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國家社科項目:《漢書》音義研究中華書局出版

(2021-10-14 11:06:38)
标签:

汉书

音义

国家社科

中华书局

分类: 著作
國家社科項目:《漢書》音義研究  中華書局出版
萬 獻 初
國家社科項目:《漢書》音義研究中華書局出版

 

  

    東漢班固《漢書,述西漢230年史事共一百篇八十萬字。《漢書》行文古樸典雅,深旨奧義難讀難懂,以致當時大儒馬融也要伏閣從班昭受讀。故《漢書》出則歷代學人多為注釋,尤以注音釋義明訓詁者為多。唐顏師古作《漢書注》,多存前人舊注,所引二十三家“《漢書》音義”,保存大量音切,是研究漢語語音史極為寶貴的資料。如所引服虔、應劭近二十條反切,是見於東漢末的漢語最早見反切,極為珍貴。

    “音義”是古代典籍的一種注釋體式,起于漢魏之際,盛于六朝,唐陸德明《經典釋文》集其大成。音義體以釋音為主,少數只發其義,大多數音義兼釋,故多稱“音義”或。考歷代書目及舊注,“音義”體當自注《漢書》始,且六朝音義書以《漢書》音義為最多。

顏師古《漢書注》集《漢書》音注之大成,開音義書之先河。這些音注,或“辨音明義”,或“以義正音”,是以注音方式釋義辨義的豐富語言材料。系統而細緻地考辨這些音義材料,既能据以建構其時音韻系統,為漢語語音發展史研究打牢基礎;又能深入理解師古注釋內容的精義,从而把握他的音韻學、訓詁學思想,尤其是“音義互明”的學術思想與實施方法。本書的研究,從文獻學與語言本體研究兩方面,提升《漢書》及其注釋的解讀與研究水平。本书研究成果,分為文獻資料梳理和音義研究兩部分。

    文獻整理成果形成《漢書音義全編》。《漢書注》音義注釋資料散在隨文施注之中,需要仔細搜集與整理。經大量認真細緻的梳理工作,得《漢書注》在3531個字頭注音切13593條。《漢書音義全編》以被注音字為字頭立條目,按《漢書》一百篇行文順序排列。字目后,出《漢書》篇名,引出被注音字所在原文語句、短語、詞,后出各家注音。經如此整理彙編,披沙揀金,篩選見寶,輯理出完整而系統的音義書----《漢書音義》。這樣的音義條目匯聚,既便利讀《漢書》者正音辨義,又為漢語音韻研究提供集中而可靠的音切材料。

    音義研究成果形成《漢書音義研究》。全書分六章,用文獻學與語言文字學相結合的方式,對以《漢書注》所注音切為主的“《漢書》音義”展開不同角度的研究。

第一章“二十三家《漢書音義》通考”,全面考察《漢書注》所引二十三家音義,由東漢末服虔至北魏崔浩,跨時約250所注應為當時通用讀書音,但各家師承不一,方音不同,所用注音方式所注音讀也多有不同有時音、古音、方俗音、譯音等差別,具有泛時性和層累性特點,使用時需要區分同質與異質因素,剝離假性注音音切,分辨同義異音與別義音變,避免誤讀誤解。該時期多用直音的“音”,少用古老的“讀”,反切已經基本通用。東漢末服虔、應劭今存反切21條,是今存最早反切用例。曹魏諸家也多用反切,而江南孫吳韋昭用反切71個,占其所注音切半數,說明反切在南方已大通行。這些多類型的音注為漢語語音史研究保存了大量音切材料,很有價值。這些音注,為音義書的形成開啟了先路

