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进大运河浚县段

(2013-09-09 17:04:32)
标签:

大运河浚县段

浚县古城

云溪桥

程彦强

文化

分类: 厚重浚县

 

     浚县古称黎阳,历来有浚滑收,顾九州之说。开凿于隋唐时期的大运河,南北蜿蜒穿过浚县全境;开设于隋代开皇三(583年)年的黎阳仓,被誉为天下粮仓;见证了这里曾经的繁华与文明。置身于浚县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处处是名胜古迹:文庙、文治阁、云溪桥如散落的珍珠璀璨夺目。  

    大运河浚县段是中国隋唐大运河永济渠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河道保存完好。今卫河浚县段全长约71.1公里。呈西南——东北走向穿过浚县,并按滑县分为两段。自新乡卫辉市流经浚县新镇镇淇门东街村入境;于小河镇东王湾村出境(入滑县),再由小河镇柴湾村入境;至王庄镇北苏村出境(入安阳市内黄县)。先后途经浚县新镇镇、小河镇、卫溪街道办事处、浚州街道办事处、屯子镇、王庄镇等六个乡镇、街道办事处。

    大运河浚县段始于东汉末年开凿的白沟,隋炀帝时开通永济渠,北宋时更名为御河,明初改称卫河并沿用至今,至20世纪70年代初断航,通航近1800年。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建安九年,曹操为北征邺城袁尚,兴建了遏淇水入白沟,以通粮道的白沟水运工程。隋、唐、宋时期,卫河是向北部边防运输军队及军需粮饷的交通干线,元、明、清时期又作为京杭大运河的辅助通道向北京漕运粮食和建材等物资,在维护国家统一、巩固北部边防、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农田灌溉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运河浚县段是中国大运河的杰出范例,在中国历史,特别是东汉、三国、隋、唐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珍贵而丰富的材料。明代云溪桥、古城墙、古庙会、黎阳仓、大伾山、浮丘山……流经浚县的大运河在两岸留下了大量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千里运河之上一幅古色生香的织锦长卷。大运河浚县段保存现状良好,文化遗产丰厚,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在河南的重要河段。

    大运河浚县段以良好的保存现状和丰厚的文化遗产,成为中国大运河申遗在河南的重点河段。目前,已列入《鹤壁市大运河遗产保护规划》遗产点共11个。即大运河浚县段河道、枋城堰遗址、云溪桥、黎阳仓遗址、北街土圆粮仓、浚县古城墙、县衙遗址、文治阁、文庙、大伾山、浮丘山。卫河(永济渠)滑县、浚县段是卫河(永济渠)目前保留的最为典型的一段运河故道,反映了卫河(永济渠)河道的线路走向。历史上该段运河一直是华北平原上沟通南北的重要水道,对该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浚县自西汉初年置黎阳县以来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境内现有名胜古迹300多处,其中,国保文物单位416项,省保文物单位47项,县保文物单位94处,优秀历史建筑单位及院落44项,重要城市历史环境要素及遗迹遗址13项。199414日,浚县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浚县古城始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面积2.5平方公里,古城内街区结构布局保存完好,以钟鼓楼(文治阁)为中心,有东西南北4条主街,8条小街,36条小巷,至今已有640多年的历史。开挖于隋朝的隋唐大运河穿城绕山而过,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古河道至今保存完好。

