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字系与上古社会 ——《说文》生产生活部类字丛考类析
万献初著
新世界出版社 2012年版 木铎文库
内容提要:东汉许慎编纂的《说文解字》,系统地整理了经秦代书同文而规范过的小篆字系,其字义训释来自群经故训及博采通人,系统地贮存了经先秦经典验证过的古文献词义体系,其构形本义显示的主要是上古的社会生活形态。因此,系统研究《说文》字系的形音义,能够发掘出不见于其它史料的历史文化信息,揭示深藏于汉字构形体系中的上古初民的思维方式和社会文化奥秘。
本书选取《说文》有关生产生活部类的字为对象,按部类系连成相对封闭的子字系作穷尽式的定量定性考察,以系统的构字本义分析(“笔意”分析)为主,参考甲骨、金文字形,广证以传世文献的故训资料,揭示各子字系所包含的构形心理、特性和规律,探索叠置于其中的社会历史文化内涵。本书分八章重点考察了《说文》字系中所含的上古先民“捕获、狩猎、畜牧、农耕、饮食、器皿、衣着、居住、商贸”等方面的生产生活内容,同时借助系统中的定位来推证所涉及的个体汉字的确解,然后观察哪些字在何时成为死字僻字,哪些字流传至今成为通用字,并探询其成因与规律。
通过子字系的构形分析来重建各种历史话语场,本书有很多超乎预期的发现,如:推论初民有一个结网捕获鸟类为食的生活阶段;“廏、廚、廁”等字《说文》本都从“广”,后来作“厩、厨、厕”而从“厂”是有违笔意系统的;“猎狗、肉猪、耕牛、吉羊、战马”是五畜的本质特征,也是五畜之字构形的隐含主调,体现了很好的内在统一性;等等。
目
录
绪 论
………………………………………………………………………1
第一章 采集捕获型的果菜网畢弓弋隹鸟鱼兽类字集考
……………25
第一节 早期采集生活的果菜类字分析
……………………… ……………28
第二节 捕获鸟兽鱼鳖的行为与工具类字通析
………………………………35
第三节 隹鸟羽等禽类二百二十二字通析
……………………………………52
第四节 鱼鳖类一百一十三字通析
……………………………………………79
第五节 可捕食虫类与野兽类字通析 …………………………………………92
小
结……………………………………………………………………………105
第二章 狩猎畜牧生产的犬豕牛羊马五畜字汇考………………………112
第一节 犬类九十字通考…………………………………………………………
第二节 豕类四十五字通考………………………………………………………
第三节 牛类五十五字通考………………………………………………………
第四节 羊类四十三字通考………………………………………………………
第五节 马类一百一十八字通考…………………………………………………
小
结………………………………………………………………………………
第三章 农业生产的耕作与庄稼类字通考
…………………………………
第一节 土壤、田地是农业的本原………………………………………………
第二节 农耕器具及其耕作方式类字汇析………………………………………
第三节 从禾构形的九十字通释…………………………………………………
第四节 从黍、麻等构形的作物字通释…………………………………………
小
结………………………………………………………………………………
第四章 火食形态、烹饪器皿与方法类字汇考
……………………………
第一节 从火的三十六个火食、烹饪字探源……………………………………
第二节 从鬲、䰜二部字看初期器皿烹饪的形制………………………………
第三节 从食类六十六字看饮食的方方面面……………………………………
第四节 由四十个肉食类字看早期肉食的特征…………………………………
第五节 米及瓜菜类字所反映的早期食物特点…………………………………
小
结………………………………………………………………………………
第五章 酒类与瓦缶皿豆竹木金等器具类字通考
…………………………
第一节 酒类一百字通考…………………………………………………………
第二节 瓦缶二部陶器类字通考…………………………………………………