    第二章“蕭該《漢書音義》考辨”,考辨隋初蕭該所著《漢書音義》的音切,蕭該今存228342個音注,其中一半以上是反切。顏師古《漢書注》雖未明引蕭該《漢書音義》,但兩者關係緊密是無可置疑的,蕭該《漢書音義》共徵引前人31238條音注,占其音注總量的70%,其中與《漢書注》所引相同者甚多。蕭該所注音切主要在辨析同義異音和音變構詞方面,且多引自前人,音變內容相對較古,顯示其音切的傳承性、多維性和泛時性特點。由對蕭該音切的系統分析可推知,蕭該參審的《切韻》音系應具有綜合性讀書音性質。

    第三章顏師古《漢書注》音切數據與術語考析”,《漢書注》音切資料分佈、術語的作用進行綜合分析,揭示其中文獻學、語言學的規律與問題。由建立的音切資料庫顯示,《漢書注》所注音切13593次:注反切6440次,注音讀(音、讀、合韻)5787次,注異文1366次。其中“異文”包括“古某字、(字)與某同、字或(亦)作某、某書(本)作某、俗作某”等,說字形兼說字音,當計入音切資料中,尤以“古作某”多借字形來辨義求古音最值得重視。通過對《漢書注》音切數據與術語作綜合性的系統考析,明晰體例,確定術語作用,為《漢書注》的閱讀應用提供正確路徑,更為後文數據量大的音注術語所統音切內容的分類研究掃清障礙。此外,對73條“合韻”作細緻分析,進而論述顏師古具有“古音”觀念和“雅正”注音思想。

    第四章《漢書注》中“讀”的音義考辨”,《漢書》文辭古奧,多用古字、通用字,《漢書注》2303次“讀”來辨析這些字複雜內涵,溝通古今,區分正俗,便利閱讀與應用。對這些標明“讀”的音注作系統的形音義綜合考辨,發現這些“讀”音義交融、層次複雜、性質各別,需要細心剝離。如果把這些非同質音讀當作單純注音來籠統地系聯音系,會導致錯誤的結果。《漢書注》多用“讀”來注音釋義,主要作用是溝通古今,所注2303次“讀”中,標明音主引前人“讀”的僅16次,其餘都是師古所作。說明這些“讀”是師古自覺使用的注音術語,其含義和內容代表師古的音注思想。顏師古雖有“以古為雅正”的思想傾向,但也看到語言文字由漢到唐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今字、今音、俗讀”遍行,他注《漢書》是為了讓今人讀懂,當然要花很大的力氣來溝通古今之讀,就大量用“古字”和“通用字”來溝通古今音讀,從而“依音正義”。

    第五章“《漢書注》三千五百條“音”考析”,《漢書注》共注“音”3481次,近四分之一引用前人,主要引自23家“《漢書》音義”,有很強的繼承性。明晰這些“音”的來源,可知顏師古所注音切並非都是唐代共時平面的語音材料,而是傳承性、泛時性和累積性注音材料的聚合,其來源、術語、形式、內容都具多樣性,其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某,音某某之某”是語境限定式術語,主要承用前人所注。“又音某、一音某、或音某、亦音某、並音某”,主要錄存各種不同的讀音以備參考。“音同、音與某同、其音亦同、同音通用、音義同、音曰、音如、音若”,或交代不同角度的同音,或分析音義同源關係,即聲訓。“本音、假為音、舊讀音、俗音、流俗讀之音、今鄉人呼之音”,則是分析本字本讀、通假、舊讀和方言音讀的術語。這類音讀,不宜用單純注音的反切,宜用“音”來體現各自複雜內容。“音某”是注直音第一大術語,其音注內容也豐富多樣。主要為:專名用字的注音、難僻字的注音、別義異讀的音變構詞、音義通用字的注音。顏師古以正音、正字為己任,《漢書注》中多注“音”,也是為了強調“正音、雅音”。故對“方音、俗音”時有批判,務求其“正”。這就表明顏師古音注必然採用當時通用語讀書音系,跟正統《切韻》音系相去不遠。

