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 | 为中国军队运送了过半武器 这条生命线真的由生命铸就

标签:
军事 |
分类: 人物与地域 |
抗战 | 为中国军队运送了过半武器 这条生命线真的由生命铸就
七十多年前,为了从国外运输抗战物资,国家急需召募一批司机。于是,许多华侨主动放弃了优越的生活,响应号召,回到祖国。他们开车往返的滇缅公路,在抗战最困难的时期,是我国和外界联通的唯一通道。至少一半中国军队亟需的武器装备就是从这条穿越崇山峻岭的险路上,源源不断运进国内的。
自毁英雄桥梁阻断日军进攻
滇缅公路进入中国境内后,必须要经过的一个咽喉要地就是横跨怒江的惠通桥。1942年5月5日,这座日机炸不断的英雄桥梁,却悲壮地选择了自毁的结局。两天前,日军从缅甸攻入中国境内,其先锋部队在两天内行军200公里。5日中午,突然出现在惠通桥边。危急时刻,中国守军只能引爆埋在桥身上的炸药。
当天,桥断的消息就传到15公里外的梁金山先生的住处,这位惠通桥的捐建者,在惋惜之余,对家人说,“炸了就炸了,等到以后再修就是了。”
华侨梁先生在缅甸打拼多年,终成巨富。7年前,他卖掉了自己在缅甸的两个商号和一个工厂,历尽艰辛,用三年的时间建好了能通载重卡车的惠通桥。抗战爆发后,共有50多万吨中国急需而又不能自产的抗战物资,通过这座“抗战功勋桥”,运送到各个战场。
随着惠通桥爆炸的巨响,日军 “5天占昆明,
10天到重庆”的狂言被击碎,中日两军开始了长达两年的怒江对峙。
两年后中国军队渡江反攻华侨再捐资修复英雄桥
1944年5月5日,在惠通桥自毁两周年之际,中国军队强渡怒江,对侵占滇西的日寇发起全面反攻。为抢运军火物资支援前线,惠通桥开始重新修复,梁金山先生兑现诺言再次捐资。
为支援滇西抗战,梁先生共捐赠汽车80辆、战斗机一架,云南省的抗日救国公债,他一个人就认购了一大半。到抗战结束时,他从缅甸带回国的全部财产,几乎都已捐给了国家。
2000多名华侨青年放弃无忧生活归国尽责
这里是新加坡的红灯码头。70多年前,这个码头犹如一座命运的转换门,2000多名本来生活无忧的华侨青年,从这里登船启程,奔回烽火中的祖国,去尽自己作为炎黄子孙的一份责任。他们中的很多人,最终没能再回到这里。他们是南洋机工归国服务团的成员,也称南侨机工。
“家是我所恋的,双亲和弟妹是我所爱的,但破碎的祖国,更是我所怀念热爱的。所以虽然几次的犹疑,到底我是怀着悲伤的情绪,含着辛酸的眼泪踏上征途了。”写下这封信的白雪娇,原是槟城协和学校的教员,1939年,她背着父母,化名施夏圭回国支援抗战。
紧急通告呼吁熟悉驾车、维修的华侨归国服务
1939年2月7日,一则紧急通告在拥有800多万华侨的东南亚各国迅速传播。南洋爱国侨领陈嘉庚在通告中,呼吁熟悉汽车驾驶及维修的华侨,归国服务。“事关祖国复兴大业,迫切需要,望各地侨胞侨领深切注意办理是要。”
到1939年9月22日,共有3192名华侨青年,放弃了已有的舒适生活,投身祖国的抗战事业。他们回国后,经过短暂的培训,绝大多数被安排到最为危险又最为重要的滇缅公路上,执行运输及修理任务。
滇缅公路险象环生每一公里就有一名南侨机工献出生命
滇缅公路险峻异常,一边是600多米深的峡谷,一边是3000多米高的大山,有十几处路段,坡度在30度以上。当时美国电影里的车祸场景,也是南侨机工在现实中可能遇到的险情。
机工们要面对的,还有肆虐的疾病和来自天空的危险。1940年9月底,日军侵占越南,随即成立了专门的“切断滇缅公路委员会”,开始派出飞机轰炸滇缅公路。日本空军随军记者所拍摄的画面显示,从日军飞机往下看,公路上的小黑点就是机工们驾驶的运输车辆。
1939年至1942年间,抗战所需而中国不能自产的物资,都依赖滇缅公路运入。在这条险象环生的生命线上,作为运输主力的南侨机工,损失惨重。
据不完全统计,有1000多名南侨机工牺牲在滇缅公路上,平均每1公里就有1名南侨机工,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志愿回国的南侨机工们,尽了一份沉甸甸的匹夫之责。
来源/央视新闻
本期监制/许强 周庆安
主编/张竣
编辑/吕小品
抗战的伟大胜利离不开爱国华侨的牺牲奉献,向他们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