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伊权: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明十三陵

标签:
旅游 |
分类: 诗韵及文章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见闻录》(续集)
2.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明十三陵
明十三陵位于今昌平区东北天寿山,天寿山为军都山支脉。山下有一个三面环山,向南开口的小盆地,分布着明代成祖(长陵),仁宗(献陵),宣宗(景陵),英宗(裕陵),宪宗(茂陵),孝宗(泰陵),武宗(康陵),世宗(永陵),穆宗(昭陵),神宗(定陵),光宗(庆陵),熹宗(德陵),思宗(思陵),13个皇帝的陵墓,统称“明十三陵”。面积约40平方公里,是北京地区最大的古墓群。
明代第一个皇帝朱元璋(年号洪武),定都南京,死后便葬在南京,名孝陵。朱元璋死后,由其长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四年之后,朱元璋的四子燕王朱棣,发动了夺权的“靖难之役”,朱允炆战败,下落不明,因而没有陵墓。朱棣夺权成功之后,为明成祖,年号永乐。遂把国都迁到北京。自成祖朱棣到末帝思宗朱由检(年号崇祯)止。除景泰帝在北京西郊金山外。十三个皇帝都葬在这里。
1958年,在这里建成了十三陵水库,定陵博物馆也在1959年正式开放,成为北京重要的风景名胜区。
一、明十三陵区位于北京西北郊昌平区北十公里处,东、西、北三面群山耸立,起伏如屏,南面虎山、蟒山相对虎踞,似天然的门户;中间是被洪水冲积成的小盆地,开阔广大。温榆河自西北蜿蜒而来,青山绿水交相辉映,景色幽美,是一块理想的陵地。
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始营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在天寿山峰之下,为十三陵中最早最大的一座。先观赏地面的建筑。十三陵的陵园正面向南,名大红门,这是陵园的总门户。进了大红门,迎面是一座重檐歇山顶的大碑楼,螭首龟蚨的大型石碑,碑铭“长陵神功圣德碑”,是仁宗朱高炽(成祖长子)为成组朱棣撰写的。碑楼往北神路两侧,有石望柱二,上刻云纹。再往北便是石兽,有狮子、獬豸、骆驼、象、麒麟、马各四只,石兽的形制都是二立二蹲,分列两侧,都是整块石材雕成,形象高大,姿态生动。再往北有四武将,顶盔冠甲,四文臣,四勋臣,全副朝服,拱手持笏。石兽、石人的布局与南京明孝陵神路的布局是一致的,给人以一种庄严肃穆的气氛。为什么在陵前布置这六种石兽,是有一定的考虑。狮子为排头,因为狮子凶猛,可以威胁百兽。獬豸是传说中的神兽,形似牛头生一角,把它放在陵前起“辟邪”的作用。骆驼和象是沙漠和热带地区的运输工具,表示皇帝统治疆域的广阔。麒麟则是神话中的吉祥之兽。马善行走,是皇帝的坐骑,自然更不能缺少。石人古称“翁仲”,在十三陵前放置文、武、勋三臣的石像,象征着朝廷的文武百官。在约八百米的距离内,共安排了三十六座石雕,数目之多,形体之大,雕技之高,是国内罕见,是一组珍贵的石雕艺术。
石人北面是白石龙凤门,龙凤门再向北,沿神路穿过温榆河七孔石桥,直达长陵。其他陵寝也都与这条神路相通。原有的旧路多已废弃不用,解放后修筑了新路。
十三陵中、每个陵墓都建立在一个小山下面。各陵建制大同小异,各个陵都称作宫,外面都用一道红墙围起来,进入宫门便于棱恩门,穿过棱恩门便是棱恩殿。
棱恩殿是帝后或遣官祭陵行礼的地方,十三陵中,只有长陵的棱恩殿保存完好,因为他全部用名贵的楠木建筑,棱恩殿后便是宝城,是用黄土堆的高大封土,帝后的棺木就埋在封土的石砌的地宫中。
二、定陵及地下宫殿。