    第六章“《漢書注》六千四百四十條反切考析”,《漢書注》共有反切6462條,除去引用前人94條,顏師古所注反切6368條。剔除重複及小韻相同的反切,可用來歸納顏師古音系的反切有6368條。這些反切,可視為顏師古注音時心中認可的“正音系統”反切,可以用反切系聯法、類比法來系聯出顏師注的音韻系統。經系聯,聲類方面,可作聲類研究的有效反切2019條,系聯得聲類46類,與《廣韻》51聲類相比:精母不分作類、子類,清母不分倉類、七類,從母不分昨類、疾類,心母不分蘇類、息類,影母不分烏類、於類。從中歸納出聲母37個,與《廣韻》35母相比:多了孃、于二母,即孃母從泥母中分化出來,喻三、喻四未合併。主要特點有:切上字三等與非三等或二三等與一四等的混用率,精、清、從、心、影明顯高於《廣韻》;顏師古反切從邪混切、船禪不混切,可能與其家族傳統審音習慣帶有北音特點相關;“濁音清化”反切有8例,顯示其時已現濁音清化的端倪;端組知組混切、匣讀舌根塞音、孃日混切,反映顏師古反切音系有存古音現象;送氣與不送氣混切、匣疑混切則含有江南方音特點。韻類方面,可用有效反切1973條,音節數約占《廣韻》的51%,音節空位更多,韻類研究的價值更低。通過韻類系聯歸納韻母系統,結果如下:顏師古反切音系共190韻,與《廣韻》206韻對照,有16韻無反切音注;不計重紐韻,實有130個韻母,比《廣韻》142韻母少了12個;混切與合併的韻類有,支脂、支之、之微、魚虞、怪夬、真臻、先仙、元仙、蕭宵、歌戈、庚二耕二、清青、庚三清、尤幽、尤侯、咸銜、鹽添等。聲調方面,反切調類與《切韻》相同,濁上變去、平分陰陽、入聲韻尾的消變都有了跡象,但還遠沒有形成規律。

    本书所用的研究方法。

    1)用文獻綜述,版本考選,材料範圍的甄定的方法。對音切的全面清理、校勘、糾誤正訛,對注音人的資料分析考辨。運用文獻學研究與語言本體研究相結合的研究方法。

    2)用“人文計算”的方法,建立13593次音切的分題資料庫,窮盡、精確、系統地處理巨量音切,統計資料、排列表格、顯示頻率、尋找規律、合理解釋,精確地定性、定義,從而探索相關理論問題。既快又好地做前人想做而難做到的事,為“音義研究”探索更新更好的途徑。

    3)用“音義互聯”的方法分析所有音切的施注內容,從注讀音、示韻讀、析字義、通異文、明假借、辨音變構詞等方面,分類討論不同類型音注的不同作用,區分“真值注音音切”與“假性注音音切”,區分“同質音切”與“異質音切”,包括類型的通析和價值高的語音個案分析。

    4用“標記辨識”和“比較互證”的方法,區分音切的不同來源與層次。音義書是隨文施注的,來源多而雜,其音切是層累地迭置在文本音注平面上的。不同時代和地域的特點時空交錯,有共時、歷時、泛時的不同,有古今、雅俗的不同,有書面與口語的不同,有師傳與作音人特點的不同等。須耐心仔細辨別,不能把異質的音切簡單地放到同質的共時平面來系聯音系,那不但無用而且有害。

    5)通過甄別分類,再用“以義正音”與“音切系聯”的方法來確定同質的共時的音切。再用反切系聯法和比較法來建構顏師古反切的語音系統,論證顏注音切的性質。以期反映唐初及稍前時期漢語音韻的實際面貌,以之與《切韻》作比較,看其承前啟後的異同因素,從而確定它們在漢語語音發展史中的地位和價值,為語音史研究提供新視角新成果。

    本書研究成果的主要結論:

