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国第一台汽轮机的诞生

(2013-03-28 13:26:15)
标签:

文化

分类: 学会风貌上海电气

今年8月份,上海汽轮机厂将迎来60周年的喜庆.回顾六十年的变化,翻天复地,感慨万千......。回顾一下很有必要.

我国第一台汽轮机的诞生

我国第一台汽轮机的诞生1955年 我国第一台中压凝汽式6千千瓦汽轮机(安徽淮南电厂)

1951年年初,新中国百废待兴。大连市一家发电厂的一台1.5万千瓦汽轮机突然发生故障,造成整个东北电网供应紧张。上海通用机器厂(上海汽轮机厂前身)职工急国家所急,勇敢地接下了修理任务,在缺少图纸、缺少设备和缺少经验的条件下,奇迹般的使这台本属报废的汽轮机起死回生。1953年,国家实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决定在上海成立发电设备制造基地,由于上海通用机器厂曾因修复过大连的汽轮机出了名,顺理成章地被国家命名为上海汽轮机厂。

1953年8月30日,上海汽轮机厂在一个当时只能生产电动葫芦、小型水泵等产品的通用机器厂基础上诞生。建厂伊始,工厂就接受了试制我国第一台6千千瓦汽轮机的光荣任务。当时的客观条件是:只有捷克斯洛伐克提供属于世界先进的捷克汽轮机图纸和一个专家组。设备上除了批准引进一台动平衡机外,一律使用工厂原有旧设备。图纸要求汽轮机叶根公差是0.9丝,而工厂最好的铣床公差是2丝以上;要知道,汽轮机要在高温、高压下高速运转,技术含量极高;而且一台汽轮机由七万多个零件组成,关键零件加工精度要精确到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困难可想而知。参加会战的数百名技术工人,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没有合适设备,全凭手工精雕细琢,经历无数次失败,决不向困难低头,一步步接近目标。在试制最紧张的时刻,时任一机部部长的黄敬同志先后三次亲临工厂蹲点,与工人师傅并肩作战,他白天亲自查阅图纸,学习和了解质量难点,到现场查看质量情况,晚上则与工人师傅在宿舍里促膝谈心,商量对策,历时三个月,直到工厂制造的转子和叶片达到质量要求。

在汽轮机的大汽缸内,一根主轴上装有八级叶轮和八级隔板,而隔板是用铸铁浇铸的。浇铸隔板时,不是出现疏松,就是出现白点气孔,技术人员和翻砂师傅一时找不出原因。他们苦思冥想,徘徊在黄浦江边(车间就在江边),看到涨潮的江水后浪推着前浪、一浪高过一浪的情景时,翻砂工李师傅突然灵光一闪,得到启发,说:“如果型砂增加强度,不受近千度的铁水浇铸的冲击影响,上述质量问题兴许可避免。”“你说得对!”副总工程师丛勉说:“但还需加适当的盐(氯化钠)拌入型砂中以增强凝固度。”经过十多次试验改进,终于解决了隔板浇铸的质量问题,使型砂可以反复利用,节约了大量砂泥。这一翻砂技术,还被推广到全市和全国铸造行业。

叶片是汽轮机中的“心脏”。一台6000千瓦汽轮机,内部有2000多片叶片镶嵌在叶轮上,要在400多摄氏度的高温蒸汽冲击下,以每分钟旋转3000转的高速运行中经受考验。只要其中有一片叶片出毛病,就会影响整个发电机组的效率。如果叶片加工的精度达不到要求,还会影响整个发电机组的效率。因此,叶片加工的精度要求非常之高,仅叶片上的小小叶根,就有三到五个地方的精度不允许超过一根头发丝的七分之一误差。加工叶片要用高精度的“双轴铣床”和加工叶根的专用设备“靠模铣床”,但当时厂里最好的铣床加工精度也超过2丝。怎么办呢?时任叶片车间副主任的朱顺余保证说:“请放心,叶片车间不会拖试制工作的后腿。”于是,他带领铣床工黄铮和刘宝林一起搞技术革新。在工程师万定国的帮助下,发明了“半自动靠模工具”,装在普通铣床进行试验,经过十九次改进,终于获得成功。加工出来的叶片,质量完全达到设计要求。

6千千瓦汽轮机有一根二吨多重的转子,当时放在一台“老爷”外圆磨床上磨削,人们都为负责操作的朱师傅捏一把汗。因为这是关系到汽轮机部件装配中最难掌握的“红套”关键技术。什么叫“红套”?打个比方,一只瓶子的瓶盖咬紧了,开不开,那么在火上烘一烘,瓶盖马上就拧开了。这叫做“热胀冷缩”。6千千瓦汽轮机的八只叶轮要稳固地套在转子上,是根据热胀冷缩的原理,先把叶轮内孔用火焰烧红后,趁热套在转子上,冷却后恰好就位,这就叫“叶轮红套”。因而要求磨床工把转子的外径磨得非常精确,磨得比叶轮内孔稍大20丝。如果磨大了,套不进;磨小了,套不牢。

我国第一台汽轮机的诞生                            1957黄敬部长陪同捷克斯洛伐克总理西罗基来厂

试制工作中进入最重要时刻的这一天,黄敬部长和捷克专家都来到现场。只见朱师傅心不慌,手不抖,聚精会神地凭着多年操作经验,一边磨削,一边仔细观察迸发出来的火花,以判断其精密度。待到磨床停下来,总装技师用外径分厘卡一量,正好是叶轮红套的标准尺寸,随后,八只叶轮从内孔一一烧红后,稳稳当当地套在转子上。这时,包括黄敬部长在内的所有会战人员都松了一口气,而捷克专家则翘起大拇指连赞“OK”。至此,黄敬部长放心了,临行那一天,他留下了谆谆嘱咐:造汽轮机就是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在黄敬部长的悉心指导下,我国第一台6千千瓦汽轮机在1955年试制成功,这台汽轮机整整运行了半个多世纪。而且伴随着我国首台汽轮机制造过程,同步诞生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无形产品——“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企业精神,千锤百炼,传承至今,永葆活力。

转载(《信息与沟通》编委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