀的知识分子群体,骨子里追求一流,永不言败。

    在后来的日子里,苍溪中学得到了县委政府和全县人民有史以来最大的支持。多方奔走,一次次破解资金难题。2002年4月,县委政府领导提出8月20日下午6时到新校舍吃馒头的高中部分校竣工目标。苍中又举全校之力,和时间赛跑,一次次超越时间,一次次超越自我,最后如期兑现了承诺,创下了10个月创国重的奇迹。奠定了实现中华示范校总体目标最重要的基础。

    不服输,不言败。这就是苍中人。

    没有过不去的河,没有做不成的事。这就是苍中人。

    人们还记得,2002年6月,苍中创省级示范性高中,市局组织初查,发现了很多问题和差距。当时校长何军在北京学习,副校长赵晓辉在家主持工作。问题查出后,大家有些动摇。在苍中逸夫楼三楼会议室里,赵晓辉当着市、县教育局和县委政府领导,立下了军令状:再给一个月时间,如果一个月没有按要求达标,我赵晓辉引咎辞职!一个月后,苍中顺利通过了正式评估验收。

    今天回忆这段经历,赵晓辉说:苍中人做任何事,都看成是打仗。打不赢,就是无能,无能就只有一条路:走人。

    无能就走人。这是苍中的一条生存原则。所以在苍中,每个人必须最大限度地调动自己。你只有一次机会!在苍中已连续教8届高三班的陈正文老师说,一次搞不好就很难再有第二次机会。这就是他为什么即使只是一次普通月考150份卷子也会连夜改完才会回家的原因。因为他一分钟都不会耽搁。

    在苍中,生存下来的人,每一个人都自信、都张扬。因为他能在苍中生存。

 

    忘我,拼命,拼上身家性命。一份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不解的苍中情结,让每个苍中人像蜡炬一样燃烧。

 

    苍中,就是苍溪人心目中的北大、清华。吃糠咽菜,老百姓也要把子女送进苍中来。我不能对不起这样的人民。

                                 ——教师:李发武

 

    2002年6月2日,副校长金昌福倒在了高三课堂上,被诊断为结核性胸膜炎。入院时胸腔积液已达3000多毫升。医生问为什么不早点送来呢?当时金昌福主抓高三,还上着补习班的课,天天感到疲倦,体力不支,可谁不累呢?在医院住院20天,胸腔积液还没抽完,金昌福便回到了学校,边抽胸水边上课。高考结束后是暑假,恰逢学校新校区筹备竣工,缺人手,他又顶了上去。2002年8月25日下午,新校舍正式启用,安排第一批新生入住后,金昌福眼前一黑,蹲下去就再也没站起来。27日,医院发出病危通知书,第二天他被转到重庆治疗。这回金昌福该休养个一年半年吧?可10月中旬,在学校创国重的最后冲刺阶段,他又回校上班了。

    金昌福这种拼命精神,在苍中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把身家性命拼给苍中发展,是苍中人最感人至深的一种精神,也是苍中人的精神本质。

    白云邦,57岁,在苍中教书21年。患高血压10多年,从未缺过一堂课。去年来,他经常呕吐,反胃,难受,手脚发抖,他教初二4个班的政治课,天天要双手抚着楼梯才能爬上教学楼3楼。大家都劝他:去看看医生吧。可白老师说:没事,胃病。今年4月的一个星期六,他还在课堂上上课,呕吐发抖后晕倒,第二天就转院到川医,被诊断为高血压引起肾病变、尿毒症。如今,他要靠每周透析2次维持生命。

    赵仕仲,60岁,曾任区中学副校长,副县级领导,到苍中做一名普通教师,连续10年奋战高三一线。今年3月,市县教研室组织高三调研,听他的课,发现他一边上课一边伸手按着胸口;晚上查岗,又看见他在校医务室一边输液一边阅卷。原来赵老师已患肺气肿两个多月,而他一分钟都没耽搁过。市县教研室的老师无不感动:苍中有这样的老师不发展才怪,不考第一才怪。

    谢光树,59岁,校级调研员。在苍中修建高中部分校的艰难岁月里,他自始至终坚守在工地现场,为工程奔走,同时间赛跑。在最后冲刺的几个月里,他早上6点出门,晚上12点以后回家,脱了一层又一层皮,没睡过一个伸展觉,病了也不吭一声。受气、受苦、受累,却是功臣。

    在苍中,老教师拼命,年轻人就更不必言。一直教高三数学的林明成,是一个科研型教师,每年发表30多篇高质量的论文。人称教授,谐音教瘦,意即越教越瘦。身高1.78米、体重130斤的他曾数次晕倒在厕所。

