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音知义,千古绝唱——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有感
(2010-03-05 12:12:28)
标签:
杂谈 |
知音知义,千古绝唱
——读《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有感
年前,我授过一课,《伯牙绝弦》。在讲课的时候,我深被“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的大举所感动。像伯牙这样能为义凛然,这不仅是因为“高山流水,知音难求”,更是在于“你我千金义”。这个千金义在《伯牙绝弦》没有讲到,但我读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这篇古书后。我弄清楚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不尽是谢知音,而是谢知音(钟子期)的大义。
钟子期当时是一个砍柴的樵夫,而伯牙却是晋国的上大夫,两个人的地位悬殊,在当时的封建王国里,地位等级观念的影响,这两个人怎么会成了知音,成了忘死之交呢?这不仅是“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还有钟子期对此琴出处,何人所造,选用何材,尺寸大小,等他尽知,这使身居高位的伯牙对以砍柴为生的山野草民钟子期肃然起敬起来
这个善听的才能,在高官达人这里,到也说得过去。可善听却偏偏是钟子期。钟子期是何人,是一个二十出头的小后生,临年纪不大,可知处世不深。他又是个身处深山,是砍柴为生的樵夫,没有多少文化背景,这样的人能有多少才学?可正因为钟子期的这一善听,让伯牙认识了钟子期,这是伯牙身居朝野,达人三千中没有碰到过的事。
还有,在《伯牙绝弦》里讲到,伯牙鼓琴,钟子期从琴声里听到伯牙所鼓的是高山,是流山。这是一种绝高的听,能从琴声里听出伯牙鼓琴时意在什么,这是一种用心倾听的最高境地。而伯牙游山玩水,鼓琴访友,无处觅及相知。而在山野之处,碰到了钟子期,遇到了知我者,这对伯牙来说是何等的欣喜。后来伯牙把钟子期邀到船上,促心夜谈后,对钟子期更是刮目相看。钟子期善听,他还听懂了伯牙所弹的是哪一首曲子,弹到哪里戛然而止。钟子期还知道此琴的出处,以谁手制作,用了什么工艺,什么材料……而且颇知乐理,使伯牙不得不大惊,对一个山野草连呼“失敬失敬!”
伯牙对钟子期深为感动的是钟子期的孝。钟子期虽然有广才博学,却在深山以砍柴度日,过艰辛的日子。当伯牙要钟子期出来求功名,“立身于廊庙,垂名于竹帛”时,钟子期心里只记着:“舍间有年迈二亲,愿以采樵度日,以尽父母之余年。”钟子期对伯牙说:“虽位为三公之尊,不忍易我一日之养也。”钟子期把孝敬父母作为人生最大的事,为此伯牙不得不感概:“如此大孝,一发难得。”
伯牙对钟子期的感动还在钟子期的义。当初人相约第二年这个时候再相聚。伯牙坐船如期而至,钟子期失约。伯牙上岸寻访钟子期,得知钟子期已死。又知钟子期临死前不忘与伯牙的约期,要求家人把它葬在江边,要等伯牙来,还要和伯牙叙旧,还要听伯牙的琴声。伯牙得到这个消息,被钟子期的大义所感动,也为钟子期的死痛切万分。之后伯牙来到钟子期的新坟上免不了痛哭一场。最后把琴弦弄断,把琴摔破,发出惊世感言:“今日来重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杯土,惨然伤我心……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义……此曲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接着就破琴绝弦,决志为了钟子期而终身不复鼓誓言。这是故事到了高潮之处,实在惊天地动山河。
最后伯牙哭吧站起身,对随行的人说了这样一句感慨的话:“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从这个故事中,我知道伯牙与钟子期不但是知音,而且是知心。故事还蕴含着大义大孝,实让世人感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久传不衰,原因也在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