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见、现”的音义

(2014-08-02 01:39:54)
标签:

现在

音义

分类: 博友答问

                                     

“见、现”的音义

万 献 初

   

    小旭问:万老师好,请教一个问题,“现在”是表示当下时间的副词,“现”从“见”构字,“现在”跟“看见”有关系吗?

 

    讨论:见(見),甲骨文作   甲三五二一,金文作  墙盘。《说文·见部》“见,视也。从儿从目”,段玉裁注:“用目之人也,会意。析言之,有视而不见者;浑言之,则视与见一也。”《广韵》古电切,见母霰韵去声,今读jiàn。“视”是一般的看、观察,不一定看清楚了。“见”是看见、看清楚了。古人认为眼睛越大看得越清楚,构字意图是人(儿)顶个大眼睛(目),表示看清楚了。“视而不见”是看了但没看清楚,“视”与“见”有程度上的差别。

    “见”(jiàn)表示看见、看到了。《易·艮》“行其庭,不见其人”;《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唐韩愈《赠张十八助教》“忽见孟生题竹处,相看泪落不能收”,都是。引申有“谒见、拜见、会见、接见、遇见、见解、见识、意见、听见、想见”等义项。

    “见”(xiàn)又有展示给别人看到的“显现”义,《广韵·霰韵》“见,露也。现,俗”,匣母霰韵去声,今读xiàn。用声母“清(见母)-浊(匣母)”的不同来区别“见”字“看见”与“显现”两个词义的不同。《易·乾》“九二:见龙在田”,陆德明释文“见,贤遍反”,为显现义。《史记·刺客列传》“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都是显现义。

    “现”(xiàn)本为玉所显现的光泽,故字形从玉(斜玉旁)从见,《广韵·霰韵》“现,玉光”,胡甸切,匣母霰韵去声。中古俗字用“现”来分担“见”的显现义,故“见-现”在显现义上是一对古今字。不过,“现”表示显现义比“见”晚很多,晋葛洪《抱朴子·至理》“﹝山精﹞或形现往来,或但闻其声音言语”;南朝梁武帝《出古育王塔下佛舍利诏》“今真形舍利复现于世”;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九“后兴醴泉观得龟蛇,道士以为真武现,绘其像为北方之神”。

    尽管后来有了“现”,人们还会存古,用“见”来表示显现义。有报纸披露:有个大学毕业生当导游,带美国游客去参观河南某地一个中医世家,客人见家门的牌匾上写有“华佗再见”四个字,问是什么意思,大学生随口翻译为“goodbye Huatuo”,客人莫名其妙。其实,匾牌是说该中医的医术高明如华佗再世,即“华佗再现”。同样的,《论语·微子》“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敕勒歌》“风吹草低见牛羊”、“图穷匕见”、“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等句子中的“见”都是“展现、显现”义,当读xiàn

    用“现在”表示当前的时间,也是逐步形成的。先是用“见”(xiàn)表示当前时间,《史记·张丞相列传》“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余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宋苏轼《谏买浙灯状》“有司具实直以闻,陛下又令减价收买,见已尽数拘收,禁止私买,以须上令”。再用“现”(xiàn)来表示当前的时间,《百喻经·债半钱喻》“苟容己身,不顾礼义。现受恶名,后得苦报”;元吴昌龄《张天师》第三折“我有个侄儿是陈世英,现染病哩”;《儒林外史》第十七回“县主老爷现同我家老二相与,我怕你么”。

    “现在”本是翻译佛经出现的词语,先是表示当前义的短语,即当时看得见的存在。晋法显《佛国记》“诸处皆起塔,有僧伽蓝,今悉现在”。进而表示现世、今生,《百喻经·煮黑石蜜浆喻》“受苦现在,殃流来劫”;唐玄奘《大唐西域记·瞿毘霜那国》“风俗淳质,勤学好福,多信外道,求现在乐”。然后表示眼前一刹那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相对应而区别,又泛指此时、目前,《百喻经·病人食雉肉喻》“外道等执于常见,便谓过去、未来、现在,唯是一识,无有迁谢”;《儒林外史》第三九回“我虽年老,现在并无病痛”。“现在”即“见在”,由“看得见的当时存在”凝固成为表示当前时间的状中结构的双音词。因此,就构词取义来看,“现在”与“看见”是有关系的。

 

            吕林健 书扇面

“见、现”的音义                                

                                     万献初《向学问》

春山欲倒醉难扶,意在乌蒙我不孤。半亩花田因雪老,满枝兰若向阳铺。

经书自养宜多寿,朴学他传是好儒。莫道文章修月手,老聃西去即浮屠。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