第三节 皿、匚、豆部字通考……………………………………………………
第四节 竹、木、金部中的器皿字通考…………………………………………
小
结………………………………………………………………………………
第六章 毛革丝麻布帛衣饰类字通考
………………………………………
第一节 先民初用于衣饰的葛丝毛皮 ……………………………………………
第二节 丝糸系素类二百六十一字通析 …………………………………………
第三节 巾帛类七十四字通析 ……………………………………………………
第四节 衣饰类一百一十八字通析
……………………………………………
第五节 冠冕与履屦类字汇析 ……………………………………………………
第六节 韋、革类字综合分析
……………………………………………………
小 结
………………………………………………………………………………
第七章 宫室建筑及居住类字通考……………………………………………
第一节 先民定居之初的基本观念 ………………………………………………
第二节 穴土艸等部的穴居土建茅盖类字 ………………………………………
第三节 囗邑高冂等部的居所与建筑用字 ………………………………………
第四节 广部四十九个建筑物用字 ………………………………………………
第五节 宀㝱宫三部的宫室及居家用字 …………………………………………
第六节 门户二部的居所及其结构用字 …………………………………………
第七节 木部中的居住及建筑用字 ………………………………………………
小 结
………………………………………………………………………………
第八章 商贸类的贝部五十九字通考
…………………………………………
第一节 有关饰物财货的贝类字 …………………………………………………
第二节 有关贝币流通手段的从贝字 ……………………………………………
第三节 有关贝币贸易的方式、价值、盈亏之字 ………………………………
第四节 与贝币对应的财物及其处理之字 ………………………………………
第五节 与贝币相关的赋贡赠赏类字 ……………………………………………
小 结 ………………………………………………………………………………
总
结 ………………………………………………………………………439
参考文献
………………………………………………………………………444
字目索引 ……………………………………………………………………… 446
后
记 ………………………………………………………………………448
总
结
至此,我们可以对本书的研究内容作一个简要的总结。
1、系统观照,是本书方法论上的重要立足点。首先,把《说文》所收小篆字系当作一个相对封闭的汉字平台来作系统分析和研究,有利于整体把握和穷尽性分析,也有利于同前后其它字系的对比,从而看到汉字发展的历时性脉络。第二,根据上古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生产生活内容,按部类选定《说文》字系中相应的字来建立子字系,有利于就某一社会生产生活内容进行封闭式穷尽性的相应字形的定量定性分析与研究,这样的研究具有很好的整体感和系统性,能从类化的构字心理上推知初民认识事物的方式和心态,从而更好地探究其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本书这方面的收获是超越预期的,每一章的小结中都有这类较新、较精彩的发现。第三,在字系的整体把握中来看个体字形的结构及其发展,往往能发现新的问题,那是孤立的字形个案研究所不可能发现的,例如:第七章“厂、广、宀”三部首的义类不同:从“厂”字表现的是粗糙原始的崖岸式早期居所;从“广”字是“因崖为屋”对厂的人工拓展,表示高大、敞开、空阔的建筑形态;从“宀”字表示精细而成熟的室内建筑。从“厂”字较少,“广”作偏旁较为能产,“宀”则最为能产,其发展进化的时代烙印也很明显,比如从“厂”字原本不表示家居的房室,“厦、厩、厨、厕”等开放性室外建筑字《说文》本都从“广”,后来作“厦、厩、厨、厕”而从“厂”,是后人淡化了“厂”与“广”的义类和时段区别而形成的造字理据上的混用。不从系统上来观察和分析,是得不到这样的收获的。