    1)“《漢書》音義”是音義書的鼻祖,所存音義早于唐陸德明的《經典釋文》和玄應等《一切經音義》,因而在構架、體式、條例、術語、音切等方面,成為音義書的範式,後世眾多音義書都是其流變與發展。

    2)《漢書注》存23家《漢書》音義的音切,保存了漢魏六朝眾多的注音,資料寶貴。尤其是東漢服虔、應劭的二十多條反切,是今存最早的反切,更為珍貴。

    3)《漢書》音義錄存音切數量大,時間跨度大,地域範圍廣,其音切具有傳承性、層累性、泛時性,需要作多層次的剝離,方可用於語音本體研究。

    4)顏師古注音存古而求正,辨別前人音讀,批評方音俗讀,重視古讀與正音,高揚正音、正讀主張。顏注反切屬於通用語讀書音系性質,與正統的《切韻》音系大體近似。

    本書的研究,花大力氣系統清理《漢書注》音切術語和體例,以輯佚理《漢書音義全編》為材料基礎,建立音切數據庫,對巨量音切開展多角度多層面的定量定性研究,排比資料,顯示頻率,疏辨源流,比較異同,分析內涵,闡明功用,系聯音系。“因音辨義”與“以義正音”相結合,揭示各類音切所含的語音特點、發展規律,具有很好的應用價值。

本書對《漢書》音義進行文獻學、語言本體兩方面研究,用功甚著。音注術語、體例的系統清理,音注的具體分析,為閱讀和使用《漢書及其註釋提供很大的便利。本書得出的研究成果在文獻、注疏、校勘、文字、詞彙、訓詁等方面都有重要的價值和作用,尤其是在漢語歷史語音學和以“因聲求義”為主導的實用音韻學研究上具有的突出價值作用。所用的研究方法,也會具有系統性的方法論上的價值。

 

 

 ……………………………………………………………………………………………………………………… 1

 

  編 :《漢書》音義叢考類析

 

  ……………………………………………………………………………………………………………………… 8

一、《漢書注》及相關“音義”  …………………………………………………………………………… 8

二、《漢書注》研究論著綜述 ………………………………………………………………………………9

三、本書研究的意義與方法  ………………………………………………………………………………16

 

第一章  二十三家《漢書音義》通考  ………………………………………………………………………19

第一節  服虔、應劭的《漢書音義  ……………………………………………………………………21

一、服虔的《漢書音訓》………………………………………………………………………………21

二、應劭的《漢書音義》………………………………………………………………………………25

三、 服虔、應劭所注音切的性質 ……………………………………………………………… 28

第二節  東漢末與三國諸家《漢書》音注……………………………………………………………29

一、荀悅的《漢書》音注  ………………………………………………………………………… 29

二、伏儼的《漢書》音注  ………………………………………………………………………… 29

三、劉德的《漢書》音注  ………………………………………………………………………… 29

四、鄭氏的《漢書》音注  ………………………………………………………………………… 29

五、李斐的《漢書》音注  ………………………………………………………………………… 30

六、李奇的《漢書》音注  ………………………………………………………………………… 31

七、鄧展的《漢書》音注  ………………………………………………………………………… 31

        文穎的《漢書》音注  ………………………………………………………………………… 32

        九、張揖的《漢書》音注  ………………………………………………………………………… 32

    十、蘇林的《漢書》音注  ………………………………………………………………………… 33

    十一、張晏的《漢書》音注  ……………………………………………………………………… 35

十二、如淳的《漢書》音注  ……………………………………………………………………… 35

        十三、孟康的《漢書》音注…………………………………………………………………………  37

        十四、項昭的《漢書》音注 ………………………………………………………………………… 38

    十五、昭的《漢書》音注………………………………………………… ……………………… 39

第三節  晉以後諸家《漢書》音注…………………………………………………………………………41

一、晉灼的《漢書》音注  …………………………………………………………………………  41

二、劉寶的《漢書》注   ……………………………………………………………………………… 43

三、“臣瓚的《漢書音義》……………………… ………………………………………………………44

四、蔡謨的《漢書音義》…………………………………………………………………………… ……45

五、郭璞的《漢書》音注…………………………………………………………………………………46

六、崔浩的《漢書》音注…………………………………………………………………………………47

  結 ………………………………………………………………………………………………………………………47

 

