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剔犀:红与黑的风华

标签:
娱乐 |
剔犀,是漆器工艺中极有特点的一种,即在胎质上用红黑两种色漆分层相间髹饰,直至一定厚度后,再施以刀刻。因刀口清晰地显露出不同颜色和层次的纹路,与犀牛角横断面的肌理纹样极其相似,故名“剔犀”。
剔犀始于唐,传承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目前仅存于山西省新绛县。2011年,剔犀技艺入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漆器文化遗产“大观园”中的一朵奇葩。
剔犀最初是一种“宫廷技艺”,剔犀漆器也主要供皇室贵胄使用,民间极为少见。直到清朝末年,皇室衰败,大批宫廷艺人纷纷流落民间,而当时的新绛正处于工商业的繁荣期,享有“七十二行城”之美誉。宫廷剔犀艺人纷纷聚集于此,重操旧业,剔犀漆器这只“昔日王谢堂前燕”,就这样“飞入寻常百姓家”。
剔犀技艺代表性传承人何俊明是黄河云雕工艺厂厂长,从15岁进入国营山西省新绛县工艺美术厂从事剔犀工作,到如今已经在这个行业里干了整整35个年头。制作剔犀器漆需要5个基本步骤,分别是制胎、髹漆、描绘、剔刻和推光。其中,髹漆最耗时,一件剔犀器的漆胎至少要5个红层和5个黑层,每个漆层至少要髹10遍以上,而每髹一遍漆后都要在地下窨房里用24小时自然阴干,因此,光是髹漆一道环节就需要百余天时间。
古法制漆
如果说髹漆是“慢工出细活”,那么剔刻则是“手上见功夫”。剔刻时使用的工具是特制的“掀”和“挠”,下刀要稳重,刀口要平滑,纹路要灵动。何俊明告诉我们,一位技艺精湛的工匠剔刻出的云纹,能让观者在不到3秒的时间里产生祥云飞腾的错觉。目前,厂里上百位工人中,老中青三代加起来也只有十来位能胜任。
漆器上没有推光的部分粗糙古拙,而推光后的部分则光洁如新。经何俊明介绍,原来用来打磨推光的细粉是用从老房子拆下的灰砖碾成的。细腻的砖粉,掌心的温度,适当的力度和无数次的打磨,才会在漆器上留下莹润的光泽。神奇的是,这种光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润泽,历久弥新。“推光通常都是由较胖的女孩子来做,一是因为她们手上的肉比较厚,二是因为掌纹细,推光的效果会更好。”
手推光
旧时的剔犀漆器主要以杯、盏、罐、盒等小器物为主,且纹样单一,它不雕山水、人物、花鸟、虫鱼,只雕线条简练的“云纹”,这也是剔漆工艺又被称为“云雕”的原因。如今的剔犀漆器早已打破传统的窠臼,从大小、造型到纹样都与以前大不相同。
除了传统造型的器物,从咖啡杯、手镯、台灯,到茶几、沙发、电视组合柜,一件件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剔犀漆器让人觉得既新鲜又亲切。细观这些作品,有的漆层由原来的红黑两色变成了红白、黑白等颜色,有的在纹样中加入了心形、汉字、图腾等新图案,并且线条也不再一味地追求以往那种光滑流畅,而是注重粗线变化、疏密相间和长短搭配。
山西有三大漆器,分别是平遥推光漆器、新绛剔犀漆器和稷山螺钿漆器,其中平遥推光漆器和新绛剔犀漆器都已入选国家级非遗名录。
更多精彩请扫描微信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