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别了,《时尚临沂》

(2011-02-28 17:55:18)
标签:

杂谈

分类: 心情随笔

 

                   这不是我的痛,是青春的一个情结——题记

 

曾经年少爱追梦

一心只想往前飞

行遍千山和万水

一路走来不能回

蓦然回首情已远

身不由已在天边

如果你不曾心碎

你不会懂得我伤悲

当我眼中有泪

别问我是为谁

就让我忘了这一切,,,,,,,,,,

 

写下这个题目时候,我的心情竞和这首歌词是如此相像,是啊,不止一次有朋友问我,为什么要做这么一本杂志?要知道以我自身的条件几乎不可能成功,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所为何来?这个话题再扯得远些,就扯到信念和理想了,,

在我8,9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杂志,那是父亲经常看的《红旗》杂志,求知的欲望支撑我从看杂志开始再看书,四大名著,古文观止,三言两拍,唐诗宋词,三侠五义,封神演义,我从小就对这些书着迷,这些书带我进入另一个五彩斑斓的世界,中学时代,我又在语文教师那里接触了莎士比亚,雨果,罗兰,泰戈尔,纪伯伦,爱默生,海明威,后来接触了鲁迅,胡适,林语堂,辜鸿铭,王国维,沈从文,柏杨,李敖,再后来开始接触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和名人传记王阳明的,曾国藩,张居正,李斯,管仲,孙武,王安石等等,那时候我一直以为自己将来会成为作家文人,用文字来影响社会,但是后来我还是选择了最为文人不齿的商人,这有很多现实的原因,虽然没有走上那条道路,但是骨子里仍不乏文人的血液,,

 

从05年到现在我一直在文化传媒行业里工作,对书对杂志的感情一直有增无减,每个月大约要买二十多本杂志,后来就特别想看临沂本地的杂志,很失望,杂志在临沂传媒界已经失语,到青岛到济南还是到无锡苏州,看到他们的城市杂志做的那么精彩,我就萌发了要为临沂城市做一本杂志的念头,这根“神经”时刻在折磨我,在与几个传媒同行经历很多曲折合作之后,我决心自己做,,依托别人是无法实现自己的梦想的,,

09年初,我将房子的预付从开发商手里要回来,找亲戚朋友同学借钱,七拼八凑的就开公司,在未来完全不可预期的情况下,就做这本《时尚临沂》了,,

没有主编,我就去找徐姐商量着让她做主编,她也没有经验,只是凭着对文字文学的热爱,就同意了,为了节省开支,我们就在王庄车站那栋废旧的楼上租了一件房子,对楼里的租客我们都不好意思说是做时尚杂志的,一个多月后,因为沂景丽家要在车站地块上开发二期卖场,我们就离开了,因为匆忙没有找到合适的办公室,就将所有设备搬到我的宿舍,大约十多天没能正常办公,后来在找房子的时候遇见了刘霖哥哥,他了解了我要做杂志的情况后,就让我先用他在通达路物资局楼上的办公室,赚了钱再给他房租,真是及时雨啊,我们赶快搬过去,这边条件好一些了,就开始招设计师,但是陆续来了几个都没有留下,正在困顿的时候,一个师院学设计刚毕业的小姑娘,全晓洁,说她愿意留下,工资随便给点就可以了,不给也没关系,她就是想增加工作经验,我们真是如获至宝啊(后来才知道,她去好多地方应聘,没有聘她的,只有我们同意用她,她终于找到工作了),一大堆设计任务,小全太缺乏设计经验,根本无法胜任我们杂志的设计要求,但是她是唯一愿意留下来和我们一起做的,所以我和徐姐都非常感谢她,我想一定会把她锻炼出来,,

徐姐已经40多岁了,为了做好杂志,也做了大量的牺牲,因为家离单位太远,离最近线路的公交站点也有4里多路,她每天都要步行8里路,坐两次公交,然后再爬4层楼,有时候还要带着一大包杂志回家看,风雨无阻,瘦弱的身躯却有着坚强的性格,要知道她的薪水不高,甚至发不及时,但是她仍然任劳任怨的工作,这种职业精神太值得年轻人学习了,

 

