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伊权:寻访运河遗产记忆运河文化

标签:
旅游 |
分类: 诗韵及文章 |
19.寻访运河遗产记忆运河文化
寻访京杭大运河浙江段的遗产点,是学习中华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大运河已在2014年6月22日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我们为大运河的申遗成功,感到欢欣鼓舞,要了解运河文化,必须从调查访问着手。
大运河浙江段包括位于杭嘉湖平原的江南运河和宁绍平原的浙东运河两部分。在大运河遗产申报的文件中,大运河浙江段有6个遗产区。可以归纳为3条河①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②江南运河—南浔段③浙东运河段,又可细分为3段,杭州萧山—绍兴段,上虞—余姚段、宁波段及宁波三江口。
江南运河是中国大运河各个段落中形成较早,自然条件较好,延续使用时间最长的河段之一,为国家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大运河(嘉兴段)是江南运河要冲,境内110公里河道被列入大运河申遗文本,其中包括苏州塘,嘉兴环城河,杭州塘,崇长港,上塘河等河段,展现大运河自春秋至现代完整的演进过程。
大运河(嘉兴段)是运河的干道,由三个河段组成。杭州塘与余杭区博陆交界处至嘉兴西丽桥,全长60公里。西丽桥到北丽桥(指环老嘉兴城河段),长2公里多。苏州塘,北丽桥到王江泾与江苏吴江交界处,全长19多公里,合计全长81.22公里。这里要说明的是,在元末割据江浙的张士诚开凿下塘河,从崇德向西经大麻、塘栖向北至杭州拱宸桥,艮山门,从此下塘河成为运河的干道,大运河(嘉兴段)全线是国家4级航道。
上塘河,从杭州的艮山门,经临平镇到长安镇,这是运河的古道。隋大业六年(610),隋炀帝开凿江南运河北自邗沟南端长江对岸的京口(今江苏镇江市),经常州,历无锡,穿苏州,绕太湖东岸,直达余杭(今浙江杭州市),全长800华里,宽10余丈,可通龙舟。当时江南运河至崇德后,走崇长港到长安,过长安闸经上塘河到杭州的。元末改道塘栖,走下塘河到杭州。
崇长港,从崇德到长安镇,全长6公里。它的前身为春秋时期的百尺渎,越水道,经历代的治理,目前河道平均宽度为30-40米,现为6级航道。
嘉兴环城河。由大运河嘉兴市区过境段(西丽桥到北丽桥),秀水、濠股河,西南湖等4段河道组成。全长6公里。形成“运河抱城,八水汇集”的景观。上游来水有4条。杭州塘、长水塘、海盐塘、新塍塘,分别来自杭州、海宁、海盐和新塍,下泄的有4条,苏州塘、平湖塘、三店塘、嘉善塘,分别下泄苏州方向和上海黄浦江方向,使嘉兴地区成为江南河渠纵横水乡泽国的自然景观。
大运河嘉兴段,是中国北方到江南,经太湖东南,连接浙闽赣最重要的水上交通线,对嘉兴经济文化的发展及沿岸城镇的形成和繁荣发挥了重要作用,也见证了古代(尤其是元、明、清代)漕运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大运河浙江的遗产点,共列出13个遗产点,分布在浙江省的5个市。嘉兴市域的长虹桥,长安闸2处;杭州市域的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杭州富义仓,塘栖广济桥,杭州风山水城门遗址,西兴过塘街码头等6处;湖州市域的南浔镇历史文化街区1处,绍兴市域的八字桥,八字桥历史文化街区,古迁道等3处,宁波市域的庆安会馆1处。这些遗产点都有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与大运河的开拓与应用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是水工建筑,如桥梁、涵闸、纤道、码头。有的是沿岸城市的古街区和会馆等,有重要的历史文物价值。有许多已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我们工作生活在嘉兴,就近寻访这些与大运河密切相关的名胜古迹,是一次学习中国历史和地理的极好机会,用现场的运河实景,加深记忆。
