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伊权:西湖孤山景区历史文化概述

标签:
旅游 |
分类: 诗韵及文章 |

14.西湖孤山景区历史文化概述
一、孤山开发历史回顾
孤山是西湖中一个小岛,海拔38米,是西湖北山栖霞岭的支脉,由火成岩构成。南临外西湖,北濒北里湖,东连白堤,西接西冷桥,位于国家级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部位。
地质历史时期,西湖还是大海的一部分时,孤山是海上的一个小岛。后来海湾成了泻湖,等到泻湖演变成淡水湖泊西湖,接着人们开始修筑白堤,建造断桥和西冷桥,孤山与陆地相连,逐步得到开发。
孤山的开发,在唐朝李泌和白居易当杭州太守时,孤山开始兴建佛寺。有白居易的诗为证,白居易在西湖晚归回望孤山寺赠客诗“烟波淡荡摇空碧,楼殿参差倚夕阳。到岸请君回看望,蓬莱宫在水中央。”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孤山,归介湖中碧波环绕,胜绝诸山。唐宋间,楼阁参差,弥布椒麓”。
到了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967-1028年)在孤山隐居,当时属北宋早期。去世后在孤山建有林和靖墓,明代建造了放鹤亭,以纪念林处士。到了南宋建都临安(今杭州),宋高宗绍兴十六年(1146)建四圣延祥观,尽迁诸院刹及士民之墓,独保留林和靖墓。史料记载是这样,“为园日延祥,亭馆窈窕,丽若画图”。到宋理宗时,在延祥观基础上,又建太乙宫,由理宗御书题额。在南宋时,孤山出现了开发皇家园林的热潮。
到了清代,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辟孤山以建行宫大兴土木,出现了又一波开发热潮。到清雍正朝初年,雍正下诏,将行宫改为“圣因寺”,成为西湖四大丛林之一,规模宏大,香火旺盛,成为一处佛教胜地。到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因一场大火而化为灰烬。以后孤山地段的开发利用转向文化教育单位的建设。早在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在孤山南麓建西湖诂经精舍,这是一座著名的书院,在清同治七年起由著名学者俞樾主持,开办30多年。清光绪年间,重建了文澜阁藏书楼。光绪四年(1878年)筹建了俞楼。到民国初年,新建了西冷印社,以后又新建了西湖博物馆,奠定了孤山地区文化单位分布的基本格局。
二、 相宜的湖光山色
孤山面临外西湖,背靠北里湖,紧倚宝石山,栖霞岭,湖光山色,相映成趣。
在南宋宫廷画院所描绘的“西湖十景”中,孤山地区就占了二景,断桥残雪,描绘的是冬景,平湖秋月,泛指是秋景,二景跨白堤的两头。
断桥残雪,景观实体,是指断桥。据史料记载,断桥原名宝祐桥,唐代始称断桥,元代又称段家桥。清康熙皇帝南巡,御书“断桥残雪”石碑。古代的断桥桥面呈台阶形,桥面正中置桥亭,设栅门。每逢冬季雪后,太阳出露,积雪融化,在附近的宝石山瞭望,就见到“断桥残雪”的景致。断桥因为《白蛇传》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白娘子和许仙《断桥相会》一出戏,使杭州西湖的断桥家喻户晓。今天断桥,仍是杭城入孤山的门户,过断桥走白堤到孤山。
平湖秋月在白堤的西端,唐代,这里建有望湖亭,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在望湖亭的旧址上建楼阁,在楼前的水面铺筑平台,在一侧立碑亭,题名“平湖秋月”。1959年,为改善平湖秋月游览环境,拆去了犹太商人哈同的妻子罗迦陵的别墅“罗苑”围墙,将其充实,调整,改建了亭台等园林小品建筑,扩大了活动空间,使此地成为中秋赏月的取景地,平时成为游客来孤山的中转地,再休息片刻继续访问孤山文物古迹。