    25岁的姚成,今年当高三9班班主任,高考取得很好成绩。许多人给他介绍女朋友,他一个都没去看。对姚成来说,每天早上6:20起床,晚上10:40回家,寝室只是睡觉的地方,唯一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是星期六晚上和星期天下午,可这个时间也只想睡觉。为了工作不耍朋友,这件事引起学校的重视,如今连校长都在张罗着给他介绍女朋友。

    31岁的副校长苏国刚是最年轻的校领导,今年负责高三全面工作。高三是学校的命根子,当初安排他挑此重担时还有人担心:他那么年轻,行吗?苏国刚每天早上7点到校,晚上11点以后回家,他把全部身心投入到学校,工作受到了高三老师和学生的信任和欢迎。他还和教导处副主任余苏军、办公室副主任宋海德带头上入口成绩最差的高三补习班的语文、物理、化学风险课。天道酬勤。今年高考苍中创下了建校百年来的最高纪录。

    在苍中,像这样的老师还有很多很多……。

    苍中人究竟为什么甘愿如此奉献?为什么把学校、把学生看得比自己还重要?对这个问题,每个老师都作了回答。

    林明成说,苍中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这个班子为大家创造了团结和谐的环境,创造了一个展示才能的舞台,不干好,总觉得对不起学校。

    阳彦说:苍中的每一个人,都能自觉地把苍中的荣辱兴亡和个人的前途命运发展融为一体。

    副校长赵晓辉说:苍中人知道感恩,只有实干,做出成绩才对得起全县人民,对得起党委政府。

    全国优秀教师、一家三代都在苍中读书、教书的向茂硕老师说:苍中人有一个苍中情结。勤奋敬业百年积淀,优秀传统根植人心。任何人只要一进入苍中,就会自觉地融入这个大家庭,就会深受感染。

    全国模范教师李发武说:是一份强烈的责任感让每个苍中人忘记了自己。多年来,苍溪人重视教育,又特别支持苍中发展。苍中就是苍溪人心目中的北大、清华,哪怕吃糠咽菜,老百姓也要把儿女送进苍中来,我和每一个苍中老师,不能对不起这样的人民。

 

     团结,协作,同心同德。苍中人,千人一人,万人一人。

 

     让一个学生掉队,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损失;让一个老师掉队,就意味着很多个学生、很多个家庭的损失。所以苍中:不允许一个人掉队!

                                 ——教师:张文胜

 

   苍中的8字校训里,前4个字是勤奋、和谐。苍中领导班子16字要求里,前4个字是人和兴校。苍中校长何军治校理念里,首要的一条是和谐环境论。在苍中,人们谈论最多的、体味最深的是:团队精神。

    1999年,新一届校领导班子组成后,校长何军响亮提出营造和谐环境,彰显苍中团队精神。4年来,何军在苍中建立和彰显了四大原则:公平原则,机会均等,让能干事、干好事、事干好者上;表现原则,提供平台,激励每个人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希望原则,制定一个又一个目标,给每个人一个梦想,鼓励大家为梦想而奋斗;协作原则:1+1=1。这些原则首先鼓励个人奋斗,但最终强调的是团队精神。

    多年来,苍中一直坚持打高考整体战。高三各学科、各班级协调配合、共同作战:信息、资料、教学共享。各学科都有一个备课组长,共同研讨制定教案,共同开展复习,共同使用资料信息。各学科各班都要做到教学、进度、复习三同步。各科教师都要做到教材、大纲、学生三摸透。在高考战场上,苍中不允许单独行动,更不允许有人掉队。

    高三班主任张文胜说:让一个学生掉队,就意味着一个家庭的损失;让一个老师掉队,就意味着很多个学生、很多个家庭的损失。所以,苍中不允许一个人掉队。

    因为不允许一个人掉队,苍中形成了老中青传帮带的优良传统。60岁的赵仕仲老师不知手把手带过多少个年轻人。今年,新调语文老师杨嘉红,第一次抓高三,赵老师帮助指导他研究教法、教材、资料选择、学生心理调试、试后评估分析、对策等一系列工作,让他迅速成熟。53岁的党委副书记郁友德执教30多年,从来没有离开过讲台,如今,他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又有很多在苍中教书,他引导他们,扶持他们,毕生心得,毫不保留。

    正是因为有传帮带,正是因为有整体战,今日苍中形成了千人一人、万人一人的团结协作局面。在苍中,为了工作,没有领导和教师之分,没有老师和职工之分,没有前勤和后勤之分,人人皆教育,处处皆教育。

