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荒村见故旧,阻路遇知己。这一“乡关何处”的情结眷顾着无数远在异乡的行旅者。苏东坡的一阙绝唱“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更是牵动着少小离家游子的心弦。
每次看到著名的冷月派画家陶冷月先生独具一格的“冷月画风”的国画,总不免引起我心中对明月的亲近之感。前些时候,在豫园再次目睹陶先生的《乡关何处》,其中渗透了画家的人生感悟,令人回味再三。是啊,每个人来到世上,无不是以行旅者的身份走完自己的一生。
在天边一轮清淡冷月的辉映下,幽静的山泉,玉立的翠竹,晃动的芦苇和飞翔的鸥鸟,构筑了一个空灵明净的世界。但是它并非遥不可及的缥缈虚无,而是充盈着淳厚的亲和力。画面印证了苏东坡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的诗句。在这里,“明月”作为千古一叹的情感载体得到了最好的注释。
陶冷月的画,在描绘的周密,渲染的详尽以及应物象形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种沟通雅俗而糅合中西、融汇古今的“冷月画风”,既有别于传统文人画家囿于书斋的孤芳自赏,又不同于市井落魄画家无病呻吟的狂乱涂抹。它是一种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精致梦境。
“‘明月是故乡’这一情怀,与中华几千年的哲学思想、文化根脉有关。”他的画让我浮想联翩。
李白是天生的行旅者。明知歧路多,行路难,他却一直努力使自己处于“置身异乡”的体验中,因为他知道,只有离乡方能在精神上无限贴近故乡。他从未停下行走的脚步,最后把滔滔江水中那轮明月,作为一生屐履的句号。他的明月就是终身追逐的故乡。“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寥寥数语,意味绵长,润泽了几百年来中华游子的心。
三毛是执意的行旅者。伴随着“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的悠远、不羁的呼唤,她走进撒哈拉,走向梦中的家园,走完了人生一个圈。
余秋雨先生也用十五载春秋,走出了《文化苦旅》,走出了《行者无疆》,更走出了一串串“乡关何处”的问号。
月和乡总是牵扯着游子说不尽的相思话题。冷月这一意象中,寄寓了炎黄子孙的无尽深意。或许身处寂静无眠的深夜,或许飘零于天之涯海之角,遥望那一弯冷月,牵挂着另一个端点,思慕之情便全然有了着落,有了安放的去处。而今,冷月每天伴随着成千上万的行旅者涌入大上海,也带来了无数的“乡关何处”情结。
新民晚报2004年7月23日 一轮冷月是乡关
(顾马于汉唐精舍2017.4.3)
文人"活"系列-----《半园闲话》
2017年8月上海书展上将由上海书店出版社推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