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伊权:漫步拱宸桥 悠悠运河情

标签:
旅游 |
分类: 诗韵及文章 |

13.漫步拱宸桥 悠悠运河情
一、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开凿最早的人工河。全长一千七百多公里,北起北京,南到杭州,经北京、天津两市,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正如杭州拱宸桥畔“南北通津”花岗岩质牌坊的一付楹联所撰,“吴沟隋渎元河,三朝伟构,一水五江六省,千里通衢,”说明春秋吴国开挖邢沟,隋炀帝开凿运河,元朝将运河延伸到北京,经三朝的努力。运河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穿越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全程一千七百多公里,点出了大运河的概况。大运河纵贯我国南北,对古代南北方经济和文化交流,对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促进作用。时至今日,京杭大运河继续发挥内河航运作用,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繁荣。京杭大运河这一伟大工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浙江省列入京杭大运河遗产申报的文件中,有3条河段①江南运河嘉兴—杭州段;②江南运河南浔段;③浙东运河段。
二、拱宸桥地区是京杭大运河的终端。
这要从京杭大运河(浙江段)航道的演变谈起。隋朝大业六年(610年),江南运河开通,杭州成为京杭大运河的终点,当时浙江段的走向是这样,从杭州武林门向北走上塘河经临平、到长安镇,过长安闸进入崇长港,到崇德县再向东北,入嘉兴县向北流入江苏省。由于上塘河狭窄,水量不足,影响运输效能的发挥。在元朝末年,割据江浙的张士诚,从崇德县向西到塘栖镇,再向北到拱宸桥,再延伸到武林门,新开了一条运河。平均宽度为50米到70米,又接纳德清县境苕溪之水,提高了通航能力。拱宸桥地区位于运河两岸,才逐步发展繁荣起来。据史料记载,明代拱宸桥地区门临官河,帆樯往来者,日百千计,秉烛犹喧。”在明洪武年间,在江涨桥北(在今卖鱼桥北面),南京户部分司驻此,掌榷商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设江涨税课司。在夹城设递运所。这些管理运河漕运的行政机构相继建立。从卖鱼桥至左家桥,夹城巷一带,在运河沿岸,街坊兴起,市场繁荣,成为杭州最热闹的商业区,被称为“北关夜市”。在明、清两代还留下了几处运河文物古迹。
拱宸桥。位于杭州城北大关桥之北,横跨运河杭州塘上,呈东西走向。是三孔薄拱联孔石拱桥,全长98米,桥面宽5.9米,桥身高约16米(中孔),采用木桩基础结构,始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现保存完好。桥下的航道仍在使用,船舶往来,昼夜不绝。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富义仓。是杭州塘沿岸保存较完整古代仓储建筑群,它始建于清代光绪年间,是清代国家战略粮食储备仓库。位于运河主航道与支流胜利河叉口附近,是三排仓储式的库房,卸货码头犹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和拱宸桥一起,也是京杭大运河申遗工程中的二个遗产保护点。
香积寺石塔。在香积寺前东西两座石塔,其中的西塔是清康熙年间建造,是杭州市仅存的清代佛塔。香积寺已重建,于2010年4月开放,从香积牌坊进入,依次有天王殿,大圣紧那罗王殿,大雄宝殿等建筑,有着“运河第一香”的美誉。西塔列为浙江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香积寺位于卖鱼桥以北的运河东岸。
三、拱宸桥地区运河文化景观。
拱宸桥是杭州市拱墅区人民政府驻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杭州市纺织工业区,主要厂家有浙江麻纺厂,杭州第一棉纺织厂,杭州第二毛纺厂和杭州丝绸印染联合总厂。包含了纺织工业的各个门类,当时我在杭州大学地理系学习,经济地理参观实习曾到访过麻纺厂和杭一棉。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有的厂已搬迁,厂房已腾空改建成创意园区,发展新兴产业。2013年再次到拱宸桥参观访问,运河文化的景观展示在眼前。有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广场和小河直街。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在运河东岸,这是一座三层民族形式建筑的展览场馆,形状像一把扇子,环绕着大半个广场。“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由全国人大常委会乔石委员长题字。进入博物馆,一楼正厅,是玻璃铺的地面,在玻璃罩下,地面有河岸的波纹,象征着运河水常年流淌不息。二楼、三楼展厅,展示着大量的运河文化资料,共分5个展厅,有“地球的运河—中国大运河” “大运河的开凿与变迁”、“大运河的利用”,“大运河杭州段的综合保护“”运河文化“等5部分,用图片、照片和实物展示,中间穿插着“漕运故事半景厅”等多媒体手段应用增强直观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0700平方米,其中展览面积5500平方米,对公众免费开放。
