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磊明
磊明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548
  • 关注人气:1,75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汉语中古今读音的不同

(2014-07-31 00:03:23)
标签:

转载

 

汉语中古今读音的不同

 ----------------------------------------------

 

    在汉语中,有一些是古今读音不同的,那么,现在应该怎么处理呢?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还应该遵照一个规则,也就是大家能够接受的规则来读。这个“规则”,在统编中学教材高一册《诵读的要领》知识短文中是这样描述的:“一般说来,读音要以现代字典上的普通话标音为准,不是有特定要求的,不要再读古音。至于一些异读字,则要根据具体情况处理。”

    我所理解的要点:一般不读古音;具体处理。

    如唐代王维的《鹿柴》一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在这里,题目中《鹿柴》的“柴”字,本字应为“砦”,通“寨”,按古音应读作“zhai(现在的第四声)”,而不读“chai(第二声)”。

    也是唐代,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该诗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字,按古音,应该读作“xia(霞)”,而不读作“xie(鞋)”。

    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里的“斜”字,也读“霞”而不读“鞋”。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此诗中,“乡音无改鬓毛衰”的“衰”字,应该读作“cui(催) ”而不该读为“shuai(摔)”。

    不过,在不少时候,我们却常常听见有人把《鹿柴》中的  “柴”念为“ chai”;“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念作“xie”、“乡音无改鬓毛衰”中的“衰”字念作“shuai”,严格地说,这样的读法是不对的。

    以上几首诗中的“柴”、“斜”、“衰”,它们都应保留古音的读法,如此,念起来才顺口、押韵、合乎平仄,而如果按照今天的读音去念,是既不合辙也不押韵的。

    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的“看”字,应该读“第一声”,与“看家”的“看”音同。这也与平仄有关,此句的平仄为:平平仄仄仄平平。因为这里的实际意思是“看”“望”,所以,大家就读第四声“现代”的“看”了。“按理说”,还是应该读“堪”的。

此外,宋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高处不胜寒”的“胜”字读音,也应念作平声“sheng(生)”,而不是念去声“sheng(圣)”。

    再看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词中“早生华发”的“华”,意思就是今天的“花白的头发”,自然也应当按古音读作“华(hua,第一声)”,而不应该读做第二声。

    那么,在特定的时候怎样根据普通话的读音来确定其古诗文中的一些异读字呢?比较简单的处理办法是,在不影响文词的表达和文意的时候,就按照普通话的读音去念。    

    如在《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句,照古音“野”应读作“ya(雅)”,在此如果按照今音读作“ye(也)”,并不影响其表达及意义,故完全可以从今音。

    再如《阿房宫赋》中的“阿房”二字,就可以不再按照古音读作“e(第一声) pang(第二声) ”,而取今天读音读作“a(啊) fang(防) ”,因为在这里不论读作何音,既不影响其意义,也不影响音韵平仄。

    对于我们非专业研究汉字的文学爱好者来说,这样那样的读法,其实还不算太重要。重要的是,把意思搞准,才真正地有利于我们自身的提高,才真正地能靠近“古为今用”。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