中山公园,位于孤山的中段,是一处幽雅的山林公园。公园门口的汉白玉石狮,是明代遗物,随着南北向的通道入内,通道两侧,20世纪20年代,杭州市民建的石亭各一座,东为三重檐六角石亭,称文亭,西为塔形亭子,称武亭。通道尽头,顺石级开始登山,“孤山”两字的石碑就在眼前。有两处景观值得一游。“西湖天下景”的园亭,该景观小巧玲珑,融碧池,曲桥,四方红亭,假山叠石为一体。“西湖天下景”亭额,为康有为手书,在红亭廊柱上,有一幅对联:“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使人对西湖山水的风光加深记忆,游人纷纷对此亭,摄影留念。据考证这是当年康熙行宫的御花园,在清咸丰年间一场大火中幸存下来的。在中山公园最高处“绿云径”,整组假山叠石全部用太湖石堆砌,上有乾隆皇帝题诗,是中山公园又一处胜景,现在的中山公园,是1927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而命名的。
三、经典的文化艺术单位。
杭州有很多的文化胜迹,孤山是其中较为集中的一处,这里有文澜阁,西冷印社,浙江博物馆等文化艺术单位。
文澜阁在孤山南麓浙江博物馆内,建于1782年。是清代江南三大“皇家图书馆”中的一个,藏有我国最大的丛书《四库全书》。编篡这部巨著,先后化了十年时间,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完成),开始只抄了四份分藏在“内廷四阁”即清宫内的文渊阁,圆明园中的文源阁,热河避暑山庄(今河北承德)的文津阁,奉天行宫(今辽宁沈阳)的文溯阁。后又继抄了三份,分藏在“江浙三阁”,即扬州大观堂的文汇阁,镇江金山寺的文淙阁和杭州西湖的文澜阁。所幸的是文澜阁的《四库全书》已逐渐补抄得以完善,“江浙三阁”现在就只有文澜阁藏这一部《四库全书》。
清乾隆年间造的藏书楼仿宁波著名的天一阁藏书楼形制建造,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系木结构六开间两层楼房屋面重檐,隔板瓦珑,背山轩立,阁前凿水池,中有奇石耸立,名仙人峰,并建平厅一座,当年用作阅览室。我因当年为编《嘉兴市志》的《地理志》,曾专程到浙江图书馆去查阅资料,访问过文澜阁。现《四库全书》的真正藏书处已改在它毗邻的《青白山居》。《青白山居》经过修缮,并采取了防虫、防盗、防雷、防火等措施,使被称为国宝的《四库全书》得到了妥然的保护。文澜阁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冷印社是我国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它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是一颗灿烂的艺术明珠,它融书法和雕刻于一炉。因社址临近西冷桥,1913年便正式命名为“西冷印社”,并公推书画篆刻艺术大师吴昌硕为首任社长。西冷印社以“保存金石,研究印学”为宗旨,印社珍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有东汉初年的“三老讳字忌日碑”被国内外考古学者视为瑰宝,西冷印社藏有汉、魏、唐、宋、元、明、清的各种石刻。山上的题襟馆,吴昌硕纪念馆,华严经塔,观乐楼等古迹文物,各有特色。在平地上近年新建的中国印学博物馆,是一座国家级博物馆,主馆是两层楼的仿古建筑,结合原有的部分建筑,辟有印学馆,篆刻艺术馆,印材厅,历代玺印厅等展厅,展示高雅的中国印学文化,与西冷印社原有的人文景观,园林建筑融为一体,西冷印社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家文化部公布西冷印社的篆印艺术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浙江博物馆。位于孤山南麓,它的前身是1929年“西湖博览会”后建立起来的浙江省西湖博物馆,1993年扩大采取大厦单体曲线连廊方式,占地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是目前浙江省内最大的一座具有江南园林特色的人文科学博物馆。
博物馆分三个展厅,第一展厅题名“文明曙光”,陈列着浙江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部分文物,以河姆渡文化、良渚文化为代表。第二展厅题名“东南翘楚”,主要介绍浙江古代史以吴越文化和南宋文化的精品为主,陈列展出从商代至宋、元时期各类历史文物有陶瓷器、漆器、雕版印刷、纺织刺绣及佛教造像等文物。第三展厅题名“时代风雷”陈列明清至辛亥革命时期浙江的社会、经济史料及名人的手迹。
四、浙江名人的纪念建筑
放鹤亭和林和靖处士