博物馆前的运河广场值得一游。广场中央有圆形平台,中央有水池伴有喷泉。在水池四周,成圆环形分成五个区域,各安排一个图案,上刻有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说明京杭大运河贯穿五大水系,使人一目了然。运河广场正面一座碑坊,正面题“南北通津”,背面题“利泽千秋”,由著名书法家郭仲选题。二〇〇六年四月立。有一付楹联,前面已经表述。在运河拱宸桥西岸有小河直街,呈南北走向与运河平行。这里是运河边的物资集散地,地处京杭大运河、小河、余杭塘河三河交汇处。经保护性开发之后,至今仍能看到工厂、会所、店铺、码头、河埠等遗址,可以看出当年繁荣一时的运河商埠文化。2016年7月浙江省公布杭州小河直街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中国京杭大运河博物馆,运河广场拱宸桥西历史文化街区,小河直街历史文化街区是当今运河文化的载体,走进博物馆看展览,在历史文化街区漫步,运河的景观就在眼前。
四、访问拱宸桥地区三大专题博物馆。
在拱宸桥桥西历史文化街区,有2009年新建的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扇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在建国六十周年前夕建成,对外开放。又增加了一组工业文化旅游的新景点,保护性利用了运河工业遗存和历史建筑,这是杭州市开发旅游产品的新举措。
拱宸桥桥西土特产仓库(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改建为中国刀剪剑博物馆,中国伞博物馆。杭一棉通益公纱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改建为中国扇博物馆、
中国刀剪剑博物馆。
以文化遗产的角度,专题的方式,解读了刀剪剑的独特文化。常设展览面积2460平方米,由“刀与剑”“剪刀的故事”两个展厅共同组成。
有一句话解释了刀剪剑三者的关系。“物开一刃为刀,两面开刃为剑,双方相交则为剪”。
第一展厅“刀与剑”。由“工具到武器”,“刀与我们的生活”,“文化视野中的中国刀剑”,“铸剑锻刀”,“悍刀宝剑”五个部分,展示了中国刀剑历史文化与工艺,通过精致展品的参观,学习到刀是工具,剑是武器的历史文化知识。第二展厅“剪刀的故事”。见到了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剪刀,中国各剪刀老字号产品均有展出,杭州就有张小泉的剪刀,列为杭州著名工艺产品,“五杭”之一,杭剪。
中国伞博物馆
烟雨江南,衍生出独特的伞文化,西湖绸伞体现了烟雨江南的典雅风情,这是中国首家伞主题博物馆,综合展示了以中国为代表的伞文化,伞历史伞故事,制伞的工艺技术。常设展厅面积2411平方米,分成二个展厅,第一展厅“伞的起源和各式伞具”。使我感兴趣的是伞的起源与汉代造纸术发明以后有关,将棉纸涂上桐油做成纸伞,是中国使用了近千年。以竹为骨,以绸为面被誉为西湖之花的西湖绸伞,不但是雨具,还是文艺演出的道具。
第二展厅,世界伞文化。展出了现代伞的产生,世界各地形式各异的伞。如日本称和伞是茶道、舞蹈等表演重要道具,还有当代情侣双人伞,增长了不少见识。
中国扇博物馆。
扇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杭扇”早在南宋时,京城在杭州,便以“五杭”之一闻名于世。博物馆作为中国唯一的以扇为专题的博物馆,建在杭一棉旧址上。常设展厅面积2623平方米。
展示古典优雅的扇文化及精湛的制扇工艺。展厅一层,扇历史与扇文化。从早期的扇到团扇时代折扇时代,扇与艺术,扇与社会,扇与宗教,扇与书画,从不同角度,全面展示中国传统的扇文化。展厅二层中国扇业与扇艺。扇子是一种工艺品,展出中国各地的羽毛扇,檀香扇,象牙扇,制作的工艺和设计过程,开拓了我们的视野。原来扇业是工艺美术制作的产业,充分展现扇业的魅力。
杭州市在拱宸桥西建设三座专题国家级博物馆,是以杭州江南特有的气质,拥有“中国工匠精神”的巧夺天工的工艺品,以杭剪、杭伞、杭扇为出发点,扩展到全国,具有专业特色、杭州特色、运河特色,为天堂的杭州增添了一笔浓墨重彩的旅游产品,为杭州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了参观学习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