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雨霖铃》中“说”的音义
(2013-06-04 17:08:47)
标签:
宋词柳永雨霖铃说音义 |
分类: 博友答问 |
柳永《雨霖铃》中“说”的音义
万
易初莲问:“万老师在上,请问柳咏《雨霖铃》最后一句‘更与何人说’的‘说’应该读什么音?读shuō?读yuè?还是读……?叩拜!”
讨论:先说“说”字的形音义。《说文·言部》“説,釋也,从言、兑。一曰談說”。“兑”,林义光《文源》释其字形为“人笑,故口分开”,本有“悦”义,人(儿)高兴就张口(口)向上唱歌或大声说话(丷)。《庄子·德充符》“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因此,“说”构形时所表达的词义为悦懌,《广韵》弋雪切,以母薛韵入声,折合今音读yuè,是高兴愉悦义,《诗·召南·草虫》“亦既见止,亦既觏止,我心则说”;《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庄子·齐物论》“汝皆说之乎”陆德明释文:“皆说:音悦,注同,今本多即作悦字”。高兴或发出声来,就是从言的“説”;在心里高心,就是从心旁的“悦”。则“兑-説-悦”是悦懌义上的三代古今字。
“说”本表示“快乐、悦懌”义,快乐就高声说话,就衍化出“解说、述说”义,《广韵》失爇切,书母薛韵入声,与“悦懌”义有声母“书-以”之别,折合今音为shuō。《论语·八佾》“成事不说”何晏集解引包咸
由自己解说、述说到说服别人听从自己的意见,“说”就派生出“游说”义,《广韵》舒芮切,书母祭韵去声,与“解说”义有声调“去-入”之别,折合今音为shuì。《孟子·尽心下》“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旧唐书·列女传》“及王师逼郾城,昌龄乃以城降,且说贼将邓怀金归款于李光颜”。另外,“说”还作“税”(由禾穗脱落引申为舍止)的通假字,也读shuì。《诗·墉风·定之方中》“星言夙驾,说于桑田”朱熹集传:“说,音税,舍止也”;《左传·宣公十二年》“右广鸡鸣而驾,日中而说;左则受之,日入而说”杜预注:“说,舍也”。
“兑”本表悦懌,因用于《易》的卦名,加形旁造“说”表本义悦懌。“说”从高兴说话派生出“解说、述说”义,声母音变区分;述说义常用,后占了“说”的字形,“悦懌”义就新造“悦”字来区别。“游说”义后出,使用频率不如“述说”义高,就变调为去声以区别,还用“说”的字形。
柳永《雨霖铃》词:“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雨霖铃》词牌的来源,当始于唐玄宗。南宋王灼《碧鸡漫志》卷五引《明皇杂录》云:“明皇既幸蜀,西南行,初入斜谷,霖雨弥旬,于栈道雨中闻铃,音与山相应。上既悼念贵妃,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时梨园弟子惟张野狐一人善筚篥,因吹之,遂传于世。”该词牌的格律为,双调一百零三字,前后阕各五仄韵,本调常用入声韵:
平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仄(韵)。
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柳永《雨霖铃》词上、下阕都用五个入声字作韵脚字:“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其中,“阔”属平水韵入声“七曷”韵字,“发、月”属平水韵入声“六月”韵字,其余都属平水韵入声“九屑”韵字。而在词韵(《词林正韵》)十九部中,“屑、月、曷”三韵都属于第十八部入声,因此是合词律的。
“说”有三读,“更与何人说”的“说”,从韵律上看,不能读去声的shuì;从语义上看不是“快乐”义,不读入声折合为今音的yuè;词意是风情向何人述说,只能读入声折合为今音的shuō。如果“今读从今”的话,读shuō是正确的。但词中十个韵脚字,“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九个折合今音都读仄声的去声了,唯独“说”因清声“书母”等因素在北方话中变读为阴平了,今读感觉不与上面九个韵字谐和了。叶嘉莹先生有个建议:古诗词的入声韵脚字,如果变为今读平声而听感不谐和的,可以考虑读为今去声,以保留其入声的仄声韵特点,因为中古的平声是平声,中古的“上、去、入”是仄声。基于此,如果这首词在朗诵、吟唱时感到“说”读平声跟九个去声韵字不谐和,不妨改读为去声xuè,听感会好很多,而今的南方方言有的就是这样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