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行机械工程学会机加工专业组工艺创新工作介绍(论坛会)

标签:
it |
分类: 学会风貌上海电气 |
机加工专业组工艺创新工作介绍(机加工组组长周辉峰)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代表闵行区机械工程学会机加工专业组,向大家汇报一下机加工专业组在工艺创新方面开展的一些工作。
我们机加工专业组成员主要来自于上海汽轮机厂工艺处和制造条线。为了充分发挥工艺创新对新产品创新的支撑作用,机加工专业组成员立足岗位,围绕工厂的主营业务,不断加大工艺创新的力度,在技术工人中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拟订奖励制度,最大限度地激发技术工人的创新意识;在工艺技术人员中开展“技术质量奖”、“先进工艺推介会”、“工艺技术交流”等活动,营造出有利于工艺创新的文化与环境。借助于“厂科技专家工作站”、“首席技师工作室”、“双师工艺技术工作室”等创新工作平台,机加工专业组在工艺创新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贡献。
一、关键零部件核心制造技术创新
超超临界高效火电机组是我厂引进改型的主力机型,该机组性能优异,结构新颖,加工制造难度大。通过工艺创新和技术攻关,我厂先后实现了低压转子、阀门、高压桶形缸等关键零部件的国产化加工和装配,掌握了核心制造技术。其中低压转子的超大枞树型轮槽的铣削工艺创新攻关作为国家《难加工零件高效精密切削关键技术及应用》课题的关键子课题之一,获得了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成果创新性强,总体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鉴定。
百万核电汽轮机是我厂制造的最大当量的核电机组,其低压转子的红套结构我们都是首次接触,没有任何经验可循。机加工专业组相关成员在学习、了解有限的国外资料的基础上,群策群力,制定出了转子红套的工艺方案。通过大量的试验和培训,圆满完成了核电低压转子的红套任务。整个红套装配线中,除了红套滚轮装置德国进口外,其余所有设备和工具都实现了国产化研制。其中0.05mm高精度微调80吨行车、30吨轮盘翻身设备及其红套专用吊具等设备都是国内首创。该项目也获得了“上海电气电站集团科技创新奖”及“全国机械工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活动一等奖”等多项荣誉。
二、非标设备设计创新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非标加工设备的设计开发也是我们机加工专业组工艺创新的重要内容。为了满足不同类型汽轮机制造的要求,除了购买国外先进加工设备外,我们积极开展汽轮机非标专用加工设备的研发工作。
在厂内加工方面,我们通过开发专用设备及机床功能扩展附件来解决非标特征的加工难题。例如,为了满足大型核电汽轮机围带车削的要求,我们研制了国内首台350吨的重型数控卧式大车。该大车完全达到进口设备的功能要求,成本只有进口的1/6,节约设备成本3000多万元。
在汽轮机现场维修方面,我们以车、铣、钻、镗等各类现场加工模块为出发点,研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轮机专用工艺装备。目前已经投产的设备有:汽缸腰带车削设备、低压缸导流锥车削设备、汽缸中分面开槽设备、转子联轴器孔现场镗孔设备及转子轴颈现场修复设备等。这些设备的研发及投产,为我们汽轮机服务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打破了西门子、阿尔斯通、GE等国外企业对汽轮机高端现场服务业务的垄断。
三、工艺管理创新
1.工艺标准化
标准化作业项目是机加工专业组近两年来开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其目的就是为了缩短工艺技术准备时间,提高加工效率和质量,降低人为因素引起的NCR。通过工艺处的工程师与车间技师们的紧密合作,我们分别从工艺、程序、刀具、装夹和加工周期等五个方面对工艺技术文件进行标准化。通过该项目实施,使得我们的工艺技术文件和生产加工过程更加规范,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和质量,减少了NCR的产生。
2.工艺数字化
在工艺标准化的基础上,我们积极开展工艺数字化工作。传统的工艺设计是基于2D图形的以单一纸质表格文件为载体的工艺规划,各类数据依托不同的软件平台支撑,设计、工艺与制造协同的数据链条被打断,重复性工作劳动强度大,工艺数据一致性和完备性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工厂开发和应用了PLM/CAPP等工艺设计软件及ERP等生产管理软件,初步实现了工艺设计数据与生产制造数据之间的信息集成共享。下一阶段,我们将引进TeamCenter协同设计平台,为开展基于BOM的协同设计与制造、基于知识的工艺设计以及三维可视化工艺设计等提供基础,将来我们的燃气轮机将实现从产品设计到修理服务的全生命周期管理。
今年5月,国务院公布了“中国制造2025”规划。规划的基本方针第一条“创新驱动”要求,坚持把创新摆在制造业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我们机加工专业组将紧跟国际和国内先进潮流,始终走在行业前端,为工厂的可持续发展和机械工程学会的壮大继续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
阿明哥哥:机加工组在去年2013-2014年度“讲理想、比贡献,奋力实现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