放鹤亭在孤山北路,是为纪念北宋隐逸诗人林和靖而建。据《西湖游览志》记载:南宋绍兴年间,宋高宗赵构为建造延祥观时,独保留了林和靖墓,还在墓旁植了树。到了元朝至元年间,儒学提举余谦既修葺了林和靖墓,构筑了梅亭。杭州人陈子安又筑鹤亭相配,后来两个亭子俱废。明嘉靖年间,钱塘县令王钱重建,称放鹤亭。清康熙十三年(1673年)巡抚范承谟又重修放鹤亭,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康熙书《舞鹤赋》立碑于亭中,该石碑高2.4米宽2.94米,《舞鹤赋》系南朝诗人鲍照的作品,清康熙帝临明代董其昌书法,书写了此赋,今天仍完好保存在放鹤亭中。在放鹤亭附近,还有林和靖墓,周围广植梅树,清代林则徐来杭,在孤山补种梅花数百株。经历代的保护与更新,今天孤山的梅,在初春已成为孤山一景。
林和靖名逋,字君复,(公元967-1028年)钱塘人,长期隐居孤山,终生不娶,也不出仕,平时除了作诗绘画外,喜欢种梅养鹤,人称“梅妻鹤子”,后人为了纪念他,造了放鹤亭,植了梅林。
俞曲园纪念馆
位于西冷印社旁,是晚清学者俞樾的故居,1998年已重新改建,是两层楼房,采用青砖墙面,青瓦褐柱式江南建筑风格。建筑面积350平方米,将俞樾故居辟为俞曲园纪念馆,底层主要陈列有关俞樾的史料,二楼按接待文人学士及进行学术研究时开放。
俞樾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进士,曾任翰林院编修,提督河南学政。清同治七年(1868年),俞樾受浙江巡抚的聘请,担任杭州西湖“诂经精舍”山长,位于西子湖畔,孤山南麓,阮元任浙江督学时,在此建屋50间,聚集人才,“诂经精舍”书院,是浙江四大书院之一。俞樾任书院山长先后共31年,受业学生众多,许多成为杰出人才,如章太炎、吴昌硕等。章太炎跟俞樾学了七年,著名的《谢本师》就是对俞樾发布的。
俞樾专注经学,对史学、佛学、戏曲、小说、诗词、杂文无不精通,是一位著名学者。清光绪四年(1878年)弟子们发起筹筑俞楼,以供老师养憇,俞楼初建时两层,院内假山叠石,亭台楼阁一应俱全,俞樾的曾孙俞平伯,中国著名红学家,曾在此生活多年。
现在从纪念馆后门可以上孤山,有石阶多级,并建有一亭,据说在宋代发现的“六一泉”(纪念北宋著名文学家欧阳修的)就在附近的山坡里。
林启纪念馆
在孤山脚下,放鹤亭东面,有一幢二层楼的青砖西式楼房,原称林社,近年来作为林启纪念馆对外开放。林启(1839-1900年)福建人,同治年间甲子科举人,著名的清官,主张变法,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从衢州调任杭州知府,第二年(1897年)春天,林启在普慈寺办起了“求是书院”这就是浙江大学的前身。那年夏天,林启又建了“蚕学馆”,是我国最早的蚕桑纺织学校,后来演变成浙江丝绸工业学院(今天浙江工程学院的前身)。两年之后的1899年,林启又建“养正书塾”这是浙江省建立的最早普通中学,是今天杭州高级中学的前身。三所学校都建在杭州,开启了杭州近代教育的先河,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林启卒于杭州任上,经杭州人的恳请让林启葬在杭州。
林启主张变法,他对杭州近现代教育作出巨大贡献,为纪念先贤,杭州人在孤山放鹤亭旁创建了林社,每年农历四月,杭州各校到此进行祭祀。1946年抗日胜利后,又发起重建林社,1948年开工到50年代全部完工。1997年浙江大学百年校庆,而林启是求是书院的第一任校长,开展了对林启的纪念活动。
综述孤山文化单位的保护情况后,可归纳以下两点。
第一、孤山是西湖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东连白堤,断桥,西接西冷桥,南濒外西湖,北依北里湖。整广孤山林木葱郁,曲径通幽“西湖十景”之二,“平湖秋月”为赏月最佳地,“断桥残雪”是西湖雪景,每当瑞雪初晴,泛舟湖上,只见山上桥上银装素裹。在初春、孤山北麓,又是西湖赏梅胜地。
第二、孤山又是文物荟萃之地。孤山南麓有收藏《四库全书》的文澜阁,即今浙江博物馆和浙江博物馆。有研究金石篆刻的著名学术团体西冷印社。清代学者俞樾的故居俞楼,即今日的俞曲园纪念馆。孤山北麓有纪念北宋诗人林和靖的放鹤亭。有纪念杭州近代教育的开拓者,林启纪念馆。在西冷桥畔有纪念鉴湖女侠秋瑾墓碑。孤山东北麓立有鲁迅塑像。孤山是杭州市清代历史建筑最密集分布区域,是孤山一大亮点,到孤山参观访问,可以学到很多历史文化知识,更能体会杭州市“文物之邦”,“旅游之地”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