嘉兴市域的运河文化主要集中在三个地方、嘉兴市区、长安镇、王江泾镇、现将参观访问所得,归纳如下。
嘉兴市区运河沿线,在苏州塘上比较集中,主要有分水墩,杉清闸遗址,落晚亭,秀城桥,秋泾桥5处。均以大运河冠名,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布时间为2013年3月,均以大运河申遗工作有关。分水墩,位于城北的运河中的一个小岛,从芦席汇西侧到分水墩,建有单孔石拱桥。分水墩修建于公元七世纪,现分水墩的面积2850平方米。它的作用,为对大运河的来水进行分流的水工设施。起调节运河水位和流速,保障航运安全的作用。分水墩北是古杉青闸,当运河西来之水,进入运河狭窄的闸河时,其中一部分通过分水墩东侧的水道汇入长纤塘东流,使运河水过闸时,能大体保持平稳缓和状态,有利于船只安全过闸。在分水墩上,古水天庵已经重建,在水天庵后面有一分水亭。分水墩四周砌有石岸,环境幽静,供市民游憩。
杉清闸遗址。据志书记载: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10月,皇帝下诏“杭之长安,秀之杉青,常之望亭三堰,监护使臣,并以管干河堂系衔,常同所属令佐巡视修固,以时启闭”。这里是迎送官员传递公文的必经之地。是江南运河入浙第一闸,是嘉兴运河历史上重要的水利设施和管理机构。宋、元后,因水流变化,闸逐渐堙废。关于杉清闸的位置,据《南湖晚报》2016年9月8日的报导,一位“老嘉兴”运河边的陈年记忆中谈到,杉清闸西起百步桥南200米处,原石油公司仓库前的运河岸边,东至加洲长岛小区西原突出部位。将来进一步勘查后,可建石牌坊,留作纪念这一运河边重要水利设施。
落帆亭,原是杉清闸官署的后花园。位于嘉兴市区城北隅,杉清闸路西侧,亭名取自船过闸落帆的实景,史载于北宋神宗熙宁元年(1068年)重建,为当时官吏和过闸客商游憩之地,现已修复,落帆亭的厅堂建筑,现为运河画院入驻,由三进平屋组成。每进都是三开间,第三进,上题“抱月楼”在第二、第三进的室内,陈列有画家的作品。属于落帆亭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红船服务”总联盟也在这里办公。运河画院建筑群的北面,有一组太湖石叠成的假山,在上面建有四角方亭,与原有的落帆亭的古迹相对称,共同组成落帆亭公园,占地12000平方米。是嘉兴城北的一处古典园林。
赵昚(1127-1194),即宋孝宗,就生于嘉兴杉清闸官署,是南宋王朝第二位皇帝。宋太祖七世孙。父秀王子偁。高宗元子,绍兴二年(1132),选育禁中,在临安(今杭州)皇城。三十年,立为皇子,三十二年,立为太子,寻受内禅。即位之初,起用张浚训练军队,整顿财政,为岳飞平反,部署北伐。在位二十八年,南宋政治比较稳定,经济有一定发展,是南宋较有作为的皇帝。现在运河边上,建有一座大型立体雕塑的壁画,有金戈铁马出征的场面以纪念宋孝宗出生于嘉兴的历史事件。
上述分水墩,杉清闸遗址和落帆亭三处运河遗产的访问,可以了解到大运河的功能。元朝统一中国以大都(今北京)为政治,军事中心,南粮北运就成了突出问题,元世祖时,凿通了会通河(从山东东平到临清)和通惠河(从通州到大都),从此,从杭州到大都的运河直通。元朝一年要征收1200万石粮食,其中1000万石出产于南方,元朝的漕运空前发达,全赖运河、海运畅通。明、清两代南粮北运局面持续,大运河就见证了中国漕运的形成,发展和衰落的过程。
秀城桥,位于秀水河上,建于明景泰年间,是嘉兴城区的一座古代单孔石拱桥,北堍有石级34步,南堍28步,南堍再加左右步级。北堍是芦席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秋泾桥,跨秋泾河上。是一座单孔拱形石桥,长60米,宽4.3米,桥的坡度较缓和,此桥历史悠久,明崇祯十四年(1642年)重建,清嘉庆十一年(1807年)重修。清文学家朱彝尊有诗云:“秋泾极望平水堤,历历杉青古闸西,夜平呕哑柔橹拔,亭前灯火落帆齐”。说明秋泾桥位于运河东侧与秋泾河密切相连。
