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魂之语

(2012-05-20 19:06:03)
标签:

史铁生

我与地坛

阅读

欣赏

文化

分类: 读书笔记

——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再次读起《我与地坛》,我依然被强烈地震撼着。生死,爱恨,命运,欲望,这些沉重的主题隐含在从容平静的叙述中,有一股推不开的力量,生生地揪住了人心,不想则已,越想越痛。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9年到陕西延安地区插队,1971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2年起以轮椅代步,直至去世。对于一个21岁的青年来说,双腿瘫痪带来的巨大痛苦不亚于一场灭顶之灾。幸好,有了地坛,有了史铁生与它的相遇,才有了这篇感人至深的《我与地坛》。如果说文学作品除了能够带给人们阅读的愉悦感外,还会让人陷入思考和内省,引发人对生存和命运的终极关照的情怀,那么,《我与地坛》,无疑为此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范本。

●地坛——安放心灵的故乡

在人们的意识里,故乡,是最可值得怀念和铭记的。于史铁生而言,排遣苦闷也好,专心写作也好,地坛可能就是他的一个流连之地,而我却一厢情愿的认为,地坛,应该是史铁生安放心灵的故乡,不管这是对,还是错。

正如作者在《我与地坛》中所说:“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熟悉地坛里的一切:“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

作者写到了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园子中的雨燕,冬天雪地上孩子们的脚印;写到了苍黑的古柏,暴雨骤落园中的情景,秋风和晨霜中的落叶。并且以一天中的时间、乐器、园中的声音、园中的景物、心绪,艺术形式来对应园中的四季,最后发出“因为这园子,我常感恩于自己的命运”这样的感叹。与这些景物相对应的,还有来这园中的人:十五年前算是中年而今已成为老人的一对夫妻、热爱唱歌的小伙子、饮者老人、捕鸟汉子、中年女工程师、有天赋的长跑家。它们和他们,冲撞着作者的视觉和思维,在这些文字中,看不到一点消沉和绝望影子,相反地,却散发着一种淡淡的诗意。或许,这是作者在经历了痛苦和无奈后的彻悟,心态已经平和,已经能够坦然面对一切。

十五年,作者生命的四分之一。不管怎样,地坛给了作者以释放和生发的空间,在这里,他重拾了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它给予作者的,远比真正意义上的故乡要多得多。

●母亲——心头挥不去的遗憾

在《我与地坛》中,专有一章是作者写给母亲的,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母亲的爱子情怀展示得淋漓尽致,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无比痛悔之情。

天下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孩子?在作者的笔下,为我们展示了一个外表刚强、内心柔婉的母亲。母亲是那样理解她的儿子,知道儿子瘫痪后心情不好,要给他一定的时间来缓解,希望他用自己的方式(但不是她担心的方式)自己解决,不敢多问,又不能不关注,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决不比儿子少。她曾多少回到园中去找儿子,发现了他还好好地在园子里,就悄悄转身离去;当看不见儿子时,步履茫然又急迫。而这些,被儿子看在眼里,出于一个大男孩子的的倔犟或羞涩,竟没有任何的反应。而这些,在母亲离世后,作为儿子,才真正理解母亲内心的苦楚。“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与惊恐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作者的痛悔在于——“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但是母亲还是离开了,她没有等到儿子就要成功的那一天。或许,母亲所希望的不一定就是儿子现在所走的路,用纸笔在报刊上碰撞开的一条路,但即使这样,母亲也肯定会高兴,她只想让自己的儿子平安的活着。“她心时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

母亲已不能再到园里来找儿子了。“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一句话,让人泪涌。

●活着——对命运的终极拷问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这是作者在讲述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女孩的故事之后的总结。人世间的种种对比,难以说清是公与不公,凡人活着,为名利所累,所以难有超拔的思想和生命高度;而命运多舛的作者,在历经种种磨难后,却为我们留下了不朽的作品。

作者在他的许多作品中都谈到过死,这篇也不例外。在巨大的打击面前,人的心离死亡最近。在经过无数次的思考之后,当开悟到“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的程度后,接下来就是如何“活着”的问题,写作,是一种活法,可以冲淡痛苦,可以实现一些价值,可以让痛苦的生命散发些许的光辉。可是,写作也是一件充满“恐慌”的道路,在“活着”和“欲望”之间,努力写作也许是一种最好的选择。可是,终有一天,生命是要完结的,离开母亲,离开地坛,离开这个充满痛苦而眷恋的人生。

那时候,生命没有悲伤。

我只能按照我的理解去解读《我与地坛》。史铁生先生已经离去了,对他最好的怀念,是静下心来,多读几遍他的作品。

      地坛的柏树还在

      林中的鸟儿还在

      四季还在

      你的脚印还在

      母亲的音容还在

      命运的风啊再狂

      也无法将它们

      从你的书页中

      擦去

                             2012-05-2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火车奔向远方
后一篇:越想越孤单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