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金森诗歌“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杂谈

标签:
诗歌翻译迪金森灵魂选择伴侣英汉对照紫气东来张和清杂谈 |
分类: 诗歌翻译 |
http://s15/middle/512c7354taa1d5151608e&690soul
迪金森诗歌“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杂谈
紫气东来
在岩子翻译的评论中,读到了数段岩子与南村等有关于这首诗翻译方面的讨论,令我深有感悟,茅塞顿开。可以看出,岩子为了翻译这首诗,是经过了反复斟酌和推敲的,我个人认为,译诗很契合诗人的愿意。但岩子自己不满意,经过一番推敲,又翻译了下面这个版本:
灵魂,一旦选定自己的伴侣
心门,不再开启;
她神圣的抉择
坚不可破。
不为之所动,即便豪华车辇停在
她低陋的门前;
不为之所动,即便皇帝驾到跪在
她脚下的席垫。
我知道,她选择了一个
自众生芸芸的王国
从此,锁定了关注的阀门
心若磐石。
岩子翻译网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26a4660100wr4b.html
( 尤克强 译 ) |
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
一位皇帝跪在她的席垫— |
灵魂选择了她自己的朋友 |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Emily Dickinson
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
Then—shuts the Door—
To her divine Majority—
Obtrude no more—
Unmoved—she notes the Chariots—pausing—
At her low Gate—
Unmoved—an Emperor be kneeling
Upon her Mat—
I've known her—from an ample nation—
Choose One—
Then—close 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Like Stone—
这首诗,字面上读起来较为简单,但要真正翻译好,将信达雅运用到这首诗中,其实也难。信,是指译者的翻译应符合诗人的愿意,而这首诗中的几个词,则是需要反复斟酌的。
从岩子上面翻译的两个版本均可看出,岩子的确是花了心思,费了功夫的。主要的问题是对“ample
为便于理解这首诗,我根据手头所有的部分资料,将其翻译、整理,呈现如下。供喜爱者参阅。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一、关于风格
这是迪金森(1830-1886)一首关于友谊或爱情的诗歌,从这首诗中的选择朋友或情人,到排斥所有其他便可看出,迪金森难怪被人誉为“排斥诗人”或“排他诗人”。亦即,迪金森表达了个人的绝对性,强调个性是不能被挑战的,不能被损毁的。这也是美国典型的价值观之所在,我们在不少的文学作品,特别是好莱坞影视片中便可看出这种价值体系之一角。
庄绎传教授曾在《英汉翻译教程》一书中提出“翻译新闻像新闻,翻译文件像文件,翻译故事像故事,翻译诗歌像诗歌。”这是庄教授针对翻译文体的论述。
1980年出版了张培基等四位学者编著的《汉英翻译教程》。作者在“翻译的标准”一节中写道:“我们主张把翻译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所谓忠实,首先指忠实于原作的内容。”“忠实还指保持原作的风格。”
狄金森的《灵魂选择自己的伴侣》,给了读者明确的答案。一旦人们选择了爱情或友谊,就“再不容干预”,因为爱情或友谊是神圣的,是人们发自内心的灵魂决定的。不论是富贵贫穷,还是权势高低,都应该忠贞不渝,“不为所动”。因为,对爱情或友谊的选择不是草率的、随意的;是严肃的。因此,一旦选择,就要像石头一样坚定。虽然这首诗写于十九世纪的美国,但这种思想直至现代人们仍在提倡,因此值得读者去思考。比如,爱情本身有没有国界,爱情是不是人类文明的共同财富,人类历史长河中的爱情又是怎样的,等等,但最终对爱情本质的认定是一致的。
狄金森的诗多以爱情、死亡、自然、人生和永恒为主题,时而工笔细腻,清新脱俗;时而幽默诙谐,给人启迪;时而取材琐碎,寓理颇深;时而深邃晦涩,近乎天书。这种表达方式与她深居简出的隐居生活不无关系。这也给读者、译者去阅读、翻译这些作品而形成理解和传递的障碍。
从诗作格式来看,这首诗也证明了迪金森诗作的两句式。在第一和第二句中,诗人是否也在强调这种反复音调的头韵呢?迪金森是用“心灵”来做出这种选择的。
二、关于几个关键词的理解
诗人一开始便是让“the Soul selects her own Society—”,拒绝其他任何人进入,即便是“an Emperor be kneeling / Upon her mat—.” 从一个“ ample nation”中,诗人并非仅仅选择一人,而后向世界关闭“the Valves of her attention”。 “an ample nation”即是指从富庶国度、族群的人民中间仅选其一,其他人则只能被拒之于门外。这里的“Valves”我认为不是阀门,因为全诗中根本与阀门无关,而是“瓣膜”。而“mat”我倒不认为翻译为“垫子”,而依据其使用“low gate”,我倒认为将其翻译为“草垫”“草席”更符合诗人的原意。这完全是一种地位玄虚的的强烈对比。
最后一节则更强调其选择的唯一性,排他性。在迪金森的这首诗中,我们感受到其使用隐喻和比喻的特质。从其使用:door, divine Majority, chariots, emperor, mat, ample nation及stony valves of attention的字样来看,迪金森使我们在阅读其诗作中感受其从活灵活现,栩栩如生的形象,到读者意想不到的形象,而每一个形象都让人感受到诗人的忧郁之情。
至于“divine majority”,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用词,我做了一番探究。地位(Status)一词在迪金森的诗中显得尤为重要。而“majority”则又有几个释义:1、超过一半;2、已到成人,不再是未成年人;3、军衔中的少校;4、优越,优势。根据分析研究,这4种词义均可套入某一首诗。
在第二节中,诗人表达了心灵并没有赢得地位或权利。她使用的几个词汇,包括chariot,low gate, emperor, kneeling, mat,这些词明显地带有地位或权利的性质和含义。那么,是谁拥有这种至高无上的权利呢?还有其他价值观的含义吗?可想而知,皇上屈身而就,因为他的战车来到了她的门口。这是否暗示着皇上在向她献殷勤呢?
最后一点,是关于诗的韵律和音长。在每一节诗中,第一行均比其他三行要长。尤其是第二和第四行更短,音节和脚韵更少。而在最后一节中,第二和第四行比前三节更短,每行只有两个音节。这种短促的音节更加无情、更加强调其用意。
这首诗相比迪金森的其他典型性的诗歌而言,其韵律更加不规则,但也基本符合迪金森的诗歌结构。她采用抑扬格、三音步和少量的四音步,但并不具有典型性。诗中的半音节有“Gate” 和 “Mat”,韵脚为ABAB, 而非一、三行,以及二、四行的ABCB。有节奏地使用破折号(在岩子的翻译中是没有破折号的,目前看到的,只有江枫的翻译是又破折号的)去打破韵律的流畅性和停顿的效果,总体而言,还是符合迪金森的诗歌结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