创业是一个异常艰辛的过程,但是我比较侥幸,因为我遇到了这么多真诚相待的同事、朋友,李百军老师知道我做杂志了,天天来给我们指导着怎么做内容,给我介绍他圈子里的朋友,给我介绍客户,50多岁的人了,为了一个小字辈不辞辛劳,让我每每想起就一阵感激之情,刘哥这个房东也很少跟我提房租的事,有钱就给他点,没钱就赖着,他也不好意思问我要,,真是帮了我的大忙,还要报社的朋友陈祖权,张宏亮,高显几位老哥也都过来帮我做业务,全晓洁在经过了我无数次“批评教育”后,设计水平有了大幅度提升,当我们创刊号出来的时候,市面上一时震动,我们成了市面上当之无愧的水准最高的综合类杂志,没有人会相信,这本杂志的主设计师竟然是一个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新手,经常被不知道怎么调整设计元素而急哭了的小姑娘,,一个多月的时间,这个小姑娘完成了设计系学生到设计师的华丽转变,

 

8月,是一个值得庆贺的月份,我们的《时尚临沂》创刊号终于发行了,读者,客户和朋友们的反响出乎想象的热烈,那一时间,让人难以忘怀,这不仅仅是社会对我们的认可,也是我们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瞿塘遭遭十二滩,我们也深知这是第一步,以后还会有更多的艰难,但是我们是为了信念和理想而做杂志,如果信念可以随意实现,那也就没有什么意思了,古往今来,做事者十有八九是不顺利的,谋事在人,事在人为,我始终坚信人为的因素是决定事物成败的关键因素,,

 

此后,杂志的进展总体还是比较顺利的,特别是在第三期的时候真正感觉有些杂志的感觉了,可喜得是在第四期春节那期的时候,我们实现了财务平衡,意味着我们不用赔钱了,这才算是走上正常轨道,,接下来就是将办公室搬到高速花园,新的办公室宽敞明亮,比以前简直是天上地下,这时候人员也相对稳定,这个时候我们又新签了桃源大世界的理事合同,更是让杂志运作进入佳境,,

 

我一直梦想着为这座美丽城市做一本代言杂志,虽然我们没有赢得官方政府的确认,但是社会和市场认可了我们,我们的读者越来越多,很多甚至愿意付费购买,很多朋友甚至在收藏留存我们,打电话要求我们送杂志的更是络绎不绝,虽然从财务角度来说,我们仍然是做赔本的买卖,但是任何人都不会怀疑我们的前景,

 

从五一开始,因为合作的加深,我经常到沂南拜会玉树祥石旅游公司的陈老板,陈老板是大老板,在新疆开有金矿和玉矿,在沂南汉街又开发旅游产业,从第一期就因为李百军老师的介绍开始合作,他也非常喜欢我们杂志,后来流露出要要收购我们的意思,这从杂志发展的角度来说自然是大好事,我们都希望这本杂志能做的很强大很成功,至于她是谁的,对我而言,这本杂志并不属于我个人,她是属于读者和社会的,如果因为我的狭隘限制这本杂志的发展,那我是不会原谅自己的,就这样经过和创业团队的沟通,大家都感觉应该让这本杂志尽快做强,进过漫长的细节协商,我们终于和陈老板在7月份达成了合作,他成为大股东,保留了这个团队继续运作,这是《时尚临沂》发展的一个拐点,,

 

很快,第七期杂志出版了,这期较以前相比,文化气息更浓了,发行量也更大了,相对的,影响力也更大了,高明部长在看了我们杂志后也赞赏我们,很多文艺界的前辈看我们杂志也是赞不绝口,看着杂志能够茁壮成长,我们的心情无比喜悦,这不正是当初我们所希望的吗?

 

我以前看过《资本论》,用经济学的观点纵观商业社会的发展史,会发现资本家和商人从来都是把利润放在第一位的,古今中外,莫不如此,这不是错,就像猫喜欢吃鱼一样,逐利是资本的本性,文化传媒行业相对于其他传统行业,更注重品牌的价值,《新周刊》是中国影响力最大的综合类周刊,但是他们的办公室不过就用了两层楼而已,除了电脑和设备,几乎没有什么有形资产,但是他们影响着中国几千万知识分子,这个巨大的品牌价值是其他行业所比不了的,,他的主编可能不如我们义堂镇一个板材厂老板的收入,但是他的意见可以供中央部门决策参考依据,这就是传媒的力量,,

 

