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伊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见闻录[安徽省福建省17-19](连载)

标签:
旅游 |
分类: 诗韵及文章 |
 程伊权: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见闻录[安徽省福建省17-19](连载)](http://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17.安徽歙县徽州文化的探访
歙县,安徽省黄山市辖县。位于省境东南部,新安江中游,邻接浙江省。面积2236平方公里。人口41万(2010)。县人民政府驻徽城镇。
一、歙县的历史沿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设立三十六个郡,郡下设县。秦置歙县属鄣郡。已有2200年多历史。东汉末年,孙权派兵平定山越,在当地置新都郡。晋灭吴,晋太康元年(208),改新都郡置新安郡,这是新安这一名称的由来。隋属歙州,北宋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元设徽州路,明清置徽州府。历史上徽州府,下辖歙县、休宁、绩溪、祁门、黟县、婺源六县,治所在歙县。现在的婺源成为江西省辖县,而绩溪划归宣州市。现黄山市辖屯溪,黄山徽州3区,歙县、休宁、祁门、黟县4县。黄山市政府驻地屯溪区。
二、以山地为主的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概况。
歙县位于皖南山区,地形上以山地为主。境内山峦起伏,北面是黄山,东南面是白际山、昱岭,呈东北—西南走向,中部为徽州盆地,长轴与构造线走向一致。一般为500—1000米的低山,最高峰,黄山光明顶为1841米,内部多为500米以下的丘陵。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4℃,平均年降水量1477毫米。山林特产丰富,以林、茶、果基地著名,盛产茶、林、桑、果、中草药等。茶叶产量居全国之首,品质优良,还有徽州雪梨,枇杷、金丝蜜枣、贡菊等珍品。粮食作物以水稻、小麦为主。但是歙县多山地、沟壑纵横,耕地少,从前当地人民为求生存,只好脱离乡土,外出经商,这就是“徽商遍天下”的原因。工业生产已形成了轻纺工业为主,有茶叶、食品、纺织、服装等部门,还有电子、仪器、仪表、化工、建筑材料等工业,特种工艺品,文房四宝,歙县就占了两种,徽墨和歙砚。交通运输方面,皖赣铁路横贯境内,南接浙赣线,北连宁芜线,杭徽公路芜屯公路在县城交会,黄山机场距县城30公里,交通便捷,为发展旅游业提供了条件。
三、徽商的产生与衰落。
歙县治所徽城古镇区已有二千多年历史,历史上它一直是古徽州、郡州、路、府的治所,是古老徽州的政治心脏,拥有徽州府最多的人口,最繁华的城镇和最富有商人。它的发展有一个过程,据《皖南古村落》一书的研究,这里的大族无一例外地从外地迁来的,徽州大族在东晋或刘宋或唐末的三次北方移民南迁大潮时期,先后来皖南山区这片土地落户,徽州的世族大家大多数为了避祸才离开北方黄河流域,来自北方13个省的人口,就使各种地区的文化在徽州相互融合,北方的大族素来就有诗书传家的历史传统,这种南迁也有利于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将崇山峻岭的徽州变成一个人文渊薮文献之邦,进入宋代,歙县是徽商故里,徽州是程朱阙里,奉行正统的儒家思想,到了明代,随着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针对皖南山区人多地少的特点,很多徽州人不再将土地视作谋生的依靠,纷纷走出大山,远贾四方,徽商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徽商是儒商或先商后儒,一部分人靠工商业致富,成为徽商群体,徽州商业和文化上的繁荣一直延续到清代中叶,清道光年间,清政府实行的盐法改革打破了原先官商一体的包销制,使徽商受到致命打击,加上太平天国运动在长江中下游一带的活动影响,徽商走向衰落,最后退出历史舞台。