    合同工舒中强,已在苍中工作10年,当了10年高三男生宿管员。高三学习任务重,寝室里学生情绪变化大,很难管理。多年来,在苍中的和谐环境里,舒中强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合同工,而是一个教育工作者,配合班主任,做差生转化工作。受过他教诲的学生不计其数。如今99级学生孙文露、2001级学生白洪等很多人,在进入军营、进入大学后,还年年来看望他。舒中强说:在苍中工作,不管岗位有多么不同,但大家的目标都是一个:教好人,育好人。

    57岁的王开益曾在雷锋生前所在团当兵17年,转业到苍中后,先任伙食团长,他在学校食堂建立黑板宣传,把食堂变成了教育学生的阵地。后来他又到德育处工作,主动承担后进学生转化班的教育,宣讲雷锋精神,他负责的是夜间巡查保卫,白天休息,可他总是睡不着,总想到办公楼找点事做。学校创国重和省示范校期间,他主动帮忙整理档案,搞清洁,哪怕地上的一口痰迹,他也会躬身去擦掉。问他为什么,他说:苍中人做事分不出个你我,不干事,慌!

    团结,协作,同心同德。在苍中采访,记者强烈地感受到了苍中人的这种力量,进一步找到了苍中连续18年高考夺冠、发展始终遥遥领先、成为一支从不言败的优秀团队的秘密。

 

    奉献,付出,苍中人有一份深深的愧疚:属于学校,不属于家庭,属于学生,不属于儿女。

 

    假若有来世,我一定对父母、对儿子、对丈夫更好一些,陪他们更多一些。这辈子我只能说对不起。

                              ——教师:侯晓青

 

    办公室副主任李源的女儿读小学二年级,一次语文测试,只考了32分。老师在试卷上从头到尾只批了一句话:你爸是语文老师!

    你爸是语文老师!这几个字象刀子一样刺痛了李源的心。作为苍溪中学语文学科的骨干教师,李源去年教高三火箭班语文,今年又教高一火箭班语文,夫人王琼远是学校德育处主任,教高三政治,夫妇俩都是大学本科毕业,如今研修班也已毕业。然而,他们的女儿语文只考了32分!

    2003年6月28日上午,当副校长苏国刚给记者讲述这个故事时,一直陪同采访的李源几次制止他。听完故事,记者问他为什么时,他竟眼泪夺眶而出!冲出了办公室……

    为了学校而顾不上家庭,为了学生而顾不上儿女。这在苍中的每个老师身上都有发生。

    副校长赵晓辉在苍中教书20年,当班主任10年,在讲台上整整站了18年,儿子已读到初二,可他却从来没有给他讲过一道题,没有辅导他读过一本书。赵晓辉愧疚地说:只要学生在我们就一定在,我们却从来没为儿子存在过。

    初2005级年级组长、外语老师侯晓青,4年前父亲去逝,当时,她正在教初三,父亲住院3天,一直在输液,医院也下了病危通知书,可作为在父母身边的唯一一个女儿,侯晓青想都没想过要请假。她一直在学校里忙。父亲病逝后,她感到深深的愧疚。她觉得最不可原谅的是:想都没想过要请假。还有一年,儿子两岁多时,突发高烧,抽搐,朋友们帮忙送到医院,打强心针抢救,而她还是放学回家后才知道的。如今,儿子已经14岁了,她对他的关心仍然很少,早上出门时儿子还没出门,晚上回家时儿子已经睡觉。不欠学生欠亲人,侯晓青说:假若有来世,我一定对父母、对儿子、对丈夫更好些,陪他们更多一些,这辈子只能说对不起。

    和老师们比起来,校长何军对家庭的内疚有着更深的痛悔。

    2002年春节前腊月24日,苍溪县最后一次四大班子联席会决定修建苍中新校舍,帮助苍中争创国重。已多年没回甘肃老家的何军,为了研究制定有关方案,将回家的日期一推再推。直到腊月27日上午11:30,才急急忙忙启程。由于急于赶火车,不到广元就出车祸。造成妻子头面部受伤,颊骨、下颚粉碎性骨折。后来做整容手术时,妻子想到成都做,以保万无一失,可正值学校开学和创国重的起步阶段,没有时间陪她,何军便抱着侥幸心理让她在县上一家医院做手术。如今妻子脸上留下了残疾,被评为粉碎性脸颊骨折,面部毁容,交通伤残9级。留下了终生遗憾。

