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练习题
(2013-11-12 16:23:45)分类: 教学设想 |
《关雎》
1、统领全诗的句子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诗中抒发“求之不得”的忧思句子是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3.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4.诗中有许多句式相同相似的重章叠句,这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2分)
(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1分)。(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1分)
5.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
6.诗中描写感情波澜的诗句是_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7.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8、
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逑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来和睡着,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9、本诗所表现的内容是由爱情引起的相思之苦,运用的艺术手法是比兴手法
10、结合你平常所学,谈谈你对文中“君子”“淑女”的理解。
11、 诗中被后人常引用的名句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1.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蒹葭》选自《诗经·大雅》,是一首描写追求意中人而不得的诗。(选自《诗经·秦风》,诗经里的民歌属于“风”。)
B、全诗重章反复,一意化为三叠,具有音乐美,用韵先响后喑,先扬后抑,余音绕梁,极具感染力。
C、全诗三章,每章八句,诗的旨意在第一章就全部体现出来。
D、本诗的每章都是先写秋景,写心上人路远难寻。结尾却用“伊人”一转,似乎“她”就在面前,这里写的是一种想象。
2.思考:本诗描写了什么样的景物特点?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又起到什么作用?
3、
“宛在水中央”、“宛在水中坻”、“
4、对全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章起两句写秋天的景象。这是从怀念者眼中写出:他的眼前是一片无边无际的青苍苍的芦苇,早晨的露水已经成霜,于是引起了他对伊人的怀念。
B、“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实写之词,伊人在河水的那一方,他因此上下追寻。
C、第二章第三章均为八句,所写的内容几乎与第一章完全一样,但是感情均与前一章进了一步,情境也有了一些变化。
D、全诗一唱三叹,委婉深入,充分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怀念之情。
5、对这首诗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A
B
C
D
6、“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景物描写,既点明了地点和景物,又点明了时节,渲染了一种苍凉幽渺的氛围和色调。
7、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或冷寂、萧索、凄凉)的晚秋画面。
8、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2
对美好爱情(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9、重章叠唱是《诗经》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2分)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1
10、(1)这首诗共三章,每章开头都写蒹葭茂盛,霜露茫茫,这是《诗经》中常见的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答:
(2)为了见到意中人,主人公有何行动?由此你看出他的什么性格特征?
答:
(3)意中人的踪迹飘忽不定,你由此感受到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及解析:
(1)①托物起兴(比兴手法)。②描写深秋的景色,渲染凄清的气氛,为主人公思念意中人设置背景。
(2)①他不顾霜露浓重,路途险阻、漫长而曲折,逆流而上,去寻找意中人。②不怕艰难险阻,勇于追求爱情,感情执着专一。
(3)营造了飘渺朦胧的意境,这种意境与苍苍的蒹葭,茫茫的霜露十分谐调,把主人公迷茫而伤感的情思衬托得生动感人。
11.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的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翌日清晨霜露尚未完全消散的情形。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别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从水中央到岸边,再到水中沙滩。
12.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用芦苇、霜露、秋水等自然意象组成一幅清秋晨景图,并笼罩着一种凄清的气氛。
B.古诗中,“水”意象是离愁的载体,因而“秋水”意象既实指自然景观,又特指主人公凄婉惆怅的情感。
C.该诗所描绘的是秋季的景色,体现出寥廓凄清的特点。通过该特点衬托出主人公因热烈追求而不可得的惆怅心情。
D.“溯洄从之”“溯游从之”两句在三个诗节中的重复,表现出主人公对意中人不可阻遏的渴慕和锲而不舍的追求,突出了他迎难而上的决心。
参考答案:
11.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