四、歙县徽州文化的特色。
歙县是徽商故里,徽州传统文化和建筑具有鲜明特色,大量珍贵文物和人文景观保存完好,1986年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明清时期留下诸如祠堂、牌坊、民居等人文遗迹,大多数都是在明中叶到清中叶,这一时期留下的。这一时期的徽州人用巨额的商业利润在故里营造出雕梁画栋,深宅大院的建筑。现在先谈谈访问所见识的“祠堂、牌坊和民居”徽州古建筑“三绝”的情况。
1、民居建筑,在徽州村落中的民居有的依山建室,有的傍水筑居,透露出徽州人依托自然,顺应自然的巧妙构思“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徽州地处万山之中,山环水绕,地势复杂,适宜于建宅居住的平地并不多,所以在选址要仔细谨慎。走进一座深宅大院,徽派建筑中马头墙的功能主要防火,徽派建筑往往屋宇连片,在房与房之间建成马头墙,可以将每一单元的建筑隔开。一般民居的大门都带有门楼,门框用上等石料做成,上下、左右都是长方条石,即石库墙门,入内都有天井,因为朝外的墙壁造得又高又厚,一般不开商户,在宅院之间设天井,为了采光的需要。典型的徽州民居有前厅和后堂。后堂是家中长辈居住的地方,前厅是会客,宴请等家庭活动的场所,前厅两边柱上还悬有楹联。
徽派建筑艺术,是中国古民居建筑艺术的宝库,黟县的西递村和宏村,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以他们为代表的徽派古民居村落是东方文化的缩影,在歙县斗山街就是实例。
2、宗祠,徽州的村落,一般是姓氏聚集的。对一个宗族来说,宗祠是他们的“圣殿”,是祭奠祖先,团结族人的场所,受封建宗法支配。棠樾的牌坊楼早已声名远播,棠樾还有一座女祠,是专门供奉亡故女性的祠堂,棠樾女祠可与男祠比美。大门外有精致的砖雕门墙,栅栏门入室三楹,中进是清懿堂,檐柱皆石质。造清懿堂的主人,是扬州盐商棠樾人鲍志道、鲍启运兄弟一家,他们有感于鲍氏家祠旧奉男主,未祀女主,鲍氏夫妇死后,神位无处存放,甘愿出钱建造了这座女祠堂。现女祠内举办历代妇女服饰展,成为一道风景线旅游热点。
3、牌坊,徽州是我国牌坊类别最齐全,数量最集中的地方。在歙县就有二处著名牌坊,都在歙县城内。许国石坊是全国唯一的“八脚牌坊”。
在歙县城内是全国罕见的典型明代石坊建筑。立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石坊四面八柱,俗称“八脚牌坊”,由前后两座三间四柱三楼和左右两座单间双柱三楼的石坊组合而成,全部采用青色茶园石,通体梁柱粗硕,结构结实,遍布吉祥雕饰。南北长11.54米,东西宽6.77米,高11.4米,柱坊等部位均雕有造型古朴优美的图案。许国,歙县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万历十二年以云南“平夷”有功,晋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在此不久即立此石坊,属功名石坊。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棠樾牌坊群是安徽最大的牌坊群。在歙县县城东南,建于明清时期,是棠樾鲍氏家族为旌表本族光贤而建,七座巨型石质牌坊,跨村首石板路而建,从村外直到村内,牌坊群按忠、孝、节、义排列。前五座为清代石坊,后两座为明代石坊,均是三间四柱冲天式石柱,配有匾额和浮雕,在一条不长的通道上铺开了七座建于不同时期,又具有不同纪念内容的牌坊,占地2.1万平方米,还有一座古亭,宣扬伦理道德内涵,每一个牌坊背后都蕴含着一段沉重历史,这群牌坊建筑旨在巩固宗法制度,但却为研究古徽州的建筑及政治经济发展史提供了实例。
还有歙县的古城墙和古水利设施也值得一游。歙县古城由府城、县城两部分壁联而成。府城始建于隋朝末年,唐中和二年(882)越国公汪华在此筑城以后,歙县成为江南的中心城市。现有城墙1500米,保存有西门现有的月城即为瓮城,建于明代,是围着城门而修筑的城中城,在两道古城墙夹持的古道中行走,瓮城是古代的防御工程。还有东南两座谯楼,都是两层徽派建筑,翘角飞檐,保存基本完好。县城在府城东侧,城墙建于明嘉靖二十四年(1555),现存新安门,问政门较完好。城墙的保存这是歙县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遗存。
