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贼”的音义

标签:
盗贼词义发展鸡鸣狗盗乱臣贼子古今义变 |
分类: 博友答问 |
“盗”字繁体作“盜”,是会意字。《说文》:“盜,私利物也。从㳄,㳄欲皿者。”本义为偷窃,指垂涎他人之物而据为私有。王筠句读:“私有所利于他人之物也。”《左传·文公十八年》:“窃贿为盗。”孔颖逹疏:“窃人财贿谓之为盗。”㳄xián,《说文》:“㳄,慕欲口液也。从欠从水。”馋吃东西而张大口(欠)流口水(水),故“㳄”从欠从水会意,同“涎”,有羡慕、贪图义。慕财起盗窃心,“皿”指财货器物,徐灏注笺:“许云‘㳄欲皿者’,说从㳄之意。垂㳄其皿欲私其物也。”故“盜”从㳄皿会意。
“盗”由贪人财物转指窃取和抢劫财物的人,《正字通·皿部》:“盗,凡阴私自利者皆谓之盗。”由盗取转指诈骗、骗取,《庄子·庚桑楚》:“举贤则民相轧,任知则民相盗。”王先谦集解引宣颖云:“盗,诈也。”又由私取人物转指男女私通,清俞正燮《癸巳存稿》卷十四:“非法旁淫曰通,曰盗,曰窃。”盗窃他人钱物不能声张,故“盗”引申指偷偷地,《史记·平准书》:“盗铸诸金钱罪皆死,而吏民之盗铸白金者不可胜数。”“盗”也指抢掠、劫持,《列子·说符》:“遂共盗而残之。”进而表示窃据、篡夺权位,《庄子·胠箧》:“然而田成子一旦杀齐君而盗其国,所盗者岂独其国耶?并与其圣知之法而盗之。”“盗”又指刺客,《左传·桓公十六年》:“宣姜与公子朔构急子,公使诸齐。使盗待诸莘,将杀之。”“盗”又指贱人、小人,《诗·小雅·巧言》“君子信盗,乱是用暴。”郑玄笺:“盗,谓小人也。”朱熹注:“盗,指谗人也。”
破坏法则会带来损害,故“贼”引申为害、伤害,《诗·大雅·抑》:“不僭不贼,鲜不为则。”法则毁坏如同人被杀害,故“贼”也指杀,《书·舜典》:“眚灾肆赦,怙终贼刑。”孔传:“贼,杀也。”作名词指作乱叛国危害人民的人,《周礼·秋官·士师》:“二曰邦贼。”郑玄注:“为逆乱者。”转指抢劫或偷窃财物者,如:盗贼,《续汉书·百官志一》:“贼曹主盗贼事,决曹主罪法事。”贼乱之人奸邪不正,故“贼”引申指邪恶的、不正派的,《史记·龟策列传》:“寒暑不和,贼气相奸。”也指残暴、狠毒,《史记·游侠列传》:“(郭解)少时阴贼,慨不快意,身所杀甚众。”贼人多狡猾,故“贼”又指狡猾,如:这个人真贼。“贼”也指一种专食苗节的害虫,《尔雅·释虫》:“食节贼,食根蟊。”
古“贼”大“盗”小,故有“乱臣贼子”与“鸡鸣狗盗”之别。词义发展,后来“盗”大而“贼”小,故有“江洋大盗”与“偷鸡小贼”之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