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考老”的音义
万 献 初
三门长生问:万教授,《说文》“考、老”转注如何理解,“长”的“长短、生长”两义又如何辨别,学生感觉含混不清,望您能从形、音、义源流上作一番辨析,拜谢!

“老”为象形字,象一个长头发白胡须躬背拄杖的老人之形。“老、考”同形,只是“老”的拐杖向内而“考”的拐杖向外而已。读音上,“考、老”韵母、声调相同,只是声母有溪母k-、来母l-的不同,古时可能是复辅音声母kl-。“老、考”本是表示年纪大的同一个词,只有一音一义一形,后在使用中逐渐分化出两个词义,生者称“老”,死者称“考”。义变导致音变,由复辅音声母kl-分化为单辅音声母k-、l-,有kǎo、lǎo两读。再后来字形分工,以拐杖的向背分“考、老”。二字属于同一义类,也属于同一音类,还同属于“耂”这一个部首,所以《说文解字·叙》解释:“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两字音义同类,字形同部首,故为“建类一首”;二字意义相同而可用“考,老也;老,考也”这样的相互训释,故为“同意相授”,也就是词义转相为注,故称“转注”。
老,《广韵》卢晧切,来母晧韵上声,折合今读lǎo。本义为“年岁大”,《诗·小雅·北山》“嘉我未老,鲜我方将”;《楚辞·九章·涉江》“余幼好此奇服兮,年既老而不衰”。扩展有“老年、老年人”义,《论语·述而》“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刘宝楠正义“计夫子时年六十三四岁,故称老矣”;唐杜甫《太子张舍人遗织成褥段》诗“今我一贱老,短褐更无营”。引申有“衰老、凋谢、疲惫、老死、老成、陈旧、长久、一直、极其”等诸多常用词义。
考,《广韵》苦浩切,溪母晧韵上声,今读kǎo
。“考”先表长寿,同“老”,《诗·大雅·棫朴》“周王寿考,遐不作人”,郑玄笺“文王是时九十余矣,故云寿考”;《汉书·元帝纪》“黎庶康宁,考终厥命”,颜师古注“考,老也。言得寿考,终其天命”。分化后用于对死去父亲的称呼,《礼记·曲礼下》“生曰父曰母曰妻,死曰考曰妣曰嫔”;《公羊传·隐公元年》“惠公者何?隐之考也”,何休注“生称父,死称考”。少数时候生父也称考,《易·蛊》“干父之蛊,意承考也”,孔颖达疏“对文,父没称考;若散而言之,生亦称考”。因终丧称“考”,引申有“终极”义,《楚辞·刘向〈九叹·怨思〉》“身憔悴而考旦兮,日黄昏而长悲”,王逸注“考,犹终也。从夜终明,不能寝寐”。由“老寿”引申有“成就、完成”义,《书·大诰》“天棐忱辞,其考我民”,孔传“为天所辅,其成我民矣”;《礼记·礼运》“礼义以为器,故事行有考也”,郑玄注“考,成也”;《逸周书·职方》“各修平乃守,考乃职事”,孔晁注“考,成也”。老者手中拐杖可以敲击,“考”作动词有“敲、击”义,同“叩”,《诗·唐风·山有枢》“子有钟鼓,弗鼓弗考”,毛传“考,击也”;《庄子·天地》“故金石有声,不考不鸣”。引申有“察考、弹劾、研求”义,《易·复》“敦复无悔,中以自考也”,李鼎祚集解引侯果“能自考省,动不失中”;《后汉书·郎顗传》“方今中官外司,各各考事,其所考者,或非急务”,李贤注“考,劾也”;唐韩愈《送温处士赴河阳军序》“小子后生,于何考德而问业焉”。再有“考核官吏政绩”义,《书·舜典》“三载考绩,三考,黜陟幽明,庶绩咸熙”。转为普通“考试”义,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中“裴相垍尝应宏词崔枢考,不中第”;《儒林外史》第三回“次日,行香挂牌,先考了两场生员”。
长,繁体为長,构字也是长头发拄杖的长者形,突出头发长。“長”与“考、老”形近相通,“考、老”主要用作名词,长主要用作形容词。《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令”用于发命令是作动词(后作“命”),用指所发之令或发令者则为名词,本是词义的引申分化,许慎却认为是把发令的“令”同音借用作官吏(县令)的“令”了。“长”本是头发长而引申为长远,是形容词,又由长者义引申指官长,许慎却认为是把长短的“长”同音借用作长官的“长”了。“长”主要有两读两类词义。
其一,长,《广韵》直良切,澄母阳韵平声,折合今读chánɡ。由头发长扩展指空间的距离大,与“短”相对,《诗·齐风·猗嗟》“猗嗟昌兮,颀而长兮”;《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再转指“高、远”等,《荀子·非相》“仲尼长,子弓短”;《诗·鲁颂·泮水》“顺彼长道,屈此群丑”,郑玄笺“长,远”。引申表示“长处”,《晏子春秋·问上》“任人之长,不强其短”。也可以表时间的“长久”,《书·盘庚中》“汝不谋长”,孔传“汝不谋长久之计”。虚化表示副词“经常”,《庄子·秋水》“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其二,长,《广韵》知丈切,知母养韵上声,今读zhǎnɡ
。以长发老人形象表示“年老、年纪大、年纪较大的”,与“老”义近,《国语·晋语四》“齐侯长矣”,韦昭注“长,老也”;《论语·先进》“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庄子·天道》“君先而臣从,父先而子从,兄先而弟从,长先而少从”。转指“师长、长辈、先位”,《左传·昭公二十八年》“勤施无私曰类,教诲不倦曰长”,杜预注“教诲长人之道”;《后汉书·孔融传》“母曰:家事任长,妾当其辜”;北魏杨衒之《洛阳伽蓝记·正觉寺》“羊者是陆产之最,鱼者乃水族之长”。再指“首领、长官”,《孟子·梁惠王下》“君行仁政,斯民亲其上,死其长矣”;宋王安石《上皇帝万言书》“其德厚而才高者以为之长,德薄而才下者以为之佐属”。由形容词“长、大”义转表生出、长大,有“出生、培育、成长、长大”等动词义,《庄子·天道》“天不产而万物化,地不长而万物育”;《诗·小雅·蓼莪》“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孟子·公孙丑上》“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公羊传·隐公元年》“桓幼而贵,隐长而卑”,何休注“长者,已冠也”。
“长”分化出的chánɡ、zhǎnɡ两读义项众多,是古破读一直沿用至今的典型音变构词用例,句中的音义需要根据语境来辨析。如山海关孟姜女庙前的对联:“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下联就是利用动词zhǎnɡ(长大、涨开)与形容词或副词chánɡ(长时、经常)的变换,产生同形词的义变而形不变的巧妙效果。
漯河--许慎故里 《说文》大讲堂(千人讲座)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