渔梁坝是古代的水利工程,位于新安江最大支流练江之上,在县城以南2里。渔梁坝坝长143米,断面为不等腰的梯形,顶宽6米,底宽27米,高约5米,坝身石砌,用花岗岩条石垒砌而成,该坝始建于隋末唐初明弘治十二年(1499)重修。据史书记载,知府张桢进士出身,在明弘治十一年(1498)来徽州任太守,一上任就雷厉风行,抓水利工程建设,他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此坝一是可以泄洪防旱,二是能截流行船,三是美化环境,比喻为“中国东部的都江堰”。
鱼梁是古老的村镇,历史上曾经是一个繁华忙碌的商埠,出徽州城南门,沿练江下行,有一条通衢大道,到渔梁镇,叫新安古道,大批的徽商从这里登船,顺着新安江到杭州再转各地,这是徽州府茶叶、木材、生漆等大宗物产在这里中转的水陆码头,如今渔梁已失去了昔日的繁华,但它的古镇的风韵犹在,渔梁古镇依练江而建,它的东西两侧有两座古桥,西端叫太平桥,这是一座纵列式大型石拱桥,长260米,宽9米,共16孔,桥建于南宋端平元年(1234),原是木桥,明弘治年间改建成石桥,明、清时多次修建,为安徽省最大的石桥。东边的紫阳桥,是明代所建筑的9孔石拱桥。由于桥的上游,是渔梁水运码头,故桥孔设计高大,相传帆船来往,可以不落风帆,到鱼梁古镇和鱼梁坝浏览,是访古探幽的好地方。
歙县是徽州文化正宗发祥地,它是徽州府路治所的所在地,由于北方士族大姓内迁皖南山区,使各种地区文化在徽州地区相互融合,逐渐发展成为影响中国古代文化的徽州文化。除了徽派建筑的古民宅、古宗祠、古牌坊大量保存外,随着徽商雄厚的经济实力作支撑,兴办书院培养人才,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如新安画派,创始人明代渐江大师,现代画家黄宾虹。新安医学也很有名,明代的医学大家汪机就是代表。徽墨和歙砚占中国文房四宝中的二席,在歙县的市场上大量出售。歙县是明清出版业的重镇,还有徽剧进京,逐步演化成国粹的京剧。徽州被称为“东南邹鲁”。
18.武夷山丹霞地貌景观考察
武夷山风景区,在福建省北部武夷山市西南部武夷山北段的东南麓。东起崇阳溪,西至星村镇,南及南源岭,北达黄柏溪。景区南北长12公里,东西宽5公里,总面积60平方公里,海拔不过600米,比高仅300-400米,最高峰三仰峰717米。景区山体属红色砂砾岩,砾岩组成,属丹霞地貌。奇岩突立,峰谷竞秀,碧水丹山,景观壮丽。有三十六峰、九十九岩,桃源洞、水帘洞、九曲溪等主要名胜,武夷山已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世界旅游组织执行主席巴尔科夫人称“未受污染的武夷山风景区是世界环境保护的典范”。
一、碧水丹山的成因
根据地质学家的考察,武夷山属于6亿年前的元古代末期形成的华夏古陆东缘,到中生代侏罗纪燕山运动,使地壳变形,产生褶皱和断裂运动,熔岩喷出地表构成大片火山岩。山脉中部隆起,溪水在盆地内部沉积,风化物中的铁铝质经过强烈氧化,形成新生代第三纪的红色岩层(在浙江省称第三纪衢江红砂岩,在福建省称赤石层红砂岩)。红色岩层节理发达,分层清楚,由钙质和泥质胶结的岩层,容易被地表水溶解切割,常年的外力地质作用,使九曲溪夹岸有三十六峰,还有九十九岩及无数的洞穴,这是典型的丹霞地貌。有人评价武夷山的风光,“兼有黄山之奇,桂林之秀,西湖之俊,泰山之雄。”群峰拔地而起,秀丽奇伟,千姿百态。有诗云曰:”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三天的旅程,将考察所见所闻,叙述以下。
二、丹霞地貌的实景
1、山景在三十六峰中,天游峰、玉女峰、大王峰最负盛名。玉女峰在二曲溪南,插花临水一奇峰,其形似三姐妹亭亭玉立,不论霜晨、月夜,也不论雨天,晴日,玉女峰总是很迷人的。天游峰,在五曲隐屏峰后,巍然高耸。登其峰,观云海,犹如天上遨游,故名天游。峰顶有一览亭,依亭远眺,九曲山水的全景尽收眼底。天游峰景区是武夷山的重要景区,尤其是宋代朱子文化遗址分布在隐屏峰下。大王峰、它雄踞九曲溪口,是进入武夷的第一峰。在三十六峰中,它素有仙壑王之称,大王峰海拔530米,顶大腰细,四壁陡峭,站在大王峰巅俯视群峰碧水,江山如画。古人曰:游武夷不登大王,虚此行也。
