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历史上,自古至今,以山水、人物、花鸟为最,惟善画走兽者不多。唐有韩干“照夜白”,五代韩晃五牛,北宋李公麟白描之马,清代郎世宁的皇家八骏图,近现代戈湘岚精于绘马、徐悲鸿写意奔马,黄胄雪中之驴等。无论是二千年前的汉砖画像中的马,还是后来的文人画笔下的马,大抵都与理想中的贤者、隐逸,或英雄、壮士发生关系。
而当今独步上海画坛的顾宝兴的马画作品善于构图造景,文气勃郁,画面表现主体对象的马,不论是奔、站,或是走、卧等呈现的各姿各态,其工笔勾勒,精心摹写,形似神得地表达它们所应具有的笔墨韵味外,更着意于整个画面的自然与审美的意境构造——平林漠漠,远山间间;瀑前腾跃,柳下汀州,将马之不同生存状态与天地四时朝夕变化的山林云气相融,通过中国画南宗特有的“温静淡泊”风致,虚实之间,将充满灵性之马所具备的人格化诗意象征弥漫画面,充分展示出绘画本身具有的本体审美的叙事性。观者在面对作为艺术审美本体呈现的作品时,无疑将会和自身的艺术感受和文化经验相呼应,从而获得了画家对于客体对象所呈现的艺术审美本体诠释。从他的作品中,不难看出其汲取前人养料的影子,既有晋唐、北宋院体画的谨严工整,也有元、明山水的萧散写意,清郎世宁画马的中西相兼之意趣。难得的是,前人的这些艺术特点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融合,从而迸发出其自己的艺术本体诠释个性,在当下中国画的走兽领域里,成就自己一番面貌,殊为不易。
综观历代传统中国画作者,大抵都是诗文、书法、治印三者皆举。然历经百年变革激荡,当下作中国画者,大凡能举此三者,寥寥无几。顾宝兴先生浸淫艺事既久,虽不能尽得三者矣,但自许作画之时可得其一二,便也甚好。故而,其潜心绘事同时,不废诗律,唐诗宋词常常在握,幽心烛辉,情思寄远,苦吟佳句。其画作上所题诗文亦为自己的文字创作,而不欲背书前人熟句而自得,如“水墨无声纸上开,石桥一梦赴楼台。风流时序随云转,万里河山对月裁。(七绝·题画)”“也觅仙风也觅踪,桃源柳岸忆相逢。银蹄踏遍天涯路,已是河山第几重?(七绝·八骏图)”读来荡气回肠,意境渺远,清风月白,自有那一番风流诗趣。其作品中所具有的人文气息,显然与他自身长期浸淫艺事,承接传统文脉,涵养诗文的修为息息相关。他的潜心绘画的表现,自然而然成了水到渠成的态势,犹似衲子参禅多年,忽然“花开见佛”。从他作品近年来在艺术品拍卖行情中的走势,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