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伊权:皇家祭天之所—北京天坛

标签:
旅游 |
分类: 诗韵及文章 |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见闻录》(续集)
目录2
北 京
1、皇家祭天之所—北京天坛
2、世界文化遗产—北京明十三陵
3、游览八达岭长城的收货
4、中国皇家园林的杰作—北京颐和园
5、北京最大的喇嘛寺庙—雍和宫
6、北海公园的历史与古建筑布局
7、北京孔庙与国子监
8、北京西山地区访古记
江 苏
1、南京玄武湖、秦淮河揽胜
2、苏州古典园林的特色
四 川
1、四川峨眉山寻访记
2、四川夹江千佛岩,眉山三苏祠访问记
1.皇家祭天之所—北京天坛
我们学校教工旅游团队,从上海出发到达首都北京。到北京后安排好住宿以后,当天下午第一站,就去参观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天桥南大街和永定门内大街东侧,正阳门和崇文门以南。天坛是“圜丘”、“祈谷”两坛的总称,为明清两代帝王祭天,祈谷和祈雨的场所。
在中国古代长期的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制造了多样的祭祀礼仪。汉唐以来,郊祀天地便成为大礼。,明太祖朱元璋建都南京后,在钟山之阳建圜丘以祭天,山之阴建方泽以祭地,至洪武十一年(1378年),建立了大祀殿,改为天地合祀。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营建宫殿坛庙,仍仿南京旧制,于永乐十八(1420年)在北京南郊,建成天地坛,合祀皇天厚土。用工14年,与紫禁城同时建成,初名天地坛。
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为天地分祀,在天坛建圜丘坛,专用以祭天。明嘉靖十九年(1540年),将大祀殿改为大享殿,圆形建筑。天坛的建筑分为两组,南面是圜丘坛在冬季祭天。北面是大享殿,春天祈谷和秋季报享的场所,所以天坛是明代的遗存,已有近600年的历史。到了清乾隆年间,将天坛内外墙垣重建,改土墙为城砖包砌,内坛墙的墙顶宽度缩减为营造四尺八寸,不用檐柱,成为没有廊柱的悬檐走廊。
天坛集明清建筑技艺之大成,有两重垣墙。形成内外坛。主要建筑祈年殿。圜丘坛-建造在南北纵轴上,另有斋宫,神乐署自成院落。
一、祈年殿。端庄秀丽,成为天坛乃至北京的象征,它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敬天保民的思想和独具东方魅力的“天圆地方”宇宙观。
三层檐,园形攒尖顶的祈年殿。大殿采用上屋下坛的构造形式,基座平台高出地面4米,分层三层,四面出阶,正中为祈年殿。大殿全部用木结构,不用大梁长檩,而用28根楠木大柱与36根枋桷衔接支撑。中央24根通天柱,高达19.2米,直径1.2米,直通殿顶。龙凤彩画金碧辉煌,殿顶藻井富丽堂皇。祈年殿结构雄伟,内部空间层层上升,外部的台基和屋檐层层收缩上举,造成强烈的向上动感,三层洁白的台基把大殿托起,院子地面高出外地面4米,大殿“超然在上,似有凡界尽在脚下之感”。
大殿内的大柱按天象所建。中央的四根龙井柱代表一年春、夏、秋、冬四季。中间的12根圆柱,代表一年,12个月份,排列成圆形,漆上红色,与外园形成环形走廊。外围12根圆柱则代表一天12个时辰。而中、外两层圆柱加起来共24根,象征着一年的24个节气。三层相加共28根圆柱,表示周天的28星宿。
祈年殿是三重殿宇,上檐为伞形圆形尖顶。中檐中层屋顶呈环状,与上层间安置着“祈年殿”三个大字的直额。下檐,彩绘密布,精美绝伦。祈年殿内部圆形平面,直径达32.7米,地面铺黑色金砖。在宝殿上,供奉昊天上帝牌位,背后立大屏风。祈年殿是孟春祈谷之所,祷告上天保佑五谷丰登。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祈年殿被雷火焚毁,翌年重建。
天坛整体呈方形,其中包括圜丘和祈谷两坛,围墙分内外两层,呈回字形,北圆南方的坛墙和圆形建筑搭配方形外墙的设计,寓意“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天圆地方”的说法,反应了古人对自然界的初步认识,圜丘坛初建时坛面为蓝色琉璃砖,皇穹宇,祈年殿等建筑的屋顶都用蓝色琉璃瓦,这些设计都是以蓝色象征天空,以此加重了人们进入天坛后对“天”的感觉与敬重。
二、圜丘坛又叫祭天台,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成,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扩建,位于天坛的南面。一座巨大的圆形的汉白玉露天祭台,是皇帝举行冬至祭天大典的场所。圜丘坛是三层圆形台,通高5.7米,四出陞,每层九级,上层直径九丈,中层十五丈,下层二十一丈,三层之和为四十五丈,不但是九的倍数,还含有“九五之尊”。清乾隆时,将坛面改为艾叶青石,这种青石细腻润滑又坚硬。圜丘坛围有三圈汉白玉护栏,雕刻有云龙图案,建筑在外方里圆的两重围墙里,形成一副完整的几何图案。
皇穹宇在圜丘坛的北面,美观而高大的圆形建筑,殿高17米,直径19米,坐落在高3米的圆形须弥座上,屋顶为蓝色琉璃瓦,单檐攒尖式,安有华丽的鎏金宝殿。皇穹宇是专门供奉皇天上帝和皇帝祖先牌位的殿宇。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名“泰神殿”,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名“皇穹宇”,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重建,单檐蓝色琉璃式园攒尖顶。有东西配房各五间。其正殿和东西配屋共围在一园墙内,由于墙面平整光洁,声音可沿内弧传递,俗称“回音壁”。墙高3.72米厚0.9米,墙身用山东临清砖磨砖对缝,蓝琉璃简瓦顶。人对墙说话声波沿着光滑的圆形围墙连续反射,可以传到很远的地方,我们也去尝试一下,效果较佳。
三、斋宫,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属祭天的辅助性建筑,供皇帝祭祀之前斋戒沐浴之用。斋宫坐西朝东,平面是正方形,占地4万平方米,主要有正殿、寝宫、钟楼等,布局严整,有小皇宫之称,大殿面阔5间,是拱券形的砖石结构,大殿后是寝宫,为皇帝斋宿所在,为皇上服务的机构还有衣包房,御膳房。斋宫,祈年殿,圜丘坛三组建筑,呈“品”字排列。我们去参观游览当天,主要游览了祈年殿和圜丘坛和皇穹宇三处古迹,见到了我国古代保存下来最完整,规模最大一组封建王朝的祭祀建筑群,增长了中国历史知识。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使600年前的祭坛重塑异彩。
北京天坛1961年3月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5A级景区,天坛于1998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的评价是:“天坛建与15世纪上半叶,坐落在皇家园林之中,四周古松环抱,是保存完好的坛庙建筑群。无论从整体布局还是单一建筑上,都反应处天地之间的关系,而这一关系在中国古代宇宙观占据着核心位置,同时这些建筑还体观出帝王将相在这一关系中所起独特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