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姑娘、闺女、归宁”的音义

(2015-01-26 11:15:24)
标签:

姑娘

闺女

归宁

音义

分类: 博友答问

“姑娘、闺女、归宁”的音义

万 献 初

 

    用户2975495670:万老师,您好。我在《诗经·葛覃》篇读到“害澣害否,归宁父母”,联想到我们家乡话(胶辽官话的大连话)管自家女儿叫“棍宁”(谐音)。请问老师,“棍宁、闺女、姑娘”,是不是同出一源,他们之间有什么音义关系?敬请垂教。

 

    讨论:先说“闺女”。,《广韵》尼吕切,娘母语韵上声,上古归鱼部,折合今普通话读nǚ。《说文》“女,妇人也,象形”。甲骨文作   铁一六四·一,金文作   子卣,象手交胸而坐于家中的女人形。造字本义指女人、女性,《易·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位乎外”。区别之,出嫁之女称“妇人”,青年未婚女子就称“女”,《诗·周南·关雎》“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又可专指自家的女孩,即女儿,《左传·庄公二十七年》“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扶风曹世叔妻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唐元稹《遣悲怀》“谢公最小偏怜女,自嫁黔娄百事乖”。

   ,繁体字作“閨”,《广韵》古携切,见母齐韵平声,上古音属支部,折合今普通话读ɡuī。《说文》“闺,特立之户,上圜下方,有似闺,从门圭声”。本义是宫中上圆下方的小门,《公羊传·宣公六年》“有人荷畚,自闺而出者”,何休注:“宫中之门谓之闱,其小者谓之闺。”泛指门户,南朝宋鲍照《东门行》“居人掩闺卧,行子夜中饭”。特指女眷的居室,三国魏曹植《杂诗》之三“妾身守空闺,良人行从军”;唐白居易《长恨歌》“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因此,“闺人”就指住在闺门之内的妇人,即妻子,宋贺铸《秋风叹》词“命闺人,金徽重按,商歌弹,依稀广陵清散”。“闺女”就指居于深闺内的未婚女子,唐卢纶《七夕》“祥光若可求,闺女夜登楼”;《二刻拍案惊奇》“真珠姬道:我是宗王府中闺女,你每歹人怎如此胡行乱做”。近代专指家中的女儿,《儿女英雄传》第十回“他疼咱们闺女,有个不疼咱俩的”。

    再说“姑娘”。,《广韵》女良切,娘母阳韵平声,上古音在阳部,折合今普通话读niánɡ 。本指年轻女子,即少女,《玉篇·女部》“娘,少女之号”,《乐府诗集·清商曲辞四·黄竹子歌》“一船使两桨,得娘还故乡”;唐晁采《子夜歌》“寄语闺中娘,颜色不常好”;宋陆游《吴娘曲》“吴娘十四未知愁,罗衣已觉伤春瘦”。又用为妇女的通称,转指母亲,字或作“孃”,《敦煌变文集·父母恩重经讲经文》“莫遣耶孃怨恨生”;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一折“俺娘也好没意思”。

   ,《广韵》古胡切,见母模韻平声,上古音在鱼部,折合今普通话读ɡū。《说文》“姑,夫母也,从女古声”。本义指丈夫的母亲,即婆婆,《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子容之母走谒诸姑”;《后汉书·列女传·鲍宣妻》“拜姑礼毕,提瓮出汲”。又指父亲的姊妹,即姑母,《诗·邶风·泉水》“问我诸姑,遂及伯姊”,毛传:“父之姊妹称姑。”又作妇女的通称,《吕氏春秋·先识》“商王大乱,沈于酒德,避远箕子,爰近姑与息”,高诱引《尸子》注:“姑,妇也;息,小儿也。”近代转指丈夫的姊妹,与“嫂”对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六回“婆媳、妯娌、姑嫂团在一处,第一件要紧的是和气”。因此,“姑子”就指未婚的女子,《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欢好曲》“淑女总角时,唤作小姑子”。近代用“姑姑”指父亲的姐妹,清俞樾《茶香室丛钞·姑姑》“今侄呼其姑曰姑姑,宋人已有此称”。也用作对未婚年轻女子的尊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邵女》“与邵妻絮语,睹女,惊赞曰:好个美姑姑”。

    “姑、娘”组合为“姑娘”一词,先是指父亲的姊妹,即姑母,元无名氏《刘弘嫁婢》第一折“我辞别了姑夫姑娘,我就出去了”;《老残游记》第八回“姑娘者,姑母之谓也”。也泛指年轻的未婚女子,《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因老爷人物生得太齐整了,料想那将就些的姑娘配不上,不敢来说”;《红楼梦》第三回“贾母又叫:请姑娘们。今日远客来了,可以不必上学去”。由此而特指家中的女儿,《红楼梦》第六回“我们姑娘、年轻的媳妇儿,也难卖头卖脚的,倒还是舍着我这副老脸去碰碰”。