在嘉兴城区杭州塘上有著名的景点,三塔。地处大运河九十度的急转弯处。三塔始建于唐代贞观十一年(637年)之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之间。据元至元《嘉禾志》记载:“此处有白龙潭,水深流急,行舟过此多沉溺。遂谨慎行驶,塔实有航标作用”。1999年,三塔重建,系七层砖塔,中间一座最高为18.3米,塔实心,每层壁龛嵌制浮雕佛像,饰黑白红三色。三塔成为嘉兴运河标志景观。唐代建塔时,为防纤绳损坏三塔,在塔南立有二条长石,印有纤绳摩擦而留下的条条深痕,诉说着运河流淌的千年历史。2000年3月,重建三塔公园。占地1.7公顷,国内有“茶禅夕照”石坊,三塔、碑亭、纤柱石、夕照亭等,公园内植树苗木3万余株,绿道在河边绵延,成为嘉兴城西的一处历史内涵丰富的城市公园。
西驿亭在城西运河边正对斜西街,亭中《西水驿碑》是嘉兴现存的重要运河文物。据碑文叙述:“江以南,润(今江苏镇江)至于杭凡十有四驿,嘉禾西水驿是其一”驿于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年)重建,该碑由承事郎嘉兴路海盐州判官金伯宁立石,在元至元五年(1339年)重建西水驿时立碑《西水驿碑》在2011年公布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月河历史街区有仿建的嘉禾水驿。在元代西水驿崛起,在元至元十七年(1280年),各地设水驿,在西丽桥偏西置马驿,设驿丞,建筑有厅堂廨舍。参观嘉禾水驿,有耀华厅,驻节堂,礼宾轩等四进厅堂建筑,相当于今天的迎宾馆和招待所。可想象当年馆舍的富丽堂皇。
最后再寻访嘉兴市域列入运河遗产点的两处古代的水工建筑。
王江泾镇的长虹桥,位于镇东,横跨大运河,为浙北平原在软基上修建的最大的石拱桥。全桥长72.8米,共三孔,中间孔净跨16.2米,高10.7米,两边孔净跨为9.3米,是纵联分节并列砌筑的半圆形石拱桥,桥顶宽4.9米,两坡各有57级石阶,桥栏也用长条石组成,朝里凿成可供人坐的弧形,东坡桥孔内原有砌有古纤道。该桥宏伟壮观,建筑工艺细致,有长虹卧波之势,得名长虹桥。该桥始建于明万年间,清康熙五年(1677年),嘉庆十七年(1813年)两次重修,光绪六年再修,保护完好,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长虹桥畔,保留一片具有水乡特色的建筑群落,并以长虹桥为中心建筑成为一座长虹公园。在长虹桥西堍,原有一宿庵,相传唐朝法钦禅师自金陵(今南京)牛首往来径山,来此一宿,故得名一宿庵。清咸丰年间遭兵毁,至同治年间重建。在浙江地段享有一定的知名度,现已扩建成为长虹寺,供奉千手观音,香客、游客络绎不绝。
海宁市的长安闸。自隋大业六年(610年),整治上塘河为江南运河的南尾段后,长安即为水陆要冲。唐贞观五年(631年),设桑亭驿,后改名义亭驿,为军事邮驿所在。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设长安市。宋时漕运往来,官商云集。北宋建隆年间(960-962年)长安设堰闸指挥。
唐代,因上塘河水势自杭州向东急下,稍旱即涸,故筑闸控制。南宋咸淳《临安志》载:“闸始建唐代,其实只有上闸作为排涝之用。”北宋绍圣年间(1095-1098年)建成一闸三门的过塘闸,分别为上闸、中闸、下闸,累沙罗木重置斗门二。稍后,易闸旁民田以浚两澳,即建立分洪区。南宋绍熙二年(1191)重修,并设闸兵120人监管。以后在元、明朝多次重修。“长安三闸”,实为一闸三门控制。今天长安三闸的遗址,由上闸桥(兼涵闸),长安镇翻水站和下闸遗址组成。下闸遗址,河的北岸有石埭,闸门以柏木制成,置铁环,可随时起闭,建筑的设计与现代船闸基本一致,这一古代水利工程遗址,列为大运河遗产点。
长安镇位于上塘河和崇长港(属下塘河)的交汇点上,是古运河枢纽部分。上塘河和下塘河水位高差1.3米至2米,必然要建船闸,以利货物的运输。在庆宁街东端的上塘河上,宋时为长安升船坝,即长安老坝,解放前,船舶只能从老坝而过,宽度不足4米的泄水坝,只能拔过10吨以下的船舶,1985年10月将长安老坝改建成15吨级电控轨道升船坝,另在老坝以西建长安船闸,于1977年建成通航,1988年,长安船闸通行量达百万吨以上。长安镇是以运河节点位置上兴起的工商业城镇,历史悠久,已列为浙江省级历史文化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