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程伊权:大运河上的无锡景

(2017-02-21 13:41:16)
标签:

旅游

分类: 诗韵及文章
程伊权:大运河上的无锡景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见闻录续集

5.大运河上的无锡景

无锡是江苏省辖市。中国重要的轻工业城市和全国十个重点旅游城市之一。位于江苏省南部北径锡澄运河与长江相通,南临太湖。辖崇安、南长、北塘、滨湖、锡山、惠山6区,代管江阴,宜兴二个县级市。面积4785平方公里,人口637万(2010年)。

无锡历史悠久,早在太伯奔梅里之时,就有吴城,吴王阖闾迁都苏州后,梅里吴城即废,史称故吴墟。无锡建县,已有2200多年了,无锡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无锡的由来,据陆羽所著的《惠山寺记》:山东峰(按:即惠山东峰,即锡山),当周秦间大产铝锡,至汉兴方殚,故创无锡县,属会稽。以后属吴郡

无锡的自然环境,地形以平原为主,低山,丘陵散布。中北部为太湖水网平原和沿江平原,西南部为宜溧山地。主要河湖有京杭运河,宜溧河,太湖等。古运河开凿,始于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伐齐国,开凿邗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5.7℃,年平均降水量1056毫米。

唐、宋时期,太湖周围卑湿之地改造成河渠纵横,湖塘棋布水网系统,成为全国著名的“鱼米之乡”。

京杭大运河开通后,古运河通过城区,“商旅往返,船乘不绝”,无锡成为富庶江南的一块宝地。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隋唐直至清代,是国家“漕运”干线。早在元代,无锡已使邻近县上交纳漕粮的集中地。随着手工业的兴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无锡形成江南有名的米市和布码头,至清雍正,乾隆年间,无锡米市已具规模,“米豆之业甲于省会”。布码头,随着无锡米市的发展,粮食运往北方,而北方地区,特别是苏北淮扬等产棉区的棉花由购米船队运来无锡,无锡乡间棉纺织业十分兴盛,所以无锡有“布码头”之称,在乾隆年间,无锡每年经销的土布达700万—1000万匹。古代无锡经济的发展,与京杭大运河开拓息息相关。

1958年到1983年,无锡市人民又开辟一条新运河,从黄埠墩到下甸桥与古运河汇合,分担了古运河的航运功能。新运河上,飞架的运河大桥,两岸高楼林立,组成现代化的运河新区。

而古运河的段落,有清名桥,东林书院,黄埠墩,西水墩,南禅寺,妙光塔等风光依旧,组成运河风情旅游区。

一、黄埠墩。在新开运河与古运河交汇处的一个小岛,“两水回环抱一洲,不通车马只通舟”。旧时岛上有屋数间,东为文昌阁,西为环翠楼,南筑小金山,北建小月轩,景色相当诱人。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俘北行途中,曾关押于此。在这里写下了他那忧国忧民的诗句《过无锡》。

二、东林书院在无锡市东门苏家弄内,创建于北宋政和元年(1111年),为当时理学家程颢、程颐嫡传弟子杨时讲学之地,是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南宋时,书院荒废,曾有人建杨时祠堂于此。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被革职回籍的原吏部文选司郎中顾宪成与高攀龙等人共同倡议于原址修复书院,到常州知府、无锡知县和乡里同人的大力支持,重建了东林书院。东林书院立有会约宗旨,年有大会,月有小会。一时盛况空前,名声大震。因此,遭到阉党的强烈忌恨,并残害了很多著名的东林人物,东林书院被夷为一片瓦砾。崇祯帝即位后,阉人失庞,党禁始解。东林冤案得以昭雪,下诏复修东林书院。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东林书院改为“东林学堂”。1982年,无锡市政府对其主体建筑又作了修复。现存有碑坊,仪门丽泽堂、依庸堂、碑亭、道南祠。1956年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东林党人大都是一些比较正直、廉洁、有抱负而又因不满当局被削职的官吏和读书人,更是一个“讽仪朝政,裁量人物”,与政府相抗的政治集团,在明朝晚对政局有重大影响。

三、水弄堂。从无锡南长桥至清名桥全长1.5公里,是无锡城在古运河上的精华段落,名水弄堂。水弄堂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延绵数里,构画出江南“人家尽枕河”的水乡风貌。这些房屋,有些前面是店,后面住人,有些人家屋后有通往运河的码头。这些房屋造自不同年代,由众多的能工巧匠构筑,形成多样风格的江南民居,见证了江南水乡民风民俗,构成了无锡的古运河文化的精粹。

四、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飞架运河两岸。桥原名青宁桥,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它是无锡“寄畅园”(现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主人秦耀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的,这兄弟俩分别是秦太清、秦太宁,故名“清宁桥”。在清康熙八年(1669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清道光年间改名清名桥。为单孔石拱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部用花岗岩堆砌而成,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清名桥是无锡古运河上最大,保存最完好一座清代早期的石拱桥。

五、南水仙庙,位于清名桥以南的塘泾桥堍,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为纪念明嘉靖时筑城抗倭的无锡知县王其勤而建的。在明嘉靖年间,倭寇骚扰无锡,在西定桥激战,牺牲了36人,无锡人在这里立庙纪念,称水仙庙。1765年乾隆皇帝南巡,适逢农历三月初六王其勤诞辰庙会。曾停舟命太监致祭,庙内西院为双忠祠,祀宋朝文天祥部将尹玉和麻士龙。现旧建筑尚存,有山门、二门、戏台、大殿、蚕师殿、酒厅、双忠祠等,壁间有王其勤所书的“湖山胜概”石刻,近年来经修复日趋完整。

六、南禅寺和妙光塔,在城内解放南路,塔名由宋徽宗赵佶所取,塔多次失火,多次重建。南禅寺,庙前牌坊与斑驳的石雕是庙宇的残迹,寺已重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此寺也在其中。

在无锡新开的运河以西,即是无锡著名的锡惠公园,包括锡惠二山,两山间有映山湖相连接。惠山山峰九曲,又名龙山,清乾隆帝称之为“江南第一山,锡山与惠山相对”。公园中有不少古迹,南朝古井,唐代“天下第二泉,宋代石桥,明代的愚公谷等”。在古运河畔寻访江南水乡风情和民俗,到锡惠公园,在这山林绿荫丛中访古探幽,了解无锡悠久的历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