第二章  蕭該《漢書音義》考辨………………………………………………………………………………………50

第一節  蕭該及其《漢書音義》的流傳情況 ………………………………………………………… 51

第二節  蕭該《漢書音義》的基本資料分析 ………………………………………………………… 50

第三節  蕭該《漢書音義》音切的內容分類 ………………………………………………………… 52

一、單純注音的六十條 …………………………………………………………………………… ………52

二、專名音變十四條 ……………………………………………………………………………… ………52

三、涉及字形變化的三十條 ……………………………………………………………………… ……53

四、同義異音八十三條 ……………………………………………………………………………………54

五、音變構詞六十八條 …………………………………………………………………………………  55

  …………………………………………………………………………………………………… ………………56

 

第三章  顏師古《漢書注》音切數據與術語考析…………………………………………………… 58

第一節  顏注徵引前人且標明音主的音切 …………………………………………………………58

第二節  顏注音切在各卷中的資料分佈 ……………………………………………………………59

第三節  顏注音切術語的資料分佈及其涵含義 …………………………………………………60

一、全用反切的 …………………………………………………………………………………… ……60

二、全用音讀的 …………………………………………………………………………………… ……61

三、全是異文的 …………………………………………………………………………………… ……62

四、多種注音方式配合使用又各有分工 ………………………………………………………62

第四節  顏注“合韻”的音切及其特性與作用 ………………………………………………………63

 

第四章  顏師古《漢書注》中“讀”的音義考辨………………………………………………………… 67

第一節  引用性“讀”的含義與作用   ………………………………………………………………… 67

第二節  “讀如、讀為、讀作”與“讀   ……………………………………………………………… 68

第三節  讀如字、讀如本字、依本字讀、依字讀 ………………………………………………70

第四節  “讀曰”一千九百三十次 …………………………………………………………………………70

第五節  “讀與某同”二百七十九次 ………………………………………………………………… …74

  結 …………………………………………………………………………………………………… ……………75

 

第五章  顏師古《漢書注》三千五百條“音”考析 ………………………………………………………77

第一節  顏注“音”的來源考察………………………………………………………………………… ……77

第二節  顏注“音”的術語類型與含義… ……………………………………………………………… 77

一、音某、又音某、音某某之某……………………………………………………………………78

二、音同、音與某同  ………………………………………………………………………………… 78

三、本音與或音……………………………………………………………………………………… …… 79

四、假假音與方俗音…   ………………………………………………………………………………79

五、音曰某、音如某、音若某……………………………………………………………………… 80

第三節  顏注“音某”的內容與性質…………………………………………………………………… 81

一、難僻字的注音…………………………………………………………………………………… …… 81

二、少數常用字的注音……………………………………………………………………………… ……81

三、專名用字的注音………………………………………………………………………………… ……82

四、音義通用字的注音……………………………………………………………………………… ……84

五、別義異讀的“破讀” 注音 …………………………………………………………………… ……85

  結……………………………………………………………………………………………………… …………… 87

 