2、“以经证字,以字证经”,是传统小学的基本论证方法,也是本书所采用的重要论证方法。把经文中的用字放到《说文》字系的构形大系统中来考察,就能准确地推定某字在经文语境中用的是哪个义项;反之,单个汉字的构形意图在《说文》字系中得以定位后,再放入经文语境用例中来比较和验证,就能得以确证或得以修正,这样的收获在本书中为数不少。许慎对《说文》所收字作“六书”的说解,是依循故训、博采通人的,因而他所解析的构字意图是有所本且经过文献验证了的,我们凭借《故训汇纂》所提供的大量故训线索,找到许多散见于历代注疏之中的训诂资料,这些材料或补许慎之未见而凿实其说解,或修正其讹误而考知字形在字系中的定位和确解。本书所引用的大量经文及其训诂例证,还能帮助字系分析凸现上古社会文化生活的丰富内容,赋予“以经证字”以更新更丰富的内涵。
3、本书的实践表明,从《说文》字系的构形系统分析中发现史料,并用它们来推导上古社会文化生活场景和内容,是完全可行的,也是大有收获的。本书各章都有这样的新收获,有的可补传统史料之不足,有的则完全是全新的内容,是以前各类史书、史料所未及的。如《说文》网类字反映网是产生得非常早的生产工具,《说文》禽鸟类字又比鱼鳖类字多出数倍,说明上古早期捕鸟为食曾经是最主要的生产生活内容,比捕鱼获兽更重要更常用,各类历史书、文化书都未讲到这一点,而《说文》字系提供了极为丰富的资料,很珍贵很值得重视。由设网捕鸟构形的“罗、置、署、罢”等至今还是常用字,说明远古罗捕禽鸟的经验在人们意识中的影响极为深远。
4、本书集中力量考析《说文》字系中生产、生活两大部类的字,也就是“远取诸物”而构形的字,其余“近取诸身”类的字有待另成专书来集中讨论。有关上古社会生产的内容,本书分别建立三个子字系来集中讨论:最早是采集捕获型生产方式,其次是狩猎畜牧型生产方式,然后是农业耕作型生产方式。这几种生产方式也或时有交叉,但在《说文》字系的部类划分上还是相当集中而清楚的,且较好地显示了三类生产方式的历史承接关系。第一章分析初民采集捕获型生产方式,最初是采摘野果、野菜充饥的原始生存方式,然后是利用“干、𠦒、毕、率”等早期长柄捕鸟网器来捕获鸟类、鱼类和野兔类为食,再发展为利用“网、弓、弹、矢”等先进武器更为有效地捕获或猎杀禽兽为食,初民的智能和生产能力伴随着工具的改进而逐渐得到提高。第二章分析狩猎畜牧型生产方式,集中讨论《说文》字系中“犬、豕、牛、羊、马”五畜的字,这些字不是同时造出而是伴随着社会生产生活的进程逐渐积累起来的,记录了上古不同阶段的狩猎、畜牧、农耕和战争的生产生活图景,其中又以狩猎、畜牧生产为主。犬类字主狩猎,牛、羊、豕、马类字主畜牧,牛又主农耕,马又主战争,“猎犬、肉猪、耕牛、吉羊、战马”是五畜的本质特征,五畜的其它字在这个主调支配下来构形表义,体现了内在的统一性。第三章分析农业耕作型生产方式,探讨先民的“土地根”意识和“嘉谷天授”观念,从田地与土壤、耕作器具与方式、庄稼种类与农产品种类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讨论先民农业生产的发生、发展及其基本模式和特性,使人们对中国古来就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特性有更深一层的认识。
5、有关《说文》字系所显示的上古社会生活内容,本书分别建立五个子字系来集中讨论。第四章讨论饮食与烹饪,通过对243个该类字的定量分类解析,结合文献佐证,系统地揭示古代饮食文化诸多方面的内容和特点:火食形态的发生发展及其神秘性,烹调技艺的产生与发展,器皿烹饪的初期形制及其发展,古代粮食、肉食、菜蔬的类型和制作技艺,饮食在祭祀礼仪中的地位,饮食文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等等。由此可以认为,《说文》的饮食烹饪类字再现了上古的饮食文化史。第五章讨论上古的日用器皿,其中以酒器最为发达而有100字之多,祭祀礼制是酒的根本特征,商周礼制的需要促使酿酒业得到大发展并推动酒器的全面发展,酒器的发展又带动各类器皿的发展。