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不在那儿

(2008-04-08 23:00:10)

 

1.jpg

 

1.jpg

 

早上七点便被手机的天气预报短信吵醒,说是6小时内会有一场短时强降雨并伴随较强雷电,可能会造成雷电灾害事故。
于是急急出门去。想着可不要在路上大雨就倾泻下来了。

在上海的雨中开车,感觉可不那么畅快。
堵在高架上,星星点点的雨丝开始打在车窗上。

心里便隐隐感觉,暴风雨,快来了。

可路上终究还是没下。
 

1.jpg

 

1.jpg


1.jpg


于是一上午,时不时就瞟一眼窗外的阴霾的天空,好像还能听见哗哗的雨声。
往窗外灰蒙蒙的街道上望一眼,却见行人中还有很多未撑伞的。

幻听。

 

到下午两点,心里好像还在等待大雨的来临。
一直就不喜欢等待的状态。
等、等、等……多少生命都那样等掉了。
 

15.jpg

 

1.jpg

 

1.jpg
 
可总有那么多不可抗拒因素,让你不得不等待。没人能逃脱等待。
生命是消费,也是等待。
等待一个机会,一个知己,一个抉择。
为了等待的等待。
假如有个完满的结果,漫长亦算销魂。
但如果能够自己决断,我坚决不拖拉,坚决不等待。

一直信奉:
即使是错误的解决办法,一个错误的行为,比之毫无决断,毫无行动,要好过千倍。
因为做错一件事,却能得到教训。犯错是最好的自我教育,教训会成为下一个决断的基础。

错爱也是爱过了。错误中有过误。错爱与错误之间,会出现正确的链接。

好过什么都没做,什么都不错,没有爱,也没有错。一片空白。无限苍凉。

 

9.JPG

 

说远了。

 

有网友问,连载故事中的你,平时博文中的你,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你,哪个才是真正的你?

 

10.jpg

 

9.JPG

 

10.jpg

 

笑。哪个都是,哪个又都不是。
但每个分身,都是真实的、我最内在的表达。

如影相随。

 


不禁就想起,“鲍勃·迪伦”那部最另类的传记电影《我不在那儿》。
这部描写20世纪美国摇滚乐领域最有影响力的歌手和歌曲创作者的传记,从头至尾竟然没有迪伦的影子。
但每一个看过电影的朋友,想必都会对片中的六个“鲍勃·迪伦”印象深刻。虽然他们在片中都不叫鲍勃,却都是迪伦的化身。
黑人男孩版的伍迪,叛逆青年版的亚瑟,乐坛新星版的杰克,不忠丈夫版的罗比,还有女扮男装的朱迪,归隐牛仔版的比尔。
六个演员用不同的名字阐释同一个传奇人物,轮番上场。
哪个都不是迪伦,哪个又都是迪伦。
鲍勃·迪伦的一生夹杂了太多传奇的演绎。这张在聚光灯下的面孔,和面孔下隐藏的灵魂,于是,就这样被人们不断挖掘。
谁能说,自己从来都只是一个自我存活于这世界?
或者更直白点:
谁能说,自己从不矛盾?
 
9.JPG


这便是我创作《To be or not to be》的初衷:尝试去深入最内心的自己,倾听不同的自我在内心的呼喊。

我想知道

一个人到底有多少张不同的面孔
面具下又有怎样的挣扎

满怀童稚的梦想
在现实的泥泞中
到底能走多远
你们

和我一样想过吗

毕竟
好不容易,才拿到这张地球旅行票
 

10.jpg

 

 

                   安子星 于 璀璨之前&暗星

                      2008年4月8日 夜 

                       心情如同天气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