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学生“就业难”症结何在?

(2009-03-11 00:29:59)
标签:

大学生

就业难

症结

何在

高校

企业

社会

自身

分类: 人生随笔

大学生“就业难”症结何在?

茶博士/文

  真是奇怪!现在就只听到说“大学生就业难”,为什么就没有听说“小学生就业难”,“中学生就业难”,“文盲就业难”?

  “大学生就业难”竟然成了社会的热门话题,而且还成了目前“两会”关注的焦点之一,难道小学生就业不难?中学生就业不难?文盲就业不难?

  这里说的文盲是指完全没有学历的人。小学生是指只有小学学历的人,中学生是指仅有中学学历的人,并不是指在校的中小学生。这些人难道就业就不难!如果真是这样,就说明学历越高就业就越难了,这岂不成了天下第一怪事!

  然而在我们国家,在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呼声的确是越来越强烈。据公众媒体透露,好象国家还要拿出相当大一笔资金来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真这样,这钱不但花得有些冤枉,而且也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为什么?因为这只是治标,而没有治本。

  “大学生就业难”根本症结在两个方面。

  第一个是高等教育与社会需求的严重脱节

  大学生就业难,首先是高等教育、高校应该深刻反思!这就好比工厂生产的产品找不到销路一样。产品销不出去,国家能够拿钱来帮助企业推销产品吗?没有这个道理。回过头来,高校培养的学生不受社会欢迎,高校不反省,反倒要国家拿钱出来帮助高校推销“产品”,这合理吗?企业因产品滞销可以导致倒闭、破产,高校培养的学生不被社会、企业所接受,高校就应该稳坐钓鱼台?高校就不可以“倒闭、破产”?

  现在,高校越来越多,招生数量逐年扩大,大量的“次品”、“废品”流入社会,如果高校教育的问题不从根本上解决,国家无论拿多少钱出来,都解决不了问题。

  50年代、60年代,乃至80、90年代,为什么就没有“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有点年纪的人可能都还记得,当时有大学学历的人要解决夫妻两地分居的问题,比没有大学学历的人要困难得多,为什么?因为各地区,各单位都不愿轻易放走一个有高等教育学历的人。当时的大学生真正是“抢手货”。这是为什么?可能有人会认为是“物以稀为贵”吧。不能否认有这个因素,但这不是主要的,打个比方:神经病人与普通人相比,该是极少数吧,为什么没有人以他们“为贵”呢?主要在于当时的大学生绝大多数的确是社会的精英和栋梁。当年大学招生比例不到5%,单是进门槛这一关就不是轻易能够通过的。再有,大学里面,像现在谈情说爱,随意逃学缺课、考试轻易就过关的现象,难找万分之一。现在大学对学生的管理、教化究竟怎样,大家有目共睹。不少大学开设的课程、选用的教材,与社会需求、科技进步到底有多大的距离,应该由局内人来回答了。过去,大学教授,尤其是知名教授,很少有不到教学第一线的,现在,一旦小有“名气”,就与学生、课堂相去甚远了!出专著,搞“科研”成了他们的主业,教授教授,不“教”不“授”,真是名不副实!干脆把“教授”的称谓给改了算了!

  前些年因“文凭热”而引发的高校“扩招风暴”,倒是使高校和高校中的不少人发了一笔大财,其后果是导致高教质量的大滑坡和高教文凭的大泛滥,在此情势之下,“大学生就业难”就势所必然了。如果反过来,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反倒成了社会和企业的“抢手货”,这个社会又不知是什么状态了!文革期间,吹捧“白卷英雄”,“大老粗占领上层建筑”的惨痛教训,至今还有人记忆犹新吧。不管怎样说,单凭一纸文凭就要轻易就业,还要好工作,丰厚的报酬,这恐怕不是现代社会的好兆头。企业不答应,社会也不答应,也不应该答应。

  “大学生就业难”这个“包袱”不应该由国家来承担,更不应该由企业来承担,首先应该承担的是高等教育,高等院校,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吗。今后考察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应该把毕业生的就业比例和就业状况纳入考察的重要项目,”!不达标者,也应该令其“倒闭”、“破产”!若老是让其养尊处优而永远不承担任何责任,中国的高等教育将加速走向末路!

  第二个症结是大学毕业生自身的问题。

  试想想,小学学历的人能够就业,中学学历的人能够就业,为什么偏偏你们就业就这么难?

   其实,根本问题不是“就业难”,而是“懒就业”!这是什么意思?

  “懒就业”就是“懒得就业”,不想就业,不愿就业。这不是胡说吗?不是,绝对不是!

  比如说,叫你去给某企业看大门,你去不去?打扫环境卫生,甚至打扫厕所,你去不去?干重体力活,你去不去?一百个当中恐怕难找一个愿意的吧。

  试问:大学生能不能安排看大门,打扫厕所,干重体力活?如果这些事都该低学历或无学历的人去干,那么,以后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乃至普及了,又找谁去干呢?再把目光往回推移,不少成功企业家在他们创业之初,难道就没有看守过大门,就没有打扫过厕所,就没有干过重体力活?

  现在倒好,人家把企业搞起来了,你看人家轿车、别墅,就想来个平起平坐,天下哪来这样的好事!人才的双向选择,应该是改革30多年来的一大进步,大学生可以选择企业、单位;单位、企业也可以选择自己需要的人才,这是天经地义的事。因此,大学生就业难实在与企业和用人单位无关。你真是人才,何愁企业、单位不用你。现在就连政府公务员也在逐步实施考核招牌录用制度,何况为数众多的民营企业。

  大学生自身一个普遍的问题是“高不成,低不就”。这个问题不解决,不管各级、各类会议开多少次,国家拨多少资金,“就业难”的问题仍然得不到解决。

  “高不成”是自身的能力、素质问题。比尔虽然大学没有毕业,却成为世界名人、首富,他能够领导一个大集团公司,开发出畅销的软件,这就证明他“高能成”。他“低也能就”。创业初期,他和几十个员工共用一个睡袋,在办公室与员工共同奋斗,其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的,他挺过来了,才有了后来的辉煌。在我们国内,创业初期,起五更,睡半夜,摸爬滚打,尝尽若干苦头的成功企业家也不在少数。

  只有小学学历、中学学历的人为什么能够就业,不外两个原因:或有真本事,或不过于挑拣。你们坐叫“就业难”的大学生,若能够具备其中任何一条,就业的事难道不比他们更具优势?

  我有个学生,他也是某“名牌大学”毕业的,他在学校里学的东西到社会上全派不上用场,他经常感慨“大学误了我的青春”。毕业后往东南西北绕了一大圈,结果是:别人不满意他,他也不满意任何人。但他不消沉,不气馁。最后回到家乡,干起了养鸭的营生,成天和鸭子,鸭粪打交道,其苦、其累、其艰难,就连当地的农民见了都不愿意到他的养鸭场打工。他只好找兄弟,亲友来一起干。熬了近三年,终于使旁人刮目相看了,见面就恭敬地称他“X总”。我看,只要你真有这种精神,哪里还有“就业难”啊!

  “天之矫子们”,别再坐叫“就业难”了,收检好你的“文凭”,放下你的“架子”,下定你的决心,振着你的精神,迈开你的双腿,努力去寻求你的就业之路吧!

  俗话讲:“天无绝人之路。”何况你还是大学生呢!如果你大学毕业之后,连个“饭碗”都找不到,就说明你不是一个合格的“大学生!

    我的相关文章:

“大学生就业难”的话题应该休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