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金属切削机床制造业的一面“旗帜“——上海机床厂

标签:
it |
分类: 人物与地域 |
上海机械工业
上海是中国机械工业重镇之一,对新中国机械工业的发展做出不可替代的卓越贡献。《机械工人》从1950年创刊时就非常关注上海机械工业尤其是金属加工制造业的发展(见图1),60年来对上海金属加工行业研制的许多重要新产品甚至是新中国第一台产品都给予了及时地图文报道,如热加工领域的江南造船厂承制万吨水压机、上海第二焊机厂制造高速碰焊机(《机械工人》1974年第8期)等;冷加工领域的上海重型机床厂研制21m长、6m深孔钻床(《机械工人》1 9 6 5 年第2期)、上海第八机床厂试制成功15k W大型电脉冲机床(《机械工人》1965年第6期)、上海江宁机床厂研制C K数控机床(《机械工人》1974年第6期)等。
a)《机械工人》1953年第10期封二画刊
b)《机械工人》1956年第7期封二画刊
图1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机械工业
尤其是作为上海金属切削制造业一面“旗帜”的上海机床厂,杂志对该厂的产品研制、生产实践等做了连续报道。本文我们回顾一下上海机床厂的“一甲子”,并借此略窥上海机床制造业的一个侧影。
上海机床厂的新中国第一台
上海机床厂始建于1946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改名为虬江机器厂,1950年9月仿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磨床——虬13式万能及工具磨床,1953年改名为上海机床厂。
1953年3月底,上海五金工业生产成绩展览会在上海工人文化宫召开(当时“五金工业”泛指机械工业),这次展会是在我国过渡时期上海机械工业成绩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为上海机械工业完成第一个五年计划做准备。上海锅炉厂、上海汽轮机厂、上海电机厂等都参加了展览。上海机床厂新制的磨床陈列在展会入口处,颇受观众青睐。
1958年,上海机床厂试制成功万能外圆磨床(由梁仁圻设计)。从此,该厂从仿制阶段进入自行设计阶段(见冷加工1959年第10期国庆画刊)。
1965年9月,上海机床厂试制成功新中国第一台高精度半自动万能外圆磨床,可实现镜面磨削,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标志着外圆磨床开始向高精度水平发展。《机械工人》1966年第1期封面展示了该磨床的风采(见图2)。
图2 上海机床厂制造的新中国
第一台镜面磨削机床
(冷加工1966年第1期封面)
上海机床厂的全国劳模盛利、李永顺、朱大仙
上海机床厂金属切削高手人才辈出,如20世纪50年代的盛利、朱大仙、李永顺、周勤之等都参加了1956年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
我们将在本书《把智慧和力量献给祖国——新中国第一次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一文中介绍盛利同志,兹不重复。
李永顺是上海机床厂大件车间的铣削能手,是盛利的师傅。他积极学习先进经验,大胆创造改进,超额完成任务,“成为全厂铣工中超额最高、质量最好的一个”。上海机床厂撰文《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铣工李永顺》(见图3)介绍了他的生产实践经验,发表在《机械工人》1956年第6期。
图3 提前完成五年计划的铣工李永顺
(《机械工人》1956年第6期)
出席1956年先进生产者会议的苏联代表团副团长普拉托夫应编辑部之邀撰写了独家文章——《苏联先进生产者和中国先进生产者的成就》。他在该文中专门提到了上海机床厂的盛利和李永顺,将盛利与舒米林的高速车削、李永顺与列昂诺夫的高速铣削进行了比较,指出其成绩和差距(普拉托夫:《苏联先进生产者和中国先进生产者的成就》,符其译,《机械工人》1956年第6期)。
朱大仙是上海机床厂又一位“刀具大王”,1951年进入上海机床厂工作,创造了“75°强力切削车刀”、“金属切削顺序法”、“循环操作法”等,曾创造全国切削速度最高记录。《机械工人》冷加工1958年第7期封面就是正在操作机床的朱大仙(见图4)。1959年,为迎接新中国成立10周年及配合“群英会”的召开,《机械工人》与上海机床厂联合,连续三期(第10、11、12期)发表了《先进车工朱大仙改进的高速切削铸铁用的车刀》(见图5)、《一贯保持荣誉的切削能手朱大仙的强力切削经验》、《朱大仙在刀具上又一改进:不用刃磨的机械夹固车刀》三篇文章,详细地介绍了朱大仙的生产实践经验。如第二篇就介绍朱大仙仔细研究《机械工人》1958年第8期推广的苏联捷米多夫45°强力切削车刀的优缺点,在其基础上创制了“75°强力切削车刀”。
图4 “刀具大王”朱大仙
(冷加工1958年第7期封面)
图5 对朱大仙研制的刀具的报道
(冷加工1959年第10期)
院士周勤之的生产实践经验
周勤之是上海机床厂参加1956年全国机械工业先进生产者会议的又一位著名劳模,后来成长为我国著名的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专家,1995年被评为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上海机床厂副总工程师。
周勤之是在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的专家。新中国成立初期,周勤之进入虬江机器厂工作,在工具车间做研磨工。时任该厂总工程师的中国著名机械工程技术大家雷天觉对周勤之说:“一个真正的技术人员没有理论是盲目的,没有实践也只能空谈。在新中国要做一个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验的技术人员。”20世纪50年代,周勤之随团去欧洲考察时观摩了瑞士的“镜面磨削”新技术,回国后在他的率领下,上海机床厂经过攻关诞生了中国第一台镜面磨床。
发表在《机械工人》1952年第12期的文章介绍了虬江机器厂利用苏联阳极电解磨刀法的实践经验,这是周勤之在机床行业工作50多年最早发表的文章之一(见图6)。1953年,周勤之撰写的《钳工研磨工作法》由《机械工人》编辑部编辑,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这是周勤之出版的第一本著作(见图7)。
图6 周勤之发表的文章
(《机械工人》1952年第12期)
图7 周勤之发表的文章由《机械工人》编辑部编辑
成册、机械工业出版社1953年出版
上海机床厂的抱负
1996年,上海机床厂改制为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2006年,在改制10周年时上海机床厂领导接受了《机械工人》记者专访,表达了上海机床厂领导层有志于为数控机床国产化作贡献的抱负:“我们认为上海机床厂应该为振兴机床工业、振兴装备制造业作更大的贡献。要在发展数控机床,特别是在中高档磨床的开发和制造方面有大的发展;要同国外先进企业竞争,在2/3进口磨床中抢份额,占有一席之地。”(阎晓彦:《鲲鹏展翅方显英姿——访上海机床厂有限公司总经理缪颖先生》,冷加工2006年第1期)
近年来,上海机床厂先后为上海重型机器厂承制可磨削百吨工件的数控轧辊磨床MK84200/12000-H、M K A84250/15000-H,不仅标志着该厂“极端制造”又跨越一大步,也标志着我国重载高精度数控机床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之列。
我们有理由相信,上海机床厂能够研制成更先进的产品,培养出更多的人才,为祖国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