2、岩景。在九十九奇岩中,由第三纪厚层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平坦高地,岩层产状近于水平,在湿热的气候条件下,流水顺着节理和裂隙流动,在溶蚀和重力崩塌的综合作用下,形成平顶,四周峭壁,孤立突出的塔形地形。高度较大者的成峰,较小者形成岩,形状各异,常用动物作比喻。例如天心景区的鹰咀岩,从天车架往西行百余米,可见似雄鹰的巨岩。岩顶光秃,东端前突如鹰啄故名。一线天景区的虎啸岩,此岩,四壁陡峭,屹然独耸,因岩上有个巨洞,山风穿过发出震撼山谷的怒吼声,故名虎啸岩。还有水帘洞景区的青狮岩,天心景区的马头岩。最具特点的是天游峰景区的晒布岩,位于六曲溪北,天游峰下,是一座如斧劈的巨岩高达500米,宽约1000米,是武夷山风景区中最大的岩石,岩壁上布满了数以千道流水轨迹,每当西斜的阳光照到壁,更见条缕分明,形如晒布,故名晒布岩。
3、洞景在武夷山风景区的丹霞地貌,还发育七十二个洞穴。其中最具特色的如一线天景区的一线天,覆盖着三个毗邻的岩洞,左为灵洞,中为风洞,右为伏羲洞,岩高60多米,岩顶裂隙长100多米,宽不及1米,只能容1个人通过,流水从岩壁流下,洞内阴湿异常,又有白蝙蝠飞翔,行走在一线天洞穴,妙趣横生。又如水帘洞景区的水帘洞则另有一番情趣,它是武夷山最大的洞穴,高、宽各100多米。洞顶斜覆而出,宛如一道飞檐,洞门前终年流淌着两股清泉,从100多米高的岩顶飞泻而下,随风飘洒,仿佛悬挂的两幅珠帘,可观赏“赤壁千寻晴拂雨,明珠万颗尽垂帘”的山中最胜之境,“一线天”和“水帘洞”两处景点,是游人必到之处,综述前面说明的著名的峰、岩和洞穴,形成了武夷山奇峰怪石,涧泉密布的独特地貌,四周溪谷环绕,不与外山相连,有“奇秀甲东南”之誉,不愧为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
三、九曲溪流的衍生
九曲溪的形成,也是内外地质作用的结果,红色砂岩受三组垂直节理控制,随着新构造运动地壳上升,九曲溪不断下切,两岸日趋陡峭,形成今天的九曲溪,在武夷宫附近向东注入崇阳溪。游客乘竹筏顺九曲至一曲,盘绕景区山中,全长9.5公里。盈盈一水,九折分明,全称落差达30公尺,游客乘坐的的竹筏,宽约2米,长约9米,每次载客6-8人,由2名老船工操作,沿途对各景点作义务导游,介绍景点相关的神话故事,全程化1个多小时。在一曲游客上岸,船工将竹筏拉上岸装上卡车,从陆地拉回九曲,轮流使用,据向船工了解,在武夷山九曲景区,共有300只竹筏,每天使用4次,这也说明武夷山景区游客数量之众多,乘坐在竹筏上,山转水绕,山水相映,筏移景异,玉女峰、小藏峰的架壑船,晒布岩,天游峰、大王峰尽收眼底,九曲漂流是武夷山最经典旅游项目,游客人人参与。现录郭沫若“泛舟九曲”诗一首:“九曲清流绕武夷,棹歌首唱自朱熹。幽兰生谷香生径,方竹满山绿满溪。六六三三疑道语,崖崖壑壑竞仙姿。凌波轻筏觞飞羽,不会题诗也会题。”从中可领略九曲漂流的意境和乐趣。
19.武夷山修学游散记
武夷山市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崇阳溪上游,北领江西省。五代时南唐(建都今南京)在境内置崇安场,宋升为崇安县,1990年1月改为武夷山市,面积2800平方公里。是福建省的重点林区、茶区和商品粮基地,特产有茶叶、笋干、白莲。
武夷山市历史悠久,可追溯到遥远的殷商时代。皇帝第八代孙因有功于尧,受封于彭城,即彭祖。他做过侯伯,殷末时为避免世乱,带着彭武、彭夷两个儿子,从彭城(今徐州市)来到武夷山,在今武夷宫一带开山种植,后人就把彭武、彭夷的名字取为山名。历史沉淀深厚,古迹很多,有三千多年古越人遗存的架壑船,汉代闽越古国的都城一汉城遗址,宋代朱子理学的文化遗存。
1998年暑假,嘉兴高专组织教职工到福建武夷山旅游,我和爱人、小外孙也一起参加游览活动,访古探幽,增长了不少人文历史知识,现将参观游览的景点按时代的顺序整理笔记备查。