制陶业的发生发展是我国上古文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瓦、缶、皿、匚、豆、酉”等部字全面展示了上古制陶业的繁荣及其产品的丰富与精致,而“竹、木、金”等部的器皿字又各有来源与特点,其中从“金”构形的器皿字反映了商周时期青铜器皿的高度发展,文化含量尤高。在上古中国,器皿可以说是生活水平的标尺,是王权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烙印,不同构字部件的器皿字往往反映不同时代的不同生产水平和生活内容,如《说文》字系中的“㼝—盌—椀”及后来通用的“碗”虽是一字,却反映了包括材料、工艺在内的久远的历时性变化。第六章讨论上古衣饰及其材料、技术的发展,“毛、皮、革、韦”是“食肉寝皮”的结果和发展,而蚕丝则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标志,《说文》字系中丝类字竟然有261个之多,从微观到宏观,从具体到抽象,上古生产生活中许多内容都由“丝(糸)”取象得以表现,说明养蚕织丝在人们的生活和意识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本章讨论的各类“巾帛、皮革、衣饰、冠冕、屦履”用字,足见上古社会服饰文化的丰富多彩和技术水平的精良。第七章讨论上古的建筑与居住,从《说文》字系该类字的构形分析中,可以全面显示“利用自然山洞
→挖掘穴窟而半穴居(或巢居)
→地面建筑”这上古居住的三大发展过程。起源于“穴处”的土构建筑与起源于“巢居”的木构建筑,是中国建筑的两大支系,其各自的形制和特点都在《说文》字系中得到充分的展示。由“门、户、囗、冂”等作部件构形的字,显示了各类建筑及其构成成分的作用、特点和风格。这些都为建筑史的研究提供了难以得到的特别资料。第八章专题讨论“贝”部59字,商业的发展相对其它生活内容而言要晚出很多,本章通过详尽的分析,得知贝作为货币在夏代已具雏形,而贝在商周确具货币形态,其流通手段丰富多样,由贝币大行而形成的货币意识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由于篇幅略小,笔墨就相对集中,本章对从“贝”字的讨论比其他章的字更为广泛、深入一些,行文的特点、分析的角度与前几章有所不同,是更深层面的研究方法上的一种尝试。
6、语言中的词是音义的结合体,远在文字产生以前,词早早就在口语中广泛使用了。汉语词的音义远远比字形产生得早,因此利用《说文》字系所含的信息来研究上古社会文化
生活,少不了突破字形而进入早期音义的分析。黄侃先生谓《说文》“声训则居十之七八”,
他的《说文同文》就是承其师太炎先生的《文始》,突破字形局限来探索《说文》字系的音义关系以索其源的。本书在对《说文》所收字作系统的构形分析的同时,注重声训的分析,常常分析某字与某字的音义相通,或标明“某某(音义)同源”,这样做无论是对字的音义源流辨析还是对文化源流的探讨都是十分有益的。
7、概率分布是语言文字研究的重要途径之一,数据及其分布往往能显示很多隐含的内容。因此,《说文》字系中各部类字的字量分布在探讨上古社会文化生活内容方面有其独到的作用,如从“鸟”从“网”字的数量巨大,说明捕鸟为食曾一度是初民基本的生存方式,而从“鸟”字与从“隹”字的数据分布不同,可推知从“隹”构形的小字系应早出于从“鸟”构形的小字系,隹类字早出且占有很多常用概念而使得隹类常用字词远多于鸟类,鸟形后来居上多表新出鸟名,还把先从隹构形的鸟名字再造从鸟之形,使从鸟字大大多于从隹字,从隹字总与初期捕鸟为食直接相关,而后出的从鸟字则多表鸟名,两个层面的字再后来二次分工,使得“雅—鸦”不是简单异体而“雅”表雅正“鸦”只指乌鸦,两者不能互换。更重要的是,不同的字量分布还能看到社会生活的历史变迁轨迹,如《说文》字系中“豕”类字繁多,“三月豕、六月豕、三岁豕”等分类极细,正是上古家畜饲养初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后来社会发展以农耕为主,“禾”类字分类微细,而“豕”类很多字成为了死字死词。
