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荼”的音义
万献初
茶,山茶科灌木或小乔木,叶呈椭圆形或披针形,经焙制加工后为茶叶,可制作饮料。
《说文》无“茶”字,唐陆羽(733-804)《茶经·源》:“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一尺、二尺、乃至数十尺。……其字或从艸,或从木,或艸木并从。”原注:“从艸,当作‘茶’,其字出《开元文字音义》;从木,当作‘𣗪’,其字出《本草》;草艸木并,当作‘荼’,其字出《尔雅》。”唐白居易(772-846)已用“茶”字,其《香炉峰下新置草堂咏怀题石》有“架岩结茅宇,断壁开茶园”句,可见当时已有专门开辟的茶园了。《新唐书·隐逸传·陆羽》:“羽嗜茶,著经三编,言茶之原、之法、之具尤备,天下益知饮茶矣。”茶,《广韵》宅加切,澄母麻韵平声,今读chá。
荼,本指苦菜,菊科莴苣属植物。《尔雅·释草》“荼,苦菜”,邢昺疏:“叶似苦苣而细,断之有白汁,花黄似菊,堪食,但苦耳。”《诗·邶风·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毛传:“荼,苦菜也。”则周代有可食用的苦菜“荼”。汉王逸《九思·伤时》:“堇荼茂兮扶疏。”其“荼”仍然指苦菜。苦菜之“荼”,《广韵》同都切,定母模韵平声,今读tú。
《说文》:“荼,苦荼也,从艸余声。”徐铉曰:“此即今之茶字。”苦菜是草本植物,故从艸。“余”,甲骨文作
邺初下二九·四,金文作
何尊、
齐侯壶,象树木支撑的房舍形,与“舍”同。《说文》训“语之舒也”。宋杨万里《颐庵诗稿·序》:“至于荼也,人病其苦也,然苦未既,而不胜其甘。”苦荼茎秆上撑伞盖形枝叶,其苦味绵长转舒甘,两项与“余”相似,故“荼”字从艸余声。
又《尔雅·释木》“檟,苦荼”,郭璞注:“树小如栀子,冬生叶,可煮作羹饮。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一名荈,蜀人名之苦荼。”陆德明释文:“荼,音徒。《埤苍》作‘𣘻’。案:今蜀人以作饮,音直加反,茗之类。”煮叶饮用之“荼”,《广韵》宅加切,澄母麻韵平声,今音chá,即“茶”音。
宋魏了翁《邛州先茶记》:“茶之始,其字为荼,如《春秋》书齐荼,《汉志》书荼陵之类。陆、颜诸人虽已转入茶音,而未敢辄易字文也。若《尔雅》,若《本草》,犹从艸从余,而徐鼎臣训荼犹曰:即今之茶也。惟自陆羽《茶经》、卢仝《茶歌》、赵赞《茶禁》以后,则遂易荼为茶,其字为艸、为入、为木,而谓荼为茅秀、为苦荼,终无有命茶为荼者矣。”
清顾炎武《唐韵正》卷四:“荼,宅加切,古音塗。按:荼荈之荼与苦荼之荼,本是一字。古时未分麻韵,荼荈字亦只读为徒。汉魏以下乃音宅加反,而加字音居何反,犹在歌戈韵,梁以下始有今音。又妄减一画为茶字……则此字变于中唐以下也。”又其《日知录·茶》:“荼字自中唐始变作茶。”
综合来看,上古“荼”本是苦菜,长杆伞形(余)草本植物,故从艸余声。叶可煮饮的木本植物(茶),至迟记载于汉初已成书的《尔雅》中,最先称为“檟”(jiǎ)。其早采嫩叶称为“荼”,因其味略苦而回甘,近于苦荼,故蜀人称其为“苦荼”。老叶晚采称为“茗”(mínɡ),当因其味绵长而茗记不忘;别称“荈”(chuǎn),当因其叶分开如人脚趾舛分之形。
“荼”上古音在鱼部(a),汉魏六朝逐渐义分音变,唐初陆德明、颜师古等区分“荼”两义为两音:草本苦菜之荼“音徒”(u),木本叶饮之荼音“直加反”(a)。但中唐以前还是两义两音共用一“荼”字形。
到中唐茶圣陆羽等人,才出现“荼”字减一横的“茶”字。当因饮叶之“荼”是木本植物,故改字形从“木”。可见,古代没有所谓“从艸从入从木”之“茶”,中唐以后才有“荼”字减一笔的“茶”。
广州 课程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