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技巧

(2012-07-08 10:50:41)
标签:

教育

问以导思

差生宜多问

分类: 杂谈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与技巧

谈到课改,很多人以为只要让学生愿学就把所有的问题都解决了。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思维。因为主要问题不在于学生想不想学,而在于他虽然想学,可是他学不进,教师讲的他跟不上。教育没普及时的课堂,学生大多是资质较好的,那个时候,教师尽管滔滔不绝地讲,也不必顾忌学生愿不愿听,听不听得懂。实在有几个听不懂,可以说一声,跟不上就离开,到二流学校去。旧社会的学校是有等级的,差生进差校,差校的要求当然也有不同,其出路也有不同。可现在,不论是何等程度的学生用的都是同一本教材,考的都是同一张试卷。教不通,就说是学生不愿学,要他们端正学习态度,增强内在求知需求,这怎么行呢?其实要改的是教师的教学方式。而这一系列改革中最重要的就是课堂提问的方式。

问答教学法的重要性

可以说几千年间都是先生讲学生听,完全可以不提问。现在学生资质较好的学校也还是可以全是先生讲学生听,也可以不用。可是,如果学生的资质较差,还是只用先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方式,那就不行了。课堂提问也就变得极为重要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学生变了。

这些资质较差的学生有些什么特点呢?

其领悟力较差。在小学时,他们就已经难以跟上教师的讲述,可以说,他们输在起跑线上。刚刚起跑,他们就跑得比其他的人慢。可是在以往,他们不能上初中,也就是说,这一部分人退出了跑道,这样,在中学阶段,就可延续千百年来传统的先生讲学生听的教学方法。可是现在教育普及,这些在起跑不久就被拉在后面的学生也还要继续参加跑步,如何让他们也跟得上,就成了教育界普遍关注的问题。

当然,目前初高中也有的学生不愿学习,并非这一原因。有些资质本就不那么差的学生也不爱学习,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大学毕业后就业难,还不如早点儿去打工,或者在生意场中拼搏一番,赚的钱比那些大学毕业生还多。既如此,何必学那么多在他们看来根本就没有实际用处的所谓知识呢。所以这一部分学生也不愿学习。他们有时候考得很好,可是就是不愿发奋,下一次考试就会让老师皱眉头。

提问的好处

所以,必须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而最重要的沟通方式就是上课时多提问。

其一,通过提问,通过师生间的交流沟通,才可以知道学生的思维方向,才可以引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思维,才可以了解其弄不通的缘故。很多老师不以为难的地方恰恰就是他们的难点,不问不知,一问方知。其二,这些二等生最大的问题在于听课不那么专心,或者本就不想学,与其学这些空虚无用的知识,那还不如多到网吧里去玩玩。通过提问可以让他无法分心,把他们的心牢牢地拴在课堂上,每当某个学生走神的时候,老师就要适时地向他提出问题,让他回过神来,继续听课。其三,学生时常跟不上教师的思路,通过提问,才能让学生一步一步地思考下去,把问题想通。简言之,一是了解其接受能力,二是不让其分心,三是引导其正确思考。所以对这类学生要多问,要常问,甚至整堂课都在问,整个教学过程就在师生一问一答的交替中进行下去。

有的领导认为,要让学生发挥其学习主动性,就得让学生在课堂上自习,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这是非常有害的想法。因为,如果学生资质较好,学生自然会在课外时间自觉自动地自习,他在课堂上希望老师多讲,让他能得到他息时所不能得到的知识和思维方式。把本该在课外进行的学习活动放到课堂上来,这是极大的浪费。

有的教师认为,先生讲就行了,这样教学进度就快些。讲完了布置作业,让他们把那些永远也做不完的练习做下去。可是,如果学生根本就没有跟上来,先生讲也就没起到应有的作用。这样讲课的效果就差了。如果能使用一问一答的教学方法,虽说慢点儿,可是却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对那些资质较差的学生,这才是最好的教学方式。

