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亟待完善
(2010-11-07 13:59:41)
标签:
财经国际油价成品油定价机制油价定价机制计划经济市场经济 |
分类: 财经时评 |
【13日笔者补记:果不其然,今日网上爆出权威人士——“中国商业联合会石油流通委员会会长赵友山的说法是,中石油、中石化两大系统的部分分公司导演了此次‘油荒’”(新闻链接:《柴油紧张幻象:油荒似乎都不应该出现在今冬》)。】
最近,在经历的国内油价的上调之后,全国不少地方开始再度闹起了“油荒”,排队等着加油的车再度出现了“摆长龙”的情景(参阅,新闻链接:《我国多座城市遭遇柴油荒拉闸限电加剧短缺》、《多座城市遭遇柴油荒等候加油车辆排3公里长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现这种情形,显然是我们的哪一个环节出了问题。笔者认为:
首先,自5月以来到现在,国际油价基本平稳(箱形整理,参阅俺《国际油价:突破箱型整理
大家知道,当前我国的成品油几乎都被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企业“垄断”,从生产、供应、销售的各个环节,都是如此,甚至到定价都少不了两大石油“巨头”的参与。因此,市场上是否供油充分,价格是否合理,是否“缺斤少两”,消费者(包括企业消费者)都是:既没有“话语权”,也没有“选择权”的,定价的“知情权”更是普通人难以了解的。
企业垄断所造成的效率低下,已经成为地球人的“共识”。一旦市场被某一两个“寡头”独占,对全国的经济、社会公平和社会效率等各个方面,甚至包括百姓的普通日常生活都会造成重大影响。一旦这种企业内部出现问题,则直接会在社会在产品的供销上产生重大影响,直接影响到普通“经济人”的日常生活。
因此,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能够产生“充分(企业)竞争”的环境,防止一两个企业形成“独占”,而垄断市场。两条路:一是将现在的两油“分拆”;第二条是培育其他的大型石油企业,进入产品油的“供产销”的环节。市场竞争的好处大家有目共睹:一是提高效率;二是可充分保障供应;三是可一定程度稳定国内销售价格。
一旦市场竞争机制生成,则一般就不可能再现在的“动不动就提价,时不时就闹油荒”的情景,这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利于稳定物价。
没有竞争对手的实际垄断,通过垄断价格,来获取高额的垄断利润。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怪圈”:一方面,企业每隔一段时间,就在媒体上“哭穷”,说是哪里哪里“亏损”,逼迫发改委同意涨价;而另一方面,中石油却年年成为国内“蝉联盈利第一”的“大户”。然后,再“哭穷”,再涨价……
其次,是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出了问题。
我们知道,当前定价的基本原理是:企业的成本+企业的合理盈利=市场价格。咋一看,公式上,表面没有任何问题。但实际上,却存在极大的漏洞和问题。
第一点,市场价格是市场经济的产物,而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计划经济条件下的价格是“计划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那么,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的定义和公式呢?
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市场充分竞争;二、企业可以随意进入石油领域,没有现在这样的“门槛”限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成品油的合理定价机制应为同时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石油行业平均成本+行业的平均利润=(真正合理的)市场价格
2.市场价格=供应/需求
当前的定价机制中的“市场价格”,显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价格(指: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场价格)。用个别企业的成本,来代替行业平均成本;用个别企业的(所谓的“合理”)利润,来代替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行业平均利润。这,就是当前成品油定价机制之所以注定要失败的关键。
同样,这也就是国内油价,始终无法与国际油价实现真正“接轨”的内因。
第二点、用一两家“寡头”独占市场,其所有的供求关系、价格机制形成都形成了巨大的“扭曲”——“国家即朕,朕即国家”。一旦这两家为了抬价,在那个小地方“闹闹油荒”,做做其他什么的“小动作”,则不仅会对民众生活产中不利影响,而且,无形中也给发改委、政府对当前快速上涨的物价,带来极其沉重的压力。
一句话,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非驴非马”的“异种”(请原谅俺用这个词,因为实在找不到更贴切的词汇)——既不是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不是(完全)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在本质上,可以说是“披着市场经济外衣”的计划价格。
在当前的定价机制中,有合理的利润这一条,什么叫做企业的合理利润?说白了,就是企业和员工收入的“旱涝保收”,企业有“政绩”,员工有“(高)收入”。就是,石油两巨头的企业职工的平均收入被“确保”在远远地高于全国平均企业工资之上,并且在当前国内企业当中,“稳坐”仅次于金融企业员工收入的最高的位置。
第三点、你社会不是对这次提油价不满吗?立马给你搞个“油荒”的颜色看看,你不还是屁颠屁颠地去加油的长龙中排队去了。在国际油价上涨与国内油价价格形成较大差距时,我就是“囤积”了(好卖个大价钱),你又有什么办法?
