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壶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惟有别离多。

四十多年前。将近毕业前的一个月,音乐老师组织为毕业典礼晚会排练这首《送别》。那一天以后,同学们分别各自走向社会。台上合唱《送别》,牵动了同学老师那依依不舍的离愁,整个会场响起了大合唱。直到今天,它仍能激起我们心中的淡淡离愁。
第一次知道这首歌,好像是在电影《早春二月》中,1983年《城南旧事》的上演,再次在我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白云苍狗,星转斗移。一晃四十年,终于心中一直想创作的《李叔同送别词意图》完成了。

十九世纪美国音乐家J•P•奥德威作有一首歌曲《梦见家和母亲》
,后来《梦见家和母亲》流传到日本后,日本音乐家犬童球溪以原歌的曲调(可能作过略微的改动),填上日文的新词,作成《旅愁》这首日文歌。1907年《旅愁》发表后,在日本被广泛流传。1905年至1910年,李叔同留学日本,故接触到了《旅愁》,他被这首歌曲的优美旋律所打动,产生了创作灵感,回国后,“天涯五友”,这段时期的生活显然给李叔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李叔同与许幻园宣扬民权思想,提倡移风易俗,宣传男女婚姻自主。一度成为社会风口浪尖改革潮中的一份子,二次革命失败、袁世凯称帝、这些层出不穷的社会变幻。李叔同最为世人熟知的是《送别》,李叔同看著好友远去的背影,伫立良久,回到家中含泪写下这首词。
传闻,1915年的一个夜晚,好友许幻园大雪中来跟李叔同道别:”叔同兄,我家破产了,我要赶京找袁世凯讨回公道,咱们后会有期。”说完,挥泪而别,连门也没进。而李叔同看著昔日好友远去的背影,在门外站了整整一个小时。随后,李叔同返身回屋,把门一关,让叶子小姐弹琴,他含泪写下了这首词曲。在歌曲上,《送别》用的是安东尼•德沃夏克的曲调。在歌词上,《梦见家和母亲》、《旅愁》、《送别》则分别是三位艺术家的个人创作,是三个独立的作品,之间无直接联系当然由于曲调的一致基础,或许在艺术神韵和表现感情上有一定的相通之处。《送别》是李叔同浓缩了《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的意境而写就的词!歌词以长短句结构写成,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曲为单三部曲式结构,每个乐段由两个乐句构成。第一、三乐段完全相同,音乐起伏平缓,第一段写景,选取了“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等典型的意象,“长亭”、“古道”是古人送别之处,“芳草”在古诗词中暗喻离情,“晚风拂柳”写惜别,“柳”与“留”谐音,古人常用“折柳”表达远离愁别之情。笛声往往显得哀婉幽怨,表达离别的愁绪。“山外山”指路途遥远,天各一方,在“夕阳”之下,只感受到友情的温暖、斜阳的温暖、晚风的温暖。这一段是环境的描写,但却描写离别场景下,渲染离别时的哀怨的气氛。第二段是全曲的高潮,表现离别的感慨,“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不过数十年,知交能有几人?好不容易的几个知交还散别大半。此时一别,何时再见?只好“一杯浊酒尽余欢”,一种无奈的凄美油然而生。最后,用“今宵别梦寒”总括全篇,强调以后进一步的思念,惟有梦境。第三段重复第一段,意象上的强化和音韵上的反复,形成一种悠远回环之美。经历了“送友离别”,而感悟到人生短暂,犹如日落,充满著彻骨的寒意。整首歌词弥漫著浓重的人生空幻感,深藏著顿悟出世的暗示。《送别》,实际上是李叔同以送别朋友为缘由,用无所明指的象征,传达出感悟人生、看破红尘的觉悟。所以,《送别》不仅仅是朋友之间挥手相送的骊歌;而是李叔同即将告别人间、弃世出家的“前奏曲”。长亭饮酒、古道相送、折柳赠别、夕阳挥手、芳草离情,都是千百年来送别诗中常用的意象。但《送别》以短短的一首歌词,把这些意象都集中起来,强烈震撼著中国人离别的“集体无意识”,成为中国人送友离别的一种文化心理符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