第六章  顏師古《漢書注》反切音系 ………………………………………………………………………  89

    第一節  聲類考辨 ……………………………………………………………………………………… …………89

        一、唇音 …………………………………………………………………………………………… ……………89

二、舌音……………… ……………………………………………………………………………………… 91

三、齒音上:齒頭音 ……………………………………………………………………………… ………93

四、齒音中:正齒音(莊組) …………………………………………………………………… 95

五、齒音下:正齒音(章組 ……………………………………………………………………… 95

六、牙音 …………………………………………………………………………………………… ……… 96

七、喉音 …………………………………………………………………………………………… …………97

八、半舌音:來母… ……………………………………………………………………………… ……99

九、半齒音:日母……………… ………………………………………………………………… ……99

十、聲類小結……………………………………………………………………………………… ………100

    第二節 韻類考辨 ……………………………………………………………………………………… ………101

        一、東攝、江攝…………………………………………………………………………………… ………101

二、止攝…………………………………………………………………………………………… …………102

三、遇攝…………………………………………………………………………………………… …………104

四、蟹攝…………………………………………………………………………………………………………105

五、臻攝…………………………………………………………………………………………………………107

六、山攝…………………………………………………………………………………………………………109

七、效攝…………………………………………………………………………………………………………112

八、果攝 ………… ……………………………………………………………………………………………113

九、假攝 ……………………… …………………………………………………………………………… 114

十、宕攝…………………………………………………………………………………………………………114

十一、梗攝………………………………………………………………………………………………………115

十二、曾攝………………………………………………………………………………………………………117

十三、流攝………………………………………………………………………………………………………117

十四、深攝………………………………………………………………………………………………………118

十五、攝………………………………………………………………………………………………………119

十六、韻類小結………………………………………………………………………………………………121

    第三節 調類考辨 ……………………………………………………………………………………………………123

一、濁上去……………………………………………………………………………………………………123

二、平分陰陽……………………………………………………………………………………………………124

        三、入聲韻尾的消變 ………………………………………………………………………………………125

 

  ………………………………………………………………………………………………………………………………126

    一、《漢書》音義的音切資料豐富而珍貴 ………………………………………………………………126

    二、所引各家音注的特點與作用…………………………………………………………………………… 126

    三、顏師古音注的特點與作用…………………………………………………………………………………127

    四、顏師古音系的構成與特點…………………………………………………………………………………127

 

參考文獻 …………………………………………………………………………………………………………………………129

 

  編 :《漢書》音義全編 …………………………………………………………………132--424

           附錄: 蕭該《漢書音義………………………………………………………………425—430

筆畫索引……………………………………………………………………………………………………………書551—594


   

     本書分六章,用文獻學與語言文字學相結合的方式,對以顏師古《漢書注》所注音切為主的“《漢書》音義”展開不同角度的研究。至此,對“《漢書》音義”的研究可作一個簡短的結論。 

     一、《漢書》音義的音切資料豐富而珍貴

漢書》古奧難讀,自從馬融伏於閣從昭受讀之後,歷代多有人為之作注釋,其中用注音的方式釋義辨義者尤多,稱為“《漢書》音義(訓)”。唐顏師古《漢書,標明所引二十三家。本書以中華書局標點本《漢書》為底本,逐條查錄顏師古《漢書注》所注及所引音切,參看楊守敬輯錄《漢書二十三家注鈔》,武漢大學古籍研究所師生九種“《漢書》音義輯佚”,旁及《史記》三家注、《文選》李善注、《後漢書》李賢注等所引,甄別校勘,核正辨誤,得《漢書注》全書在3532個字頭下總注音切13593次:反切6640“讀”2303“音”3484次,異文(含音)1166次。其中,引漢末服虔、應劭至晉郭璞等人所注《漢書》音切1008條。另有隋蕭該《漢書音義》音注342條。

這些音切資料,無論是所用注音術語,還是各類音切數據,都豐富而完備。顏師古撰集的各家“《漢書》音義”相對較早,為“音義書”的形成與發展奠定了基礎。本書建立音切數據庫,對這些音切開展多角度多層面的定量定性研究,排比資料,顯示頻率,疏辨源流,比較異同,分析內涵,闡明功用。“因音辨義”與“以義正音”相結合,揭示各類音切所含的語音特點、發展規律及其應用價值。 

