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师太多,怎么分辨假大师。好作品的秘籍!作者:顾马

标签:
顾宝兴顾马顾马艺术海派画家海派书画家 |
分类: 争鸣观点 |
如何欣赏绘画作品?什么是好作品的窥探的秘籍!
作者:顾马
常有人问我:1.卖得好就是好画?大家心里茫然。2.得奖多入选多就是画得好?很多朋友觉得也未必。
那怎样才是好画?画家们在看别人作品时,也常常会评价“这个好”、“这个不好”,细想一下这个“标准”好像也有问题。我们之所以这样评价别人的画是好是坏,是由于我们潜意识里习惯拿自己个人审美和以往的经验成“标准”。
在这里我个人之言:
现在大师称号满天飞。
其实能配得上大师称号的有三类人:
1.已作古的大成就者。
2.出家人。
3.玩工艺的:泥巴、烧瓷、移摹、修旧、制壶等艺人。这类群体是工作名义上的称谓。
那怎样才是好画?
一。风格:
1.技法独特。
李唐大斧劈皴。
李成的卷云皴。
巨然长披麻皴。
傅抱石有抱石皴。
张大千的泼彩法。
历史上有很多。而且这些技法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也就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技法。(有这类的画家就是大师)
简洁,适宜表现大块面积的山石。大斧劈用笔苍劲而方直下,须如截钉,方中带圆,形势雄壮、磅礴,墨气浑厚。
李成的云头皴,他的山水画以写“寒林平远”为主要特色。在山石土坡上,他用异于前人的表现方法,独创了贴近自然火成岩地貌的“云卷皴”或“云头皴”(后来学他此法的郭熙稍有演进,也成为宋代山水画家中重量级人物)。
巨然的披麻皴。技法其状如麻披散而错落交搭,故曰“披麻皴”
。董源多运短披麻皴,巨然喜用长披麻皴,董、巨所创江南山水画派系即以披麻皴为显著特点之一。
张大千的大泼彩技法。创造出一种半抽象墨彩交辉的意境,虚实相生,在墨线立骨的山石形体上挥洒石青石绿,更让画面显得“瑰丽雄奇”,流淌出山之神韵和浓烈的思乡情绪。
2.构图独特。
马远的一角构图。
陆俨少的流动斜构图法,
李可染的大屏障水墨法。
而且这些构图是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也就是可以继承和发展的构图。
(有这类的画家就是准大师)
陆俨少的作品。以长线条斜构图的形式。
李可染的大屏障的构图。当今全国美展里有很多作者借鉴其构图。
3.色彩构成独特。
张桂铭的色彩。
林风眠的色彩构成。
(有这类的画家就是亚大师)
张桂铭的色彩构成,喜用重色和原色,在他的作品中,色彩具有穿透力和感召力。他变“随类赋彩”为“随意赋彩”,并不忌讳大红大绿、蓝紫相间,色彩用得是那么和谐、鲜活、亮丽,给人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
林风眠的色彩构成。致力于变革传统绘画的探索,历经多年,探索出一条中西融合的道路,并吸收了民间瓷绘的意匠。其画多方形构图,线钩色染,水墨淋漓,多画秋骛、白鹤、枫林、睡莲、瓶花、仕女等,别具一格,在现代变革中国画的探索中,他的创造性劳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4.题材独特。
徐悲鸿的写意奔马。
齐白石的虾,
黄胄的驴,
张善子的虎。(有这类的画家就是杰出的画家)
徐悲鸿的写意奔马。前无古人的突破。大写意。
有以上四种兼有的就是巨匠或者叫鼻祖
二。审美精神
1.符合每个民族的哲学精神。中华哲学的内涵,静美和和谐、天地人和谐,
2.符合时代的审美精神。
(1)古代王维、陶渊明的隐士情怀,
(2)文革时期的关注民众的生活的精神。
(3)改革开放初期的崇洋心理,
(4)改革中期的反传统的全盘西化的情节。
(5)当今的官场特权阶层和富裕阶层的左右着绘画的审美精神。.......
三.作品欣赏的基本要素
1.表层逻辑。画面的点、线、面、色彩、光影等之间的关系。
(A)直线和曲线的对比关系,
(B)点与面的对比关系,
(C).色彩的点比关系
[根据画家、评论者、读者个人的审美、阅历、文化的程度不同。一般画面是按黄金分割的原理,喜欢激昂、凝重、压抑之画面的空白处、或者隐约处、或者无法直接看清的部分只能少于20%,要么满构图的画法。具有隐士精神的画面通常是空白或者隐约处占画面的60@左右。大致如此。具体的还要看具体的,这里只能写一般的原理。】色彩的关系和画面的具体情况这里就略写了。
2.内层逻辑
1.作者本人.(1)作者的原本潜在情绪和思想。(2).作者的哲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每个读者对作品的理解(1.)每个人根据不同的体验A.有传统人文精神的。B.自己人生的阅历。C.当时的情绪。D.自己的美学爱好。
3.象征逻辑
就是某一条线、一个点、一种色彩、具体说来就是类似绝大部分是一大片水墨,读者不知道是什么物状。但因为一条船让读者看懂或者感到是一幅山水。这样的船就是象征点。可以勾起不同读者的审美经验。这个象征逻辑是根据不同的时代不断的在迁移的。从具象时代走向抽象时代,抑或反之。
(欣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