我不能要求别人像自己一样怀揣对传媒对杂志的理想来工作,因为每个人的价值观不一样,陈老板在商业经营上无疑是成功的,但是在杂志媒体运营上他了解的不够深入,杂志是商业,但是杂志属于文化产业,一个缺乏文化底蕴,几乎没看过杂志,对临沂城市发展缺乏持续关注的人,不能从营销城市的角度来运营杂志,对杂志的财务收入和品牌价值没有明确认识,没有认识到杂志是城市文化软实力的一部分,,我们在杂志具体细节上有不同意见,我一向是没有向别人低头的习惯,这次合作是建立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的,如果因为谁是大股东就可以随意决策,那我是无法接受的,就这样经过几次无效的协商,我将股份全部转给陈老板,也许,按照他的思路杂志会经营的更好,我确实文人气息浓,商人意识太淡薄了,,

 

其实,在全部转给陈老板的时候,我就去意一定,但是又不愿看着自己创立的杂志被这样做,还是想留下来再做些工作,不论按什么样的思路去做,总比没有思路要强,就这样我们按照陈老板的思路来做,这本杂志已经完全不是我们当初的样子,在具体内容上增加了很多农村乡土的文章,而且书画版比重太大,偏离了杂志定位,其他版面也是调整很大,经历三个多月漫长的调整修改,数易其稿,我都不知道我们这是在做什么了,陈老板依然对内容不满意,我们的工作陷入停顿,,,

这期间,和我一起创办杂志的徐姐辞职了,几个业务骨干也辞职了,这对我是个严重的打击,对杂志对单位也是个很大的打击,一直以来,都是徐姐主内,我主外,现在徐姐走了,没有了主编,杂志怎么办?那段时间工作无法开展,客户也对我们长期不出新杂志失去耐心,失去信任,《时尚临沂》面临一个很危险的局面,,我不知道我留下的意义何在,但是我不能就这样走了,陈总说要在外地请主编,毕竟只要有一丝希望我都要再送这本杂志一程,

 

 年底的时候,新主编终于到位,尽管极力挽留我们,但是给我们宣布的第一条就是杂志要改名字,不叫《时尚临沂》了,同时定位也要变,,以后时政的内容会多些,我很尊重陈老板和新主编的意见,但是已经没有人尊重创始人的意见,,,就按新的思路继续做吧,祝愿新杂志能做的更成功,

 

春节后,编辑部搬到沂南陈老板的办公室了,创业团队也烟消云散,

属于《时尚临沂》的一切都过去了,唯有创业者还在,困难和变故使我们变得更成熟,虽无人期许困难和变故,但是无论在历史的长河中还是在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却难免发生,历史和人生其实都充满了变故,不幸与灾难,但是历史和人生都在面对与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不断进步!困难和苦难是人生的老师,愿我们经历目前的困难变得更加成熟和坚强!

当一个国家面临重大变故的时候,它的公民会变得成熟和坚强,当一个家庭出现变故的时候,它的子女会变得成熟和坚强,当一个公司出现变故的时候,员工也应该变得成熟和坚强! 
单位出现了变故,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消沉,绝望,现实需要我们坚强,成熟起来,需要我们个人探讨新的发展路向,也许,对于多数人来讲,是第一次承受因我们赖以生活的组织搬迁而不得不重新选择出路和前程的重大压力,这的确是坏事,的确破坏了我们美好的情感、理想和向往,破坏了我们的生活,但是,事物具有双刃剑性质,它同时也促使我们深深地思考,使我们更加成熟和坚强!我们应该沿着积极的道路思考,前行,而不能沿着消极的道路任情绪向着失落的方向下滑,


我们有权利评判现实,褒贬是非,但是我们更有权利发展自己,发展经济是硬道理,发展自己也是硬道理,寻求新的发展空间,坚定发展信念,避免在我们未来的人生和事业中发生变故,我们会因此走向成熟和成功,过度的悲愤和抱怨只能使现实变得更糟糕,只有发展才能改变窘迫,也许我们一时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我们又必须用理性去控制它, 
尽管我也很难过,情绪也不好,但是我还是努力振作起来,鼓励自己,我说的每一句话,不仅仅是说给和我一起创业工作的伙伴们的,也是说给我自己的,