定陵在长陵西南大峪山下。是明代第十三帝神宗朱翊钧和他两个皇后(孝端、孝靖)的陵寝。神宗皇帝年号万厉,在位四十八年。在万历十二年选定陵址,历时六年。主要建筑有棱恩门,棱恩殿,明楼、宝城和地下宫殿,除明楼、宝顶外,其余建筑屡遭破坏。1956年5月,经国务院批准,最先要求发掘十三陵的首陵(明成祖墓)长陵,由于缺乏发掘皇陵的经验,经发掘委员会再三研究,决定先发掘一个比较小的陵,最后决定先试掘定陵。1956年5月,发掘工作队在定陵安营扎寨,根据有关的史料,逐步探索。决定在宝城内侧,对着券门处,先挖一条探沟,摸索地下情况。在河卵石层下有砖墙显露,发现券洞上面的石条上刻有“隧道门”三个字,证实了券洞是入陵的隧道门。考古人员决定在明楼后开第二条探沟,当挖到7.5米深处时,突然发现一块小石碑,上面刻着“此石至金刚墙前坡十六丈,深三丈五尺”十六个字,考古人员用明代营造尺往西量十六丈正是宝顶的前方,说明再往西挖十六丈,深挖三丈五尺,就会发现金刚墙。考古人员向西开了第三条探沟,发现南北有两道石墙,两墙相隔八米,石墙用花斑石石条砌成,全长四十米,尽头是一道横贯南北的大墙,高八点八米,这就是小石碑记载的“金刚墙”,经过一年的努力,地下宫殿的入口处终于找到了。据现场参观所见,地下宫殿距墓顶27米,总面积1195米,全部都拱券式石结构,由前、中、后、左、右五个高大宽敞的殿堂联成,前殿、中殿是长方形通道,后殿横在顶端,前、中、后殿之间各有一道石券门,由整块汉白玉雕刻,磨平后呈现五光十色的花纹,斑烂绚丽,两扇洁白的汉白玉门,高3.3米,宽1.7米,重约4吨,门扇上均横以青铜铸成的长方形大梁重约10吨,设计合理科学。前、中殿长58米,宽6米,高7.2米。中殿有汉白玉雕的宝座三个,及点长明灯用的青花龙缸等,后殿是地宫中最大的殿,长30.1米,宽9.1米,高9.5米。地面是平整的花斑石铺砌,棺床中间放置朱翊钧棺椁。棺椁体积都很大。朱翊钧棺椁长3.3米,高1.8米,棺内有各种陪葬品,右边的孝端皇后,因早死九年先葬东井,是朱翊钧和孝端皇后埋葬时,从东井迁过来,三口棺椁是一起入葬的,在棺椁周围还放置了二十六个朱漆木桶,里面装有陪葬器物。在定陵展览室内,可以看到从地下宫殿中发掘出来的陪葬器物,有丝绸织品服装,有镶宝的金制首饰,还有玉器、瓷器,都是古代的器物,有历史价值。
在明朝、名陵都有监、卫等名称。监即为神宫监,是专门管理陵宫祭祀的太监住所,卫即保卫陵寝的军队驻地,另外有的陵宫还有供祭陵官员休息、住宿的地方。随着朝代的更迭,这些设施已废去。解放前,军队、土豪劣绅相互勾结,诸陵殿宇多被拆毁,围墙大都破坏,建国后,于1953年首先对长陵(明成祖的陵墓),景陵(明宣宗的陵墓),永陵(明世宗的陵墓)作了修缮加固工作。1955年开始,又修缮了定陵(明神宗的陵墓)的地面建筑,1956年5月发掘定陵地宫,展出地宫出土文物,成为今天的定陵博物馆。明十三陵于1961年3月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1年被评为中国旅游胜地四十佳。2003年北京明十三陵和南京明孝陵,作为明清皇家陵寝的第一次扩展项目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明清时代(公元1368-1911年),是中国古代陵寝建设史上的一个辉煌时期。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时陵寝制度作了重大改革,将地上的封土堆,由以前的方锥形改为圆形或长圆形,又取消寝宫,扩大祭殿建筑,更注重陵园与周围山川地理的结合。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是:“明清皇家陵寝依照中国古代风水理论,精心选址,将数量众多的建筑物巧妙地安置地下,它是人类改变自然的产物,体现了传统的建筑和装饰思想,阐释了封建中国持继五百余年的世界观与权力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