决定教学方式,首先要看你的学生处于哪一个档次。在别处学得的最好教学方式,也只不过是适应别的学校的方式,对你所在的学校可能根本就不适用。如果盲目地搬用其他学校的先进经验,而不顾自己的实情情况,那可能会不仅不能改进教学,反而会适得其反,学生在课堂上名为讨论实际却在谈笑,而教师则无所适从,束手束脚。所以在选择教法时必须以自己的实情作为出发点。

课堂提问的技巧

可提问却有极大的技巧。如果问得不好,学生不知回答,那就不如不问。那么要怎么做才行呢?只不过我在举例时多用的是文科教学的经验,因为我长期教的是语文历史地理等课。我的教学方法改革也是在这些课程中进行的。

要有启发性。设计提问是一门学问,重要的问题要反复设计。我过去备课最重视的就是设计课堂所要提出的问题。提几个问题,其提问顺序如何安排,一堂课有几个大问题,每个大问题下又可分为若干个小问题,都是必须极其认真反复思考的。启发性有这么几个方面。一是具有概括性,让学生把教材的内容化繁为简,即所谓的把书读薄。二是比较性,纵向比较,同类现象在不同的时代会是怎样的,横向比较,在不同的地域情况会有什么变化。比较可说是一切科学的出发点。三是因果关系分析,让学生析其因与果。在分析因果关系时把不同的现象联系起来。四是条分缕析,与概括相反,概括是把书读薄,分析却是把书读厚,是对教材理解的深入与扩展。五是转换性,换个角度分析,改变条件进行分析,从应用的角度进行分析。所有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能在转换条件时仍能应用。做作业实际也是转换。在课堂运用时,提问的顺序一般也按这五种提问方式的顺序,由浅入深。当然,事物总有例外。

其次,要在提问前把学生可能要使用的知识调动起来,先得把这些有关的知识来一个简要的复习,把这些知识点择要讲授一遍。打个比方,是给肉或给刀。给肉是给分析问题所必须应用的材料,给刀是给学生分析问题的方法,给工具。如要让学生学会分析一篇课文,那就得把分析时的常用套语讲解清楚,把已学课文进行分类概括,然后学生就会明白,其实这些分析都有一定的套套,分析题实情上就转化成了填空题了。而且还是选择填空呢。似乎很深奥的事情居然是极其简单的,一两节课学生就可以写出像模像样的分析文章出来。这就叫给刀,给分析工具。如果让学生进行比较,那么就得给肉,给学生比较的素材。

其三,要有普遍性,要让每个学生都问到,有的要多问,有的可少问。如果某个学生你从来不问,留下一个死角,这个学生就不会再听你的课了,还会一辈子都恨你呢。要有及时性。某个学生走神了,赶紧提个问题让他回过神,跟上讲课的步伐。某个学生眼神呆滞,可能听不懂了,你赶紧提问,弄清楚他什么地方听不懂,好让他跟上来。要有适应性,对甲提的问题可难一点,对乙那可千万不能提太难的问题去刁难他,让他因回答不出而丢脸而失去自信心,就是你最大的失败。

其四,要有灵活性。你辛苦设计的问题可能根本就用不上,必须临机应变,完全使用另一种提问形式。你准备了十套方案可能结果使用的是第十一套方案。这要点就在于顺应学生的思路。如果只按你自己的思路讲,学生想半天也不明白老师为什么要这么想,这样你的课就讲不下去了。这一点最难,教师的学识稍欠,就灵活不起来。所以教师要多读书,才可在课堂上随机应变。此外,灵活性也表现在原来准备用问答教学法,可结果你完全采用讲述之法,一个问题也不提。如果死板地准备的是什么方式,就不能变,那是教不好课的。

其五,表情要多样化,不能老是一张脸孔。有时候要有点幽默,全堂大笑也是极其必要的。有时候很严肃,很沉重,全场肃然。此时可歌,彼时可泣。其先决条件是教师讲课要高度投入。如果教师讲课时感情跟不上,只能照本宣科,却想感动学生,岂非笑话。我们在课堂上传授的不只是知识,还有感情。如果说你想进行政治思想教育,那我建议不要说大道理,只要你能让学生的感情随你而激动而严肃而悲伤而欢乐,你就达到了进行政治思想教育的目的了。

2012-7-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闲谈二篇
后一篇:日影爬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