    浚县古城墙始建于明朝洪武三年(1370年)。此后,古城墙多次重修扩建,日趋完整。今仅存西门北沿卫河一段,城墙上有垛,有两小门,一曰"观澜门",一曰"允淑门"(也叫水驿门)。沿卫河的古城墙墙长768米,底宽7.39米,顶宽5.7米,地面到城墙垛下皮高5.85米,垛墙高0.98米,城墙总高度7.67米。内实以夯土,白灰灌浆,坚固异常。城墙的南北两侧,有券形顶城门两个,北部的为水驿门,南部的为允淑门。2013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中,始建于明代的云溪桥位于浚县城西门外,是中国古代大运河卫河段上仅存的两座古桥梁之一,作为大运河上保存完整的实物,为研究大运河的历史、发展和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20135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黎阳仓是隋唐时期大运河沿岸重要的国家官署粮仓,与洛阳的洛口仓齐名。因其规模大,存粮多,被誉为天下粮仓。仓城平面布局近正方形,总面积约78800平方米。至2012年,已探明粮仓中心区仓窖84座,总储量约3360万斤,可供8万人吃1年。黎阳仓遗址的发现与发掘,对佐证河南鹤壁浚县隋唐大运河历史和大运河(永济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浚县卫河上的云溪桥、古码头、古城墙保存完好,是凤毛麟角的地面运河遗迹。”2007年,全国政协大运河保护与申遗考察团莅浚考察,中国大运河申遗的主要发起人之一、全国政协委员舒乙表示。

     浚县正月古庙会,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是华北第一大古庙会,是宗教文化与民俗文化相融合的大平台。大运河浚县段便利的水上交通条件为浚县正月古庙会的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浚县正月庙会集中体现了儒释道三教融合一体的特点;玄妙的佛教音乐、道教音乐、规模盛大的社火表演、五彩缤纷的民间工艺、种类繁多的特色小吃等等汇聚为丰富多彩的庙会文化。浚县泥咕咕和民间社火先后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正月古庙会会期从正月初一至二月初二,长达月余,期间,来自晋、冀、鲁、豫、皖等省市地区的观光游人络绎不绝,高峰期日客流量近30万人,被称为华北第一古庙会20044月,浚县古庙会被财政部、文化部公布为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项目之一。200610月被公布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0710月被评为河南民俗经典

    站在宽阔的云溪广场,俯瞰云溪桥下,河水静静流淌。明代古城墙在夕阳的映射下,显得更为沧桑、雄伟。站在云溪桥上,放眼向北望去,河道宽阔,渡口依旧,古城墙尽收眼底,数百年古槐尽展遒枝,仿佛一幅美妙的图卷。

    为了有效保护和展示大运河浚县段的各类文物遗存,2011年浚县召开了大运河浚县段申遗工作推进会,正式出台了《大运河浚县段申遗工作实施方案》,标志着大运河鹤壁浚县段申遗工作进入具体实施阶段。2012315日起,大运河浚县段进入全面整治阶段。整治主要包括文物维修及保护、河道清淤、环境整治、环境绿化、遗产小道铺设工程、污染源治理等项目。大运河浚县段申遗工作指挥部在浚县文庙设立了大运河申遗环境整治工程办公室,明确了各项工作的目标任务、责任单位、责任人及完成时限。指挥部由 19 个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大运河鹤壁浚县段申遗工作指挥部,统一领导、协调申遗工作。与文物、环保、建设、文化、规划、林业、土地、水利部门及有关乡镇等 14 个责任单位签订了《大运河浚县段申遗工作目标责任书》。在实施方案中对申遗工作任务进行了详细分解,主要包括河道治理、河堤绿化、污染源治理、县城段运河两岸环境治理、土地使用、文物保护、社会宣传等七个方面。各单位按照分工,迅速组织人员开展了环境整治工作。为了加大大运河浚县段申遗工作的宣传力度,浚县指导市县两级新闻媒体利用电视游走字幕、广播专题节目、报纸整体版面等形式加大了对大运河申遗的宣传力度,提升了全市的关注度,得到了全县人民的大力支持和拥护。 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工作,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保护运河,宣传运河的活动蔚然成风。

    宣传运河从我做起,保护运河人人有责。岁月的风霜磨灭不了大运河曾经的辉煌,全民参与的运河保护工作使大运河浚县段迎来了又一个春天。让我们走进大运河,去保护它、研究它。让大运河浚县段成为在中国大运河这串珍珠项链中最璀璨夺目的一颗,美哉,大运河浚县段。(程彦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