     二、所引各家音注的特點與作用

    《漢書注》所引二十三家注,共存《漢書》注項8238項,有標誌的音注1008項,占12%強1008項音注中有反切172個,占音注總量的17%。這些隨文注音釋義的音注,確定術語,形成體例,為音義書的形成開啟了先路。總體上多用直音的“音”,已很少用古老的“讀”,反切已經基本通用。東漢末服虔、應劭今存反切21條,是十分珍貴的最早反切用例。曹魏的蘇林、如淳、孟康等小學家用反切都在10條以上,且注重音義關係的相互發明。而孫吳韋昭,142條音注有71個反切,已占半數,說明反切在南方已大通行。時至東晉的郭璞,43條音注中就有24條反切,反切已經廣為通行。引用前人這樣多的音注,為漢語語音史研究保存了大量前人的音切材料,很有價值。

    所引音切,80%是為難僻字注音,還有一批是用注音形式辨別異文,是語用性的音注。二十三家音注從東漢到北魏,跨時約250年,所注應為當時讀書音,但各家師承不一,各人方音不同,所注音讀也就各自不同,所用注音方式也多有不同。因而有古音、方俗音、譯音等差別,故師古需不斷甄別取捨。今人利用這些古注音切,需注意音義結合,一定要經過嚴密甄別、剝離、辨析、清理,得到同質音切材料,才能用於語音本體研究。

隋蕭該音注非《漢書注》所引,為清臧庸輯《漢書音義》三卷1797刻本,有注音兼訓義的條目228總注音字頭249音注342。徵引前人的占70%,自己注音少,反映的也是層累地造成的歷時性讀書音系統。蕭該用反切187個,占音注總量的55%,可見隋朝反切用得更為普遍,是《切韻》出現的基礎。蕭該是對《切韻》音系“多所決定”者,他注《漢書》音切多具傳承性、多維性和泛時性,可見《切韻》音系選取前人繁富多維的讀書音素材而具有綜合音系的性質,是有可能的。 

    三、顏師古音注的特點與作用

    《漢書注》所用各類術語及其音切的含義和內容代表師古的音注思想。由各卷次所注音切的資料數據分佈來看,顏師古注音切有因需而注的特點,揚長避短,很多專門性的知識多引用前人音注,自己所作音注偏重在字詞音義的辨讀上,發揮其語言學者的長處。其自注音切,術語分佈前後一貫,統一性和系統性都十分明顯。師古所注“合韻”,用並存於當時讀書音系統中的聲調破讀,具有六朝以來變調構詞的音讀依據,體現他已有古今音變的意識。在對前人音讀的辨別與評定上,師古否定方音俗讀,重視古讀與正音,體現他“匡謬正俗”的正音、正讀主張。

    顏師古《漢書》用“讀”來注音釋義,溝通古今,所注2303次“讀”中引他人16次,餘“讀”自覺使用的注音術語主體,“讀曰”展示同源派生(破讀)而形成的古今字,“讀與某同”表示同源通用與同音借用的通用字。用統一術語明晰地展示如此之多的古今字、通用字,便于理解《漢書》古奧文本的原意,是克服閱讀困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具有文獻音義訓詁方面的重要價值。通過“讀”來聯繫古今字形而說音說義,展示歷時、共時多層面的音義演變內容,提供形、音、義交互作用的語言本體研究信息。進而說明這些音讀不是同一層面的同質音注材料,需要分級、剝離,不能把這些非同質的“讀”當成單純注音納入反切、直音系統中去渾淪地系聯音系。

    顏師古《漢書注》共注“音”3481次,“音某”3234次,占總數近93%是大宗。所用“音”術語已穩定而系統,已有固定的表述內涵。這些“音”中,引用前人者近四分之一,有很強的繼承性。師古在注“音”中,多採用前人的“正音、雅音”,對方音、俗音時有批判,這就確定顏師古音注採用的必然是當時通用語的讀書音系,與正統的《切韻》音系大體近似。 