    如果欠下妻子的还能用其它方式回报,那么,欠下兄弟的却永远无法弥补。

    何军的弟弟一直在甘肃干个体、开车。全家人都寄期望于他给弟弟安排个工作。作为校长,何军多次找县领导,给教师家属解决问题,可他从来没有为自己的亲人开过一次口。他也知道,只要自己开口,问题就能够解决。不是不想开口,而是每次话到嘴边又咽下:为学校,添的麻烦已经够多的了。

    今年1月,就在学校刚刚创上了国重的时候,弟弟却在开车时遇歹徒抢劫,被活活刺死,年仅31岁。留给父母和家人的是对何军永远的怨恨。

    回首在苍中工作的4年,何军感慨万千:为了啥,为了荣誉吗?他从来没评过一次先进,所有的先进都让给了一线教师。为了财富吗?作为校长、高级教师,他在所有高级教师中工资是最低的。就为干点事,就为对得起学生,对得起老师,对得起组织的信任,对得起苍中的历史和未来,就是想做点事。何军总结自己。在苍中4年,苍中实现了历史性飞跃,创下了国重,焕发了新的生机。这就是对自己的最大回报。

    当我60岁的时候回忆这段苍中往事,我想我还会心潮澎湃,还会为苍中人叫好,还会为自己曾经率领过这支团队叫好。何军说。

 

    开拓,奋进,追求卓越。苍中人今天的目标不再是升学率问题,本科问题,而是如何让更多的山区孩子走进北大、清华。

 

    我们正在训练学生的霸气,野性,我们正在形成一个冲刺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的整体优势。

                                   ——副校长张文

 

    高2003级(5)班是学校的火箭班,48人参考,43人上重点线,100%的本科,其中还出了个全县应届生中的理科状元。

    这样的成绩已经够好了吧?可班主任张文胜却并不觉得轻松,他流露出深深的遗憾:今年全市文理科状元没在苍中。

    长期以来,苍中教育教学质量的遥遥领先,培养了这所学校追求一流、追求卓越的品质。苍中的高考目标不再是升学率问题,也不是本科升学率问题,而是如何让更多的山区子女走进一流名牌学校问题。

    在苍中人看来,最好的就应该出在苍中。

    副校长张文分管教育科研,又亲自上高2004级火箭班和一个文科班的数学课。分管教学就要做表率。本着这样的信念,家住老校舍,上课在新校区的张文每天早上8点到校,晚上11时才回家,中午连办公楼都不下,饭由家属送来。他在忙什么呢?忙着做科研课题,忙着备竞辅教案,忙着不断自我学习,忙着与学生一起成长。

    从教28年,教过18届、43个高三毕业班的张文有一个最大愿望:让更多的山区孩子冲刺北大、清华。近几年,虽然苍中每年也能考上几个北大、清华,但还没形成整体优势。因为山区条件差,生源基础差,许多学生缺乏自信。为此,他加强了竞辅培训,坚持每周星期天辅导学生,通过参加竞赛,训练学生的霸气、野性,挑战自我的勇气。他希望摸索出一条农村中学如何培养更多北大、清华学生的成功之路。

    和张文一样,董永贵、余苏军、周玉平、蹇祥宗、崔仕洋等等,苍中的每一个优秀分子都在不断地制定更高的目标,并在培养尖子生方面已形成了一套独特方法,最近几年的实践证明,各学科都取得了满意效果。

    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这是李发武老师的座佑铭,也是苍中人的教学艺术。哪怕一个学生只有30分的基础,我们也不会放弃,激发他的斗志,教会他永往直前、不言败、不服输的精神,教会他做生活的强者。

    教会他做生活的强者!今天,苍中的每一个老师都在这么实践。并本着这样的育人宗旨而奋斗。苍中因此成为更多山区孩子最衷情的选择,苍中这所已走过了百年辉煌历程的老牌名校正焕发出蓬勃的生机。在苍中采访的几天时间里,记者一直在思索:究竟是什么力量让苍中变得如此强大?究竟是什么精神让苍中人熠熠发光?

 

    离开苍中时,记者听到了苍中的校歌。在这首昂扬、蓬勃的校歌里,记者找到了答案:

    巍巍白鹤山,招彩凤

    滔滔嘉陵水,引蛟龙

    校兴良才聚,路正学风

    勤奋和谐铸人品

    求实创新练真功

    面向世界立大志

    奔向未来展雄风

    奋进!!奋进!!苍中!

    代代出英杰

    腾飞!!腾飞!!苍中!

    年年攀高峰

 
[本文来源:《广元日报》2003年7月7日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