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马赏读知名女画家张弛《云水谣》山水画系列

分类: 如歌行板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顾马赏读知名女画家张弛《云水谣》山水画系列
喜欢山水画,缘于喜欢唐诗开始的,十多年前和友人去了一次西安古城,和许多人一样,会因为不能目睹长安古道一千三百年前那场繁华开落而感到遗憾,唐诗盛宴早已散去,当时和李白、杜甫、王维曾经相约了同修共好的诗客,皆已消失在茫茫的岁月风尘中,千古繁华,也只是瞬间幻灭,刹那云烟,那些意犹未尽的诗韵,在无尽的时光里,久久回响,似有若无。
李白的《将进酒》,他那个时代的最强音,以惊动千古的气势唱出了“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似乎巨人昂首天外,用目光提起黄河滚滚狂涛向海里倾倒,这一壮阔而吞吐宇宙的豪气,赋予自然景物以崇高的审美价值。在以后历代的诗里,无论怎么写,都无法再现唐诗的大气、高贵、惊艳。同样唐朝的诗佛王维“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的诗句,让我感动至今。
多年以后,我有幸在画家张弛的《云水谣》系列山水画中重新找到了诗情。
张弛出身于绘画世家,其父是沪上名家张大昕,所绘山水,清远雅致。张弛从小耳濡目染,在其父亲授下,诵读唐诗、宋词;潜心临读唐、宋、元、明及近代名家作品,在内心种植、体悟传统人文精神,而外在绘画技法也日趋娴熟。一个偶然的机会,她的作品被日本藏家相中,就此声名远播东瀛大地。
1985年,她毅然选择到浙江美院进修。得以拜师于著名画家陆俨少先生门下,耄耋之年的陆老还亲自帮她办理破格入室进修手续,并且对张弛的绘画给予了格外的关注。示范、讲解,并为她的画集、画展写序、题词。中国画讲究口传心授,大量的技巧与手法,都需要老师亲自的指导与点拨,若不是亲眼所见,很难学到真谛。她常常得以亲见陆老作画,至今对陆大师只用一支笔就可以完成一件作品的本事,以及老师的儒雅的为人,真挚的品格,都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可谓敬佩至极。回忆起浙美求学的这两年,张弛总是充满了感激之情。她认为这对她日后能东渡日本立足,对她艺术上的提高,极为重要。
几十年来,扶桑传道,回归祖国,张弛在水墨中国画的道路上逐渐步入了一个收获的季节,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她自己的个性和艺术风格。恰如著名画家陈佩秋所说的那样:“近岁张弛的山水,更见精进,画中云海翻腾,飞瀑一泻千里,色彩墨韵清新,用笔娴雅,大有夺得沪上山水画冠军之能。”
张弛的山水画多以虚写实。她善于驾驭水、泉、瀑、云、风、雾或表现水流直下、一泻千里,或表现朝雾迷蒙、云海奇涌,或表现万壑松风、千枝摇曳,静动结合,诗情画境恰到好处地结合,升华成一场深邃之美的意境。
记得唐代诗人王维有诗句: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王维的诗在画家张弛的笔下而所画的山水空间跨度极力加以扩展,以至于一眼望不到边际的穹幕下,大朵大朵、大片大片的云水和瀑布,层叠、翻滚。逆光眺望,边际似乎有着耀眼的白,深浅浓淡,如深山积雪;顺风看去,流云飞渡,如千驹过海,长空腾浪。“有无中”的山色,“天地外”的江流,这种因远而虚的境界,展示了江流之长。画家描绘出的画面由实景而化入虚白。张弛将王维这首诗中的“浮”字,演绎出郡邑浮沉、天空摇曳的幻觉,水势的浩渺潏荡。但也只有这样,才能更真切地表现出王维此诗的波澜壮阔、浩渺连天的诗情。这不能不得益于张弛娴熟的绘画语言和自小将唐诗根植心灵,又对大自然的精细体悟。
绘画艺术讲究虚实相生,常留虚白供读者再补充。她的《云水谣》系列作品,意象空灵剔透,虚幻壮阔,富于变化。画家张弛深谙此道,在描绘山水景物时往往从虚处落笔,并以青白色为主,其绘状江水浩渺、山色空濛如王维的诗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整幅画宛如月光散照,在水墨的浓淡明暗变化中表现山水的物理和质感。让读者产生幻觉错觉而滋生出诗意的感受和心灵的色彩,似幻而真的烟云让读者的心灵升腾起一丝的感动。月之明,水之清,石之白,相映相衬,给人造成了极其鲜明的视觉感受。作为一个画家,能对色彩的价值认识及对色彩如此的遣使,便更具创造性了。
写到此处,我便想起王维的诗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看水看到尽头,正是看云的开始。可以暂别尘事纷纭,尽可心无旁骛,神游万仞,如云飘逸,放心流浪。心之所向,意随情止,多一份超然,又不失自我。美哉。
顾马写于汉唐精舍
戊戌七月一十九亥时
张 弛
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客座教授 硕士生导师
中国女画家协会常务理事
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
上海书画院画师
上海觉群书画院画师
日本全国水墨画美术协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