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宣传队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流失的是岁月留下的则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回忆。我们那时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稚扑,以至于到后来不管我们走到何处都会想起我们曾经在一起共同生活工作、演出的情景,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六师师部机关大院,一直以来给下属各单位来办事的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如今宣传队入住给大院,不但带来了朝气蓬勃的生气,与此同时也给今后宣传队的解散埋下了一支伏笔,这是后话。
能够回忆起的是,当时最早到达宣传队报到的应该有,铁荣、张英、朱琼、马滨、胡培等,当时年龄最小的是林红,对她印象比较深刻,给人的感觉腼腆,眼睛不太直视人,大概才只有十五岁左右吧。
宣传队的领导班子是由师部的许干事挂帅,直接领导指导员李华庭、队长杜正茂。
宣传队的驻地是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荔农校(即原赤水农校)、后为陕西农建六师的师部大院内,在靠近师部大院南面一片果园边。原农校的三间教室改为宣传队集体宿舍,三间教室一字排开,宿舍坐北朝南,教室大约每间不到100平方米。东面是男演员宿舍、中间是女演员宿舍、西面是乐队宿舍,东面原农校的仓库改为宣传队器材仓库,存放演员服装、道具等。
我们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乐队的帅哥们就是这样一个个兢兢业业的职业乐手,随时都会练上一段。所以乐器就像他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备至,都是由各自保管的。
早来报到的队员忙着打扫,为即将到来的新队员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这天清晨,不知是谁站在宿舍门口大声的喊叫,来了,又来新队员了。早先到来的队员们纷纷从东、西、中三个宿舍的大门中一拥而出来到路口。
休息期间宣传队员在逗乐
突突的的拖拉机“噗次”一下熄了火,驾驶员拉好手刹,跳下了手扶拖拉机说:
“到了,小林。”
待在边上的队员们一拥而上,有的帮着拿着行李,也有的帮着提着被子,前呼后拥、稀里哗啦的往女演员宿舍走去。
这时候,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满脸通红流着汗水,坐在后面的斗厢里。微黑红润的脸颊上沾满了灰尘,白底小花的衬衣显得整洁朴实,说起话来总是低着头,显得有些腼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眼睛就像泉水一样清澈、纯净,都会喜欢。
小林,林红轻轻地答应了一声,微微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周围的人灵活的跳下了车,又跑又跳的往女演员宿舍奔去。
那时,金惠和林红一同从四十四团选调师部宣传队,林红应比金惠先期报到。
来了,又有人来了。队员们又从宿舍里呼啦一下涌出奔到路口。
这是一个帅哥,1米70有余的个子,直挺的鼻梁,尽管手提肩扛,但走起路来仍然不能掩盖他多年锻炼身段的基本功,一看就是一个舞蹈演员。
“我叫胡培,来自41团的。”
他忙着自我介绍,此时,大家顾不得听他说什么,又拉又扯把他推进宿舍。
中午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风。宿舍对面的桃园,桃树的树叶垂头丧气,鸟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只有那知了不厌其烦的叫着“知了”“知了”。
五十年前 部分宣传队员
在师部大院食堂用餐后大家回到宿舍,准备休息。
嘭、嘭、嘭,随着一阵敲门声,一个圆圆的脑袋伸了进来,大大的脸上装着一对小小的眼睛。随着小眼睛骨碌骨碌转着,门被挤开了。一个五大三粗长得肥肥胖胖的人瞬间站在大家的前面。这就是我对金海的第一印像。
以后大家熟悉了,对他憨态可鞠、有时还会冷不丁冒出几句冷笑话感到十分亲切,大家都爱叫他“果果”。
新来的队员不熟悉我们的作息时间,宣传队会安排专人一个个告知。我们生活很有规律,一般早上七点钟起床,起床后统一做广播体操。当时也没有什么音乐播放设备,宣传队就安排马滨叫口令,他声音洪亮,如果谁不认真他会垂下脸来说上你几句。当时大家年龄小脸皮薄,说真的做操时还挺怕他的。那时宣传队的軍事化管理还是很严的,吃饭要排队去,晚上还要按时熄灯休息,宣传队领导到点就在宿舍外监督作息时间。
每天早上早饭后九奌宣传队就开始练功,当时我们的宿舍门前都装有简易的把杆,而大家最多的是跑在对面的果树下,找个干扰小的地方练,十点钟以后就进入排练。如有演出的任务还根据演出的任务晚上加班排练。而乐队基本都是个人分头练习,练了差不多以后在同台合乐,特别是临演出前同乐队合练也是经常性的。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家欲整队准备去食堂就餐。