1、三千年前的架壑船。是武夷山先民遗存在悬崖峭壁洞穴中的葬具(即棺材),形态如船,故称“船倌”。在三曲小藏峰危岩峭壁上有三千多年前古越人的“架壑船”和“虹桥板”,在绝壁间隙纵横插有虹桥板,在九曲漂流途中,向上看清晰可见。1973年取下一号船倌,存放在市文化馆文物陈列室,这是一段大木头凿成的棺材,随葬品有棉布、麻布、竹编等,说明先民已会纺织。经考古部门C14测定,均是三千年前之物,1978年取下第二号船倌,现存放在福建省博物馆陈列室。小藏峰平地拔起,虹桥板处离水面有数十公尺,武夷山先民是怎样把这些葬具放到悬崖上去,至今仍然是个谜。
2、汉代初年的城村汉城遗址。现已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武夷山风景区南面兴田镇城村,虽不在景区内,在武夷山文化馆文物陈列室,有发掘现场的照片和实物可以仔细观赏。汉城遗址经发掘并且查明是2000多年前的汉朝初年闽越国的都城,南北长860米,东西宽550米,总面积48万平方米,有古城门两座,东西遥对。遗址中部发掘出大型宫殿建筑群遗址、庭院、殿堂、回廊等布局有序,该遗址是中国南方保留最为完整,规模最大,出土文物最为丰富的一座古城,于1958年发现,说明武夷山区是古代闽越国的心脏地区,开发历史早于沿海地区。
3、南宋朱熹讲学的遗存。朱熹是中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理学家,又是继孔子之后最伟大的封建教育家。朱熹长期生活在武夷山,从师、讲学、著作长达50年之久,创建“武夷精舍”之后,武夷山就为朱熹讲学,著述活动的中心和理学发祥地。现在武夷山风景区有朱熹纪念馆和武夷精舍遗址。
①朱熹纪念馆。设在大王峰东南麓冲佑观(万年宫)内。冲佑观(道教的寺观)历史悠久,最早是汉武帝遣使节祭祀武夷君一处宫观,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增修屋宇300多间,后改名冲佑观,观内设有提举一职,安置“闲官冗员”,朱熹曾提举主管冲佑观。元泰定五年(1328)改称万年宫,民国时期建中山纪念馆保留至今。在朱熹当年主管过的冲佑观内建立朱熹纪念馆有特别的意义。展厅内有朱熹全身坐式塑像一座,有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楹联:“接伊洛之渊源,开闽海之邹鲁”。内置朱子生平事迹展览图像照片百余幅,将朱子的一生,共分成17部分,用图片、文字说明,上海复旦大学蔡尚思教授题词“东周出孔丘,南宋有朱熹,中国古文化,泰山与武夷”。点出了朱熹在武夷山的学术成就和地位。
②武夷精舍遗址。在五曲北岸的隐屏峰下,朱熹在南宋淳熙十年(1183)营建武夷精舍书院以来,办学长达8年,成为“闽学”(又称朱子学)的摇兰。武夷精舍初建时有三间房屋名为“仁智堂”是朱熹的住房和接待朋友的,在石门坞内有一排房屋,名为“寒栖馆”,我们去参观时,只见石门坞的“石门”犹在,其他只见一片废墟,当地拟修复武夷精舍。在武夷景区附近,还有朱松(朱熹的父亲)墓,朱熹墓,现今,海内外朱子后裔于每年清明节前来朱子墓地扫祭。
4、元代御茶园遗址。“武夷岩茶”自古有名。武夷茶入贡,始于宋。但御茶园的创建则在元大德六年(1302),原内有建筑,有拜发殿、清神堂,四周有亭阁,风景优美。朝廷派官员负责管理,鉴制贡茶。到元末明初,为避官府盘剥,茶农背井离乡,御茶园荒废。1982年以来,在御茶园遗址后面兴建了仿古建筑格调的武夷山茶叶研究所,还兴建了别具一格的茶艺馆。导游带我们游客去品尝武夷茶,可以高价购到当地生产正宗的“大红袍茶”。
5、清代的天车架。在武夷山的天心景区,进山区后半里地,便可以看到悬在雄峙如城的丹霞山嶂壁洞中就崖构架的几幢小木楼,或藏洞中或临崖壁,俨如空中楼阁,导游提示我们后,只能观看,不能攀登。这些阁楼是清咸丰年间(1851—1861),崇安的土豪劣绅为躲避太平军而雇人营造的。其中悬架在洞外,排列在一起的4个杉木框架,是当时用于上下吊运人和物的机械架子,故称为“天车架”。天车架洞内为上下两个洞穴,每个洞内可容纳百余人,在距地面30余米的嶂壁上。今天,这组建筑还保存,已开发成一处景点。
综观武夷山一带,上下三千年,文物古迹众多,各具特点,历史内涵丰富。加上武夷山景区环境优美,典型的丹霞地貌,三十六峰、九十九岩,九曲溪流。武夷山被列为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目录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