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美是何物
作者:顾马
记得当年随亚明先生学画时,我曾临摹了一幅五代时著名画家巨然的山水画,自己觉得画面、笔墨都临摹的很到位。那天,我携带着这幅得意的临摹之作,兴冲冲地进了沙砚居,兴冲冲地把这张画在亚明先生眼前展开。
不料,先生只是看了一眼,并不多说,这张画被轻轻放到了一边。
先生取来一张四尺大的宣纸,放上了画案。我随即开始给先生研墨。磨了一会儿墨,先生吩咐说:“你去花园里,帮我搬一盆崖柏过来吧。”于是我放下墨锭,跑到后花园搬了一棵崖柏小盆景回来,放在桌上。
先生看着我,说:“你拿错了。”
我不明白,拿的这棵明明是很好看的呀,枝干耸立,密密麻麻的翠叶布满了整棵树枝。
我不解地问道:“老师,您要拿哪一盆呢?”
“你自己去感觉一下,选一盆最打动你心灵的。”
我有些自得地说:“这棵树是直的,我觉得它还是比较好看的。”
亚明先生看了我一眼,轻轻说道:“很多美的东西,它自有一种奇崛的美、空灵的美体现,那才是真的美的。你要能感觉到生命活着的鲜活之美和枯木死亡的又一种美,你才能把画,画得更好。”
我心里似乎突然醒悟到了什么,马上又去花园里搬来了一盆崖柏。这棵崖柏,也是一棵约二三十公分的盆景,枝干扁扁的虬曲着,树枝的一半已经枯死,一半还留着树皮,枝叶虽然很少,但一样青翠。放下这棵盆景的刹那间,让我顿时感受到了生命的脆弱。我三岁时候,母亲因病亡故。当时幼小的心灵,也曾感受到了亲人怎么会突然就离去的茫然。这时,我才体悟出了先生的良苦用心,眼前的这棵崖柏姿态和它依旧不屈不挠地生长,不就是让人感受一种生命不息的倔强,生与死同在的一种深邃之美吗?

先生看我有点发呆了,便笑着说道:“理解了就好,看懂就对了。”然后他拿起笔,准备在纸上作画了。先生作画,并没有按照一般的寻常画法,先把树枝一根根勾出来,而是拿着毛笔沾好砚台里的墨,直接像写书法一样地画树枝,伴随行笔的节奏快慢,一种节奏的美,自然而然呈现在眼前了:一根树枝需要画得坚挺时候,运笔的速度就会稍微快一点;要表现出柔和一点,笔相对也会缓慢而行。
过了大概一个小时左右,一幅四尺整张的崖柏图完成了。先生看着案上完成的画作,语重心长地对我说道:“在作画的过程中,要领悟到生命的可贵必须体画面上,比如说,我们今天画的这幅崖柏,你不仅要画出崖柏已经干枯死亡的一种苍美,还要让它留有一部分的叶子,产生出一种即使面临着死亡,它还在不断追求着生的希望。这样的画,才能打动人的心灵。假如纯粹是画一幅表现鲜活的树,你也有必要在这棵树的边上,画一些类似于比较干枯的枯枝或者枯叶,这不仅仅是在视觉上产生是画松或崖柏的美,还要传递一种对生死观的理念。现在很多画家可以把一棵树、一个动物、一座山画的惟妙惟肖,但是作品中,却缺乏了画家从内心深层次对人生的一个思考。”
从这以后,每每在作画时候,我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亚明先生的这一段话。画画虽然是一种关乎技术的艺术创作,但更多的是要对人生有一份理解的思考,作品要有一种空灵的、一种让人遐想的审美理念,对生命的表现要有敬畏,无论生或死,都要让心灵渗透出一种美的滋润,那才可能是一幅真正的艺术作品出现了。
(顾马口述编辑\马文友整理于汉唐精舍2017.3.25)
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2017年8月上海书展上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