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文人“活”系例《半园闲话》于茵的荷花  作者:顾马  

(2011-05-10 23:49:28)
分类: 如歌行板

文人“活”系例《半园闲话》

于茵的荷花 

作者:顾马

 

 

   
在一个慵懒的午后,点一炉檀香,品读于茵的花鸟画,静坐冥想参点禅意,也算人生的一种宁静的境界。每次从西湖回来看着墙上一壁于茵的菡萏,满堂的贝叶散香沁人心扉。弦音回转,梦境如开,唐宋的风骨,明清的烟雨都在她的宣纸的时光中谈去,只有满池荷叶里那两株不染尘世的白红莲花两两相望,温情脉脉地守护着明媚鲜艳的爱情。

   
行走在于茵的画里,赏阅的是今时的风景,追寻的却是古人的遗迹。其实荷花盛开的日子短得只有一个春天与秋天的距离。千百年来它却收藏着西湖的山魂水魄,留给每个冬天的却是一个弯曲优美的弧度,

   
是谁,拾拣起一擎禅寂的荷叶?

   
赏读于茵画的荷花,要在月光下卷袖煮茶,看她画面上一朵一叶的莲花随意开放,便是此时最浪漫的事了。

 

《艳冠群芳》

-----赏读海派女画家于茵的荷花作品

 

作者:白落梅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写的是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同样写的是牡丹。“春来谁作韶华主,总领群芳是牡丹”。写的还是牡丹。

    
说真的,以前的我,不喜欢牡丹。总觉得牡丹太过浓艳富态,太过雍容华贵,太过显摆招摇。我喜欢莲荷的清丽绝俗,喜欢茉莉的幽淡芬芳,亦喜欢梅花的冰肌雪骨。可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为国色天香的牡丹动了情,那倾国倾城的美艳,花团锦簇的丰盈与饱满,让时光过得不再虚浮和浅薄。

    
所谓至俗即为至雅,更何况牡丹并非俗品。她贵为花中之王,曾经繁盛于唐时的长安,开醉了整个洛阳。帝王为之生情,贵妃为之失颜,文人墨客为之痴心不改,平民百姓亦为之狂热不已。尽管如此,牡丹一如既往地在属于自己的季节妍放,不遮遮掩掩,不理会世间俗流。

    
邂逅知名画家于茵画的《牡丹图》时,让我更加确定,以往对牡丹的所有偏见,实在是太过浮浅。牡丹的花叶,在她湛湛笔墨下,开到难舍难收,惊心动魄。那华丽雍容的姿态,像是杨贵妃,在明月楼台,曼舞一支霓裳羽衣,令大唐天子倾倒在她的裙裾下,一醉不起。

    
之前,也欣赏过于茵老师的水墨荷花与水仙等不同品种的花木、鸟雀。也为其纸上翰墨的芬芳,痴迷到难以自拔的境地。都说,想要真正读懂一幅画,讲究的是缘分。我也许不是那个解画的知音,但赏过于茵老师的诸多佳作,却真的可以读懂她的心性,她的柔情,以及她的恬静。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优雅端庄的女子,其笔下的牡丹,更多了一份难以言说的妖娆与风韵。她会让曾经认定了百媚千红,独钟一色;弱水三千,只饮一瓢的人,有了新的念想、新的企盼。我自认为是个疏淡的女子,却为她的一幅《牡丹图》,低眉垂目,眷眷不舍。因为我真的爱极了画中,这份盎然忘我的富丽,还有那种与人无尤的张扬。

     
原来人的心,真的是那么薄弱,薄弱到禁不起一幅画的诱惑。爱上于茵老师的《牡丹图》,是注定了的因缘际遇,别无选择。钟情于牡丹,并不意味就将昨日所喜好的草木匆匆忘记,只是让心灵,更多一份依恋与向往。而我们,一如从前,那般的纯粹与洁净。

     
于茵老师的画是一场富丽堂皇的盛宴,让平凡的你我,一往情深地赶往春天,去赴那场姹紫嫣红的约定。想来一位画者的成功之作,所要达到的意境,就是如此。让看客藏者,为之醒醒梦梦,暮暮朝朝。

     
不是天上造化巧,上苑那得有此花。这是于茵老师《牡丹图》中所题的诗,道尽了牡丹独一无二的风华。而我相信,她的画,必定像牡丹一样艳冠群芳,天香国色。 
(刊登在2011年华东旅游报第16版)

 

 赏读海派女画家于茵的荷花作品二篇 <wbr> <wbr> <wbr>作者:顾马 <wbr> <wbr>白落梅

 赏读海派女画家于茵的荷花作品二篇 <wbr> <wbr> <wbr>作者:顾马 <wbr> <wbr>白落梅

 赏读海派女画家于茵的荷花作品二篇 <wbr> <wbr> <wbr>作者:顾马 <wbr> <wbr>白落梅

 赏读海派女画家于茵的荷花作品二篇 <wbr> <wbr> <wbr>作者:顾马 <wbr> <wbr>白落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