“报告,我叫苏柯,前来报到。”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们队列边响起,大家回头一看一个帅哥站在边上,个头不高眉头紧缩,举手投足不乏一股经过军事训练的架势,事后大家才知道这是从武装团调来的演员。
“入列吧,向右转,目标食堂齐步走。”杜队长下达了口令。
宣传队员们在黄昏夕阳的映照下,拿着饭碗走着敲打着。
“目标、食堂,齐步走”。
(续前,未完待续)
第二章节:来了又来了新队员
在宣传队的这段时间里,我们流失的是岁月留下的则是一段段难以忘怀的回忆。我们那时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单纯,那么的稚扑,以至于到后来不管我们走到何处都会想起我们曾经在一起共同生活工作、演出的情景,它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实在是太深刻了。
六师师部机关大院,一直以来给下属各单位来办事的人们蒙上了一层神秘感。如今宣传队入住给大院,不但带来了朝气蓬勃的生气,与此同时也给今后宣传队的解散埋下了一支伏笔,这是后话。
能够回忆起的是,当时最早到达宣传队报到的应该有,铁荣、张英、朱琼、马滨、胡培等,当时年龄最小的是林红,对她印象比较深刻,给人的感觉腼腆,眼睛不太直视人,大概才只有十五岁左右吧。
宣传队的领导班子是由师部的许干事挂帅,直接领导指导员李华庭、队长杜正茂。
宣传队的驻地是在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荔农校(即原赤水农校)、后为陕西农建六师的师部大院内,在靠近师部大院南面一片果园边。原农校的三间教室改为宣传队集体宿舍,三间教室一字排开,宿舍坐北朝南,教室大约每间不到100平方米。东面是男演员宿舍、中间是女演员宿舍、西面是乐队宿舍,东面原农校的仓库改为宣传队器材仓库,存放演员服装、道具等。
我们常说“曲不离口、拳不离手”,乐队的帅哥们就是这样一个个兢兢业业的职业乐手,随时都会练上一段。所以乐器就像他们的眼睛一样爱护备至,都是由各自保管的。
早来报到的队员忙着打扫,为即将到来的新队员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这天清晨,不知是谁站在宿舍门口大声的喊叫,来了,又来新队员了。早先到来的队员们纷纷从东、西、中三个宿舍的大门中一拥而出来到路口。
休息期间宣传队员在逗乐
突突的的拖拉机“噗次”一下熄了火,驾驶员拉好手刹,跳下了手扶拖拉机说:
“到了,小林。”
待在边上的队员们一拥而上,有的帮着拿着行李,也有的帮着提着被子,前呼后拥、稀里哗啦的往女演员宿舍走去。
这时候,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姑娘,满脸通红流着汗水,坐在后面的斗厢里。微黑红润的脸颊上沾满了灰尘,白底小花的衬衣显得整洁朴实,说起话来总是低着头,显得有些腼腆。圆圆的脸庞上,两道细眉,一双大眼睛,配上稍小了点的鼻子,也还算匀称。眼睛就像泉水一样清澈、纯净,都会喜欢。
小林,林红轻轻地答应了一声,微微的抬起头来看了一眼周围的人灵活的跳下了车,又跑又跳的往女演员宿舍奔去。
那时,金惠和林红一同从四十四团选调师部宣传队,林红应比金惠先期报到。
来了,又有人来了。队员们又从宿舍里呼啦一下涌出奔到路口。
这是一个帅哥,1米70有余的个子,直挺的鼻梁,尽管手提肩扛,但走起路来仍然不能掩盖他多年锻炼身段的基本功,一看就是一个舞蹈演员。
“我叫胡培,来自41团的。”
他忙着自我介绍,此时,大家顾不得听他说什么,又拉又扯把他推进宿舍。
中午没有一丝云彩,没有一点风。宿舍对面的桃园,桃树的树叶垂头丧气,鸟儿也不知躲到哪里去了。只有那知了不厌其烦的叫着“知了”“知了”。
五十年前 部分宣传队员
在师部大院食堂用餐后大家回到宿舍,准备休息。
嘭、嘭、嘭,随着一阵敲门声,一个圆圆的脑袋伸了进来,大大的脸上装着一对小小的眼睛。随着小眼睛骨碌骨碌转着,门被挤开了。一个五大三粗长得肥肥胖胖的人瞬间站在大家的前面。这就是我对金海的第一印像。
以后大家熟悉了,对他憨态可鞠、有时还会冷不丁冒出几句冷笑话感到十分亲切,大家都爱叫他“果果”。
新来的队员不熟悉我们的作息时间,宣传队会安排专人一个个告知。我们生活很有规律,一般早上七点钟起床,起床后统一做广播体操。当时也没有什么音乐播放设备,宣传队就安排马滨叫口令,他声音洪亮,如果谁不认真他会垂下脸来说上你几句。当时大家年龄小脸皮薄,说真的做操时还挺怕他的。那时宣传队的軍事化管理还是很严的,吃饭要排队去,晚上还要按时熄灯休息,宣传队领导到点就在宿舍外监督作息时间。
每天早上早饭后九奌宣传队就开始练功,当时我们的宿舍门前都装有简易的把杆,而大家最多的是跑在对面的果树下,找个干扰小的地方练,十点钟以后就进入排练。如有演出的任务还根据演出的任务晚上加班排练。而乐队基本都是个人分头练习,练了差不多以后在同台合乐,特别是临演出前同乐队合练也是经常性的。
一天的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大家欲整队准备去食堂就餐。
“报告,我叫苏柯,前来报到。”一个响亮的声音在我们队列边响起,大家回头一看一个帅哥站在边上,个头不高眉头紧缩,举手投足不乏一股经过军事训练的架势,事后大家才知道这是从武装团调来的演员。
“入列吧,向右转,目标食堂齐步走。”杜队长下达了口令。
宣传队员们在黄昏夕阳的映照下,拿着饭碗走着敲打着。
“目标、食堂,齐步走”。
(续前,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