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小说家,诗人废名有一首抒情短诗,题作《海》,诗云:
我立在池岸
望那一朵好花
亭亭玉立
出水妙善
“我将永不爱海了。”
花儿微笑道:
“善男子,
花将长在你的海里。”
这首诗怎么解读“花将长在你的海里”这句诗,我曾问过许多同行朋友,没有一个人的答案同我的看法一样。因此,我也有点了疑惑,难道大家就不对么?1987年,著名诗人吴奔星教授主编《中国新诗鉴赏大辞典》时,我协助他工作,根据编写原则和要求,挑选了一部分现代诗人的作品,其中就有废名的《海》,被吴老采用了。吴老还约我写了这首诗的赏析文章。后来又参加了这部书的定稿工作,八位定稿人,除了吴老和我外,其余六位都是从外地聘请来的,有诗评家,诗刊主编和编辑,他们对《海》和赏析文章,都未提出不同的意见,我才坚信我的看法。
废名说:“凡想像丰富的诗人,其诗无不晦涩的,而亦必有解人”(见《讲一句诗》)。写于1931年5月12日的《海》,从表面看,诗人在写海,似乎歌颂大海,细细读来,大海形象晦涩,饱含深意。从写作视角来看,诗人通过“我”的视角来写“荷花”之美:亭亭玉立,出水妙善。“荷花”与“我”两两相对,交相辉映。再从艺术表现来看“荷花”在诗人笔下描写成为一个挺拔秀丽,纯真善良少女的形象。这个形象,常见于在中国传统的文学作品中,宋代周敦颐以爱莲花著称于世,著有《爱莲说》,以“亭亭净植”之美自况。与之不同的是,废名诗中的荷花,突出地表现“荷花”妙善之美,使之带有更多的人情味。诗中的“我”自言自语:“我将永不爱海了!”,是被水中的荷花的美所征服,才说出这句话。可见,废名用古,并不拘泥于古,意在创新。
新在哪里?先要破解诗人是不是真的不爱海。当然不是。因为废名说过,不是真的爱过海的人,是不会说出这句话的。真的爱上了“荷花”,才不说爱海,正表达爱花的真切,对所爱的一种强调和夸张。其实,“我”真的爱过海,也真的爱“荷花“,才果断地回答:“花将长在你的海里”。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一种诗意独特的境界。
有谁见过大海里长出荷花吗?我的回答:现实中没有。但我又说有,这是艺术的虚构,是高于现实的真实。艺术常常以不真实的形象表现出真实的思想和情感。诗人以他独有的大胆想象,把大海与花融为一体,构成一个新奇的艺术世界,寄托诗人的审美理想,这就是艺术创新,与众不同的艺术创造。
诗人确信大海有担当的精神,是构成审美理想的核心内容。大海有无所不包的宽容,无所不有的希望,无所畏惧的力量,既能承受无限深厚的爱,也能承受罪恶深重的恨,可以承受一切精神的苦难。容有这种境界,自我与自然才能获得更加和谐的共存。因此,他在许多诗中,都把大海作为追求人生理想的寄托。比如,在《灯》这首诗里,他这样呼唤大海:“人都说我是深山隐者,/我自夸我为诗人,/我善想大海,”。诗人善想,由泪想到海,这样新奇的联象,把我们带到一种宽广的境界,人与自然宽阔的宇宙空间。他在《渡》中,描述的大海,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梦中我梦见我的泪儿最好看,/是一个玩具,/上帝叫他做一只船,/渡人生之海,/因为他是泪儿,/你别唤他。”是海的力量,让他在人生的苦海中奋斗,挣扎,前行。还要在岸上人不要看他,因为,他不需要别人的怜悯,同情他落入大海。诗人所善想的,所追求的精神力量,就是大海给予的。他期望以这样的担当的精神,在人生的苦海中从容不迫地前行,走累了,歇一歇再向前走,执著地“渡”过一切艰难困苦。尽管,人间是苦海,他也要承受,也要奋斗,去追求理想的目标。(9.18)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