《时尚临沂》要改成其他名字,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一个名字,他已经死亡了,但是我要将这一年零几个月的历史记录下来,最起码我要记录到全部转让个陈老板以前的这段经历,这是我们曾经青春的一个情结,虽然回想这段经历有很多酸痛,但是我们已经尽力了,完成我们作为创业初期阶段的使命,,古语曰“国可亡,史不可没,”(《元史•董文炳传》)这本来是中国古代史家修史的态度和价值观,也反映了统治者的历史观,反映了一种文化精神,从某种程度上说,正是有赖于这种精神,中国才有5000千年延绵不绝的文明传承,中国也曾出现过天下混战、四分五裂、群雄割据的局面,出现过像元朝,清朝一样少数民族当政的朝代,但是中华文明却没有因此而阻隔,犹太人在古罗马时代即被扫地出门,二战期间更是惨遭迫害,但是他们竟然能够于1948年建立以色列国,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曾经是殖民地,但是直到今天世界文化的多元化并没有衰减,殖民地的文化并没有变成殖民者的文化,它们已有的历史更是永恒的,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就是文化传承与辐射的结果,


国可亡,史不可灭,就是文化不可灭,精神不可灭,情感不可灭,文化认同,价值观与责任感不可灭,经验和教训不可灭,就是已经发生的事实不可以改变, 
国家都希望长盛不衰,人都希望长命百岁甚至长生不老,家庭都希望子孙满堂万年永继,企业经营者都希望自己的品牌成为百年老字号,然而,在历史的进程中,却很难保证这一点,相反,变故会时有发生,并且有时令人始料不及,无论人们的情感如何,无论科技如何发达,无论社会如何进步,无论人们的能力多强,都无法改变这种现象,尽管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各异的,但是这一法则却是不能改变的,

公司迁到县城,原来在市区的实体不复存在,同事们在工作上也可能会有新的选择,但是原来的所经历的历史,所创造的业绩,同事关系、工作与生活经历,都不会因单位的搬迁而消亡,

 

我们失败者,可惜,可叹甚至可悲,但是我们作为传媒工作者是问心无愧的,我们已经竭尽全力,有些事情实非我们力所能及,我们已经付出了很多,在目前情况下,能坚持到现在,我们就可以问心无愧了,
公司搬迁到县城,这在最初和陈老板谈合作的时候没有提及,如果当时说要搬到沂南,我是坚决反对的,坚决不会和陈老板合作的,那些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去沂南工作的同事,我们的工作生命还要继续,我们的事业还要继续,我们不能把我们个人的前途和未来与公司的今天联系得过于紧密,今天所表现出的这份伤感,是一种美好的情感,体现了我们的成功,成长和进步,体现了我们的善良和真情,

我们的同事情,兄弟姊妹情,我们在单位工作的这段经历,我们的成功和喜悦,挫折和懊恼,都是永远抹不掉的,也将成为我们成长,成熟和发展的动力!《时尚临沂》,会永存于我们的心间,

 

公司的变故固然会给我们造成影响,但是真正影响巨大的是我们自己的心态,尤其是在面对变故时的心态,工作单位的变故,只是我们人生中一个小小的插曲,人生,家庭,单位,甚至国家,都可能会遇到一些困难甚至是困境,正是这些变故,将人和人区分开来,分出不同的层次,如果我们有了这些感悟和思考,就会变得成熟,就会有所收获,无论如何,只要我们有追求和向往,只要我们有梦想和理想,只要我们精神不倒,我们就会进步,就会发展,就会成长!

 

最后我要感谢那些曾经在最困难的时候帮助我们杂志和我本人的朋友们,我的亲爱的同事们,和我的客户朋友们,还有关心我们杂志的读者朋友们,,尤其要感激李百军老师、徐若兰女士、和张新胜、刘霖、戴景明、丁举昌老师、王康如、刘婕、孙志、张学林、刘笃龙、王启祥、李军、李文元、丁慎强、郝致远、陈祖权、张宏亮、高显、韦宁、孙国芝、杨文、全晓洁、苗琪、李纳、李雪、冯潇、王平、姚玉启、杜朝阳、孔祥洋、张建伟等等,也感谢陈老板当初能够控股合作,使我们突破成长的瓶颈,祝愿他们以后做的更好。最直接最重要的,是感激我的父母家人姐姐对我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就没有事业的开始,,我会异常努力的做好下一份工作,用业绩来回报他们。

 

别了,《时尚临沂》! 我们永远爱你!我永远爱你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