8、《说文》字系表现为一个经整理过的小篆字系,是一个共时的汉字字用平台。但从字形构造的分析上看,这些字绝非一时一地所造,而是历代造字的叠加与累积。随着社会生活的不断发展,前代一部分常用字词到后代社会生活形态中不再常用而成为历史字词(死字或死词),代代累积,叠置在《说文》字系之中。但每一上古历史时段所造之字以及其时颇具影响力的思维形式,总会对后代产生深远的影响,因而总有一部分字词代代流传而成为贯通古今的常用字词,这些经历代字用反复筛选留下的不同时段所造的常用字词也层层累积在《说文》字系及其后历代汉字汉语辞书之中,形成古今汉语字用平面和词汇系统的主体。一般说来,形成常用字词越多的生产生活内容,对后世的影响应该越大,在社会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性也就越大。因此,本书在分析每一小字系的同时,注意析出该类字中的这类常用字词,尽可能地解析它们成为常用字词的原因,并在析定其造字意图后列出它们众多的引申、分化词义,既为阅读者提供方便,又为汉字发展史、词汇发展史研究提供有用的资料。
后 记
十多年前,虔心负笈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从王宁师学传统语言学。听了一段课后,给我做的事情是:整理章太炎先生1908年在日本“始一终亥”三遍讲《说文》的笔记。记得背回宿舍的,是很沉的一大麻袋复印件,主要有朱希祖、钱玄同、鲁迅等人所作的笔记。同舍的同学很少来住,我排三张桌子摊开不同记录比对,再核对各种《说文》资料,翻来覆去地捣倒弄了整一年,还得师兄弟帮助,才弄成个老师不甚满意的稿子。后来,我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以这批材料为基础的《论章太炎的〈说文〉学》。
学,肯定是没怎么学好,倒是逼得我把《说文》翻找得比较快了,又看了很多相关的材料。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太炎先生反复翻读《说文》原本,普遍系联地比合对照,讲起来总有他自己独到的想法,其字形的笔意构形分析总是与传世典籍中所载的社会生活紧密结合起来的,而且牵一发而动全身,系统意识特别强。这就使我明白了,《文始》字根词族的建立,正是他反复比合研究、讲解《说文》原本的结果。于是,就我感兴趣的,抄了一部分卡片,后来写过《章太炎的〈说文〉讲授笔记及其文化阐释》、《章太炎在汉字理论上的贡献》等文章发表在《中国典籍与文化》(2001年1期)、《长江学术》(2006年4期)等杂志上。
其实,太炎先生的学问大、激情高、创造意识强,一直是我景仰备至的。之后的求学、工作之中,手头总带着《说文》大徐本,有空翻翻,也写过几篇自己读《说文》原本的文章,在《中国烹饪》、《中国钱币》、《人文论丛》等杂志上发表,不好说是模仿太炎先生,但深受先生影响与启发是不待言的。这一积就是十多年,近来应热心人之邀促,把旧稿全面清理一番,该调整的调整,该补写的补写,弄成统一的样子,就成了这本书稿。
部分初稿曾呈请宗福邦师、陈世铙先生指正;友人骆瑞鹤教授、王统尚博士细读草稿,改正了不少讹误,提出很多修改意见,得益甚多,在此一并感谢!《说文》原文是我的爱人黄平录入电脑并形成语料库的,省了我很多敲字、查找的工夫;友生万弯、黄静、俞必睿、叶黛莹为书中所收字头加注现代汉语拼音,以便阅读,并致谢忱!感谢贾勤、蝼冢二位编辑对拙稿的抬爱且执着地收入木铎文库。
正好读罢《黄侃年谱》,既心仪黄先生昂藏自圣的自信,又敬佩其于常见传世文献中发掘新东西的特殊能力,即其所谓“发明之学”是我辈后学需要大加努力的。深感其“刻苦为人,殷勤传学”之语,敬佩其以《说文》为“主中之主”的担当意识,因赋诗以励志:
不论成功论是非,儒生继学忌依唯。
长川逝水先贤去,短草生春吾辈随。
且放青莲崖下鹿,休悲老大苑中葵。
常人若解担风险,苦造英雄更曷为?
是为记
万献初 2010年12月8日于珞珈山东山头寓所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