“姑娘、闺女、归宁”的音义
“贤才在位,天下安宁。”

    歸寧(归宁),亦作“歸寍、歸甯”。已嫁女子回娘家探望,问候父母安宁。《诗·周南·葛覃》“害澣害否,歸寧父母”,朱熹集传:“寧,安也。谓问安也。”《后汉书·列女传·刘长卿妻》“妻防远嫌疑,不肯歸寧”。后扩展有男子归省父母、诸侯朝觐后返国、回家治丧等义。

    “归宁父母”是女儿出嫁后回娘家问候父母,那么“归宁”能否借代作“女儿”而与“闺女、姑娘”同义呢?

    《论语·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孝顺父母,与兄弟友爱,以此影响拥有政权的人,这也就是从政。“友于兄弟”就是对兄弟友爱,“有”是动词,“于”是介词,“友于”不成词。但后人用“友于”来指兄弟友爱之义,《后汉书·史弼传》“陛下隆于友于,不忍遏絶”;《魏书·良吏传·宋世景》“世景友于之性,过绝于人,及道玙死,哭之哀切”。以至直接用“友于”借指“兄弟”,三国魏曹植《求通亲亲表》“今之否隔,友于同忧”;唐白居易《东南行一百韵》“万里抛朋侣,三年隔友于”;清昭槤《啸亭杂录·亲骨肉》“其连枝友于之爱,实后世所罕见也”。

    既然“兄弟友于兄弟”可以用“友于”来指代“兄弟”,则“女儿归宁父母”也就可以用“归宁”来指代“女儿”,只是目前在传统文献文本中还没有看到这样的用例。大连话称自家女儿为“棍宁”,很有可能是“归宁”的近似读音。“归宁”今读ɡuī nínɡ,“棍宁”今读ɡùn nínɡ。把前一音节的ɡuī(归)读作ɡùn,是因为后一音节nínɡ(宁)的声母是前鼻音n,连读的同化作用把前一音节的韵尾-i变为-n,这是合乎音理变化规则的。

    从词义变化上看,“姑娘、闺女、归宁”三词都可能有“自家女儿”的义项。从读音上看,三词的读音也有很相近的关系。前一个音节“闺ɡuī、归ɡuī、姑ɡū”:闺,中古见母齐韵平声,上古归支部;归,中古见母微韻平声,上古归微部;姑,中古见母模韻平声,上古音归鱼部。“闺、归、姑”声调都是平声,声母同为见母今都读ɡ。韵母方面,“闺、归”古韵“支-微”旁转,今读同韵母;“闺、姑”古韵“支-鱼”旁转,都是开音节阴声韵尾,只是“归”在“姑”的主元音u后多了个-i韵尾。后一个音节“女nǚ、娘niánɡ、宁nínɡ”:女,中古娘母语韵上声,上古音在鱼部;宁,中古泥母青韻平声,上古音在耕部;娘,中古娘母阳韵平声,上古音在阳部。声调两平一上,很相近。声母一泥(宁)两娘(女、娘),“娘日归泥”,上古同读泥母n。韵母方面,“宁、娘”是“耕-阳”的同韵尾旁转,与“闺、姑”的“支-鱼”旁转对应,“女、宁”是“鱼-阳”的阴阳对转,关系颇近。三词的音读在声韵调上或同或近,难怪今天读来有音读极其近似的直观感觉。

     “姑娘、闺女、归宁”三词,都有“自家女儿”的义项,读音上又相当近似。那么,它们是不是音近义同的同源词,所谓“语出一源”呢?这还是很难确定的问题。尽管音义相同或相近,但语义来源却有较大的不同。首先,“归宁”或“棍宁”本不是源于女子的名称,至多也只是用修辞手法(借代)而取得“女儿”义,不能说与“闺女、姑娘”同语源。再者,“姑娘”是从纯粹的女子称谓发展而来的,“闺女”则是从女儿的居住处所演变而来的,也不好说是同一语义来源。倒是近现代北方称女儿为“妞niū”,来源于古姓氏,娘母有韵上声,倒可能与“娘、女、女儿”是同源词。

 

        《闲人》诗扇面

“姑娘、闺女、归宁”的音义

《闲人》  万献初诗

云在青山书在房,闲人最喜菊花香。杏林雨洒青含粉,荷浪风翻绿转黄。

几处空疏留倦客,谁家寂寞覆华裳。华裳覆我家家好,何必他乡梦故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