第四点、缺乏充分竞争机制的垄断企业的成本,再加上,石油寡头与发改委协商出来的,“旱涝保收”的垄断企业的“合理利润”,这个定价机制“协商”出来的价格中还有存在多少真正的“市场价格”的市场因素成分?!
这个所谓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协商出来的价格,能叫“市场”价格吗?
说的难听一点,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本质上说,就是“披着市场经济外衣”的“垄断价格”。
再次,当前的定价机制,造成国内外油价脱节,形成国内油价的“只涨不跌”的局面,不利于国家的宏观和微观经济平稳发展。
垄断企业形成后,最明显的特征是,垄断企业可以随意“调控”市场价格,以获取垄断利润。其结果,必然是与国际市场价格形成脱节,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自今年五月国际油价开始调整,出现较大幅度下跌(从93.55/桶,跌倒84美元/桶并在84美元/桶附近稳定、徘徊了近半年)之后,国内油价始终维持国内油价的最高位,最近这次国内“调价”,再度使得国内油价“创下了历史新高”。
比如,这次的成品油调价,使得国内汽油价格攀升到有史以来的最高价格(97号油调价为:7.14元/升),这次调价是在在国际油价尚且平稳,而且只是在84美元/桶的情况下做出的调价。可万一,国际油价再上涨,国内油价又该怎么办呢?
非常不幸的是,本周,国际油价已经向上突破85美元/桶的技术压力位,上涨的趋势已经就此形成(牛市第二期)。(参阅俺的博文《国际油价:突破箱型整理
最后,政企不分是当前石油企业最大的弊端所在,表面上,企业是上市的股份公司,但实际上,确实不折不扣的“官僚体制+垄断企业”,官商一体。中石油盈利巨大,不仅稳坐“国内头把交椅”,在国际上,其盈利之多也是非常罕见的。发改委与这样的企业“协商”价格,岂不是“与虎谋皮”?价格要是能下的来,中石油的“政绩”何在?员工多年来的”高福利、高收入“又如何得到保障?
用脚趾头也想明白了:这些年国内油价的“只涨不跌”,不断创造“天价”和阶段性“油荒”,是政企不分和“成品油定价机制”所产生的必然结果。
真难以想象:经济学中的“工资刚性原理”,居然也能在“成品油的定价机制“中,得到了充分的现实体现。
为什么其他大宗商品价格都能与国际市场价格“接轨”,而唯独国内的成品油不行?其实,根子就在于:其他大宗商品价格在国内没有形成价格的垄断,没有产生与中石油“匹敌”或类似强大的垄断性企业,自然也就不会有“独此一家”地与发改委协商价格的“成品油定价机制”。
结束语:
石油,不仅是工业企业的“血液”,也是国家的重要战略物资,是关系到全社会经济各个层面的最重要产品之一,也涉及到百姓的日常生活。因此,早一点理顺当前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建立充分竞争条件下的市场准入制度,培育和发展充分市场竞争机制,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才有利于国家经济的稳定发展,当中,也包括了物价的稳定和百姓生活的稳定。
注:有关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参考内容,可参阅:《成品油定价机制》(新闻链接)
9日补记:在国内炼油加工能力充裕的时候,两家巨头下属企业在关键时刻“不约而同”地进行“停产检修设备”,合理又合法,没有“囤积”或者“逼宫”的嫌疑,再加上中石化“紧急”从国外与其说是“进口”,还不如说“调进”大批成品油,以“解燃眉之急”,姿态又“好得出奇”。此次南方的“油荒”,一切都被装扮成“合情合理”之中爆发的。最终,结果反倒是,国家(发改委)的“油价管理”成了“油荒”的根源所在,两大巨头没有任何责任。
油价在80美元/桶稳定期间就已经提过一次价了,现在“南方的油荒”,岂是也只是垄断巨头“逼宫”的“牛刀小试”。一旦油价达到90、95、100……美元/桶,那时,国家(发改委)再不让调价,再给你演一出“设备检修”的闹剧,造成全国范围的“油荒”,你怎么办?。
一方面企业及其员工富得“留油”,另一方面在媒体上“哭穷”,“分析得出”了“国内外油价倒挂”是导致此次“油荒”的成因。刚刚提过价,就再度“逼”发改委涨价。这,就是当前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弊端所在。请参阅今晨报载的这篇“分析”文章:链接《南方局部缺油:价格不顺是油荒根源》
11月11日补记:《石化双雄被质疑操纵柴油荒:手法堪比股票坐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