    四、顏師古音系的構成與特點

    數據庫顯示,《漢書注》未標引用音主的音切12663,可視為顏師古自己的音讀。其中6295次為“音、讀、異文”音注,含有一定數量的“假性注音音切”,來源與層次複雜多樣,屬於注音辨義的語用性異質音讀,不宜用於同質音系的系聯。餘者,實有反切6368次,是顏師古統一選用或自注的反切,屬“真值注音音切”,有音理上的同質性,可用於系聯語音系統,表現顏師古所注的讀書音系統。

    顏師古6368反切,剔除重複和小韻相同者,可作聲類研究的有效反切2019條,與《廣韻》3873個小韻相比,其反切系統中音節空位較多,但大體可成系統。用音讀比較法和反切系聯法進行操作,得出顏師古反切音系的聲母37個,與《廣韻》35母相比,多了孃、于二母,即孃母已從泥母中分化出來,喻三、喻四尚未合併。

    顏師古6368反切,除去重復和小韻相同者,可資韻類研究的有效反切1973條,音節數約占《廣韻》的51%,音節空位更多,作韻類研究的價值比聲類研究更低。經比較與系聯,得出顏師古反切的韻類,與《廣韻》206韻相比:“宋、夬、櫛、很、恨、諍、拯、陷、檻、鑑、嚴、儼、凡、范、梵、乏”16韻無反切音注,故其反切音系共190韻,實際韻母130個。《切韻序》等言當時北方通語不分魚虞、支脂、咸銜,顏師古反切能區分魚虞、支脂、咸銜,與北方通語有差別,應是他有意精細審音的結果。至於顏師古反切音系中有少量洪細不分、侯虞混切等現象,應是其底層方音的殘留。

    6368反切看顏師古音系的調類,平、上、去、入四調類清晰,基本情況與《切韻》相同。從局部材料看,平分陰陽、濁上變去、入聲韻尾消變三者都有了跡象,但還遠沒有形成規律。

     顏師古6368反切是同質材料的音切,系聯出來的音韻系統有內部的統一性。雖然因隨文施注而形成一定量的音節缺位,聲韻調系統的基本情況還是可以體現出來的。音系系聯結果表明,顏師古注反切仍然秉承其“正音”思想,用的是當時通用的讀書音系統,與中古通行的《切韻》綜合性讀書音音系大體一致。當然,在少量的聲類、韻類、聲調混切中,也暗含了一些方言底層因素,或流露出時音歷時變化的端倪。這些特殊音切材料,對研究漢語語音發展史是具有重要價值的。   

    總之,本書通過建立音切資料庫,窮盡、精確、系統地處理“《漢書》音義”海量音切數據。用“音義互聯”的方式,既“因音辨義”又“以義正音”辨析同質、異質音注材料,通過概率的呈現來尋找規律,精確地定義定性。展示音義書音切的多樣性、泛時性和複雜性,闡明顏師古《漢書》音切既具承傳性又有判別性,其注音思想存古而求正,所用音切屬於通用語讀書音性質。

    《漢書》音義”是音義的鼻祖,在構架、體例、條例、術語、音切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為後世音義書建立了範式。在應用價值上,《漢書注》的音切半數是語用性的辨形辨義音注,隨文施注,有“示韻讀、辨字形、正俗訛、通異文、明通假”等多種功能,含有一定量的假性注音音切。這些音注材料,對文獻校勘、文字、詞彙、訓詁、語言學史等研究都有重要價值和作用。但應用時,一定要注意音切材料的層累疊加性,時代不同、地域不同、古今雅俗不同、書面語口語不同、師承家法不同、注者風格不同,造成音切的非同質性,需要仔細分辨,認真剝離,區分“真值注音”與“假性注音”,保證音注材料分析的準確性,才能得出正確的研究結論。否則,就可能曲解音義書音注的本意,結果非但無用,反而有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