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块看似普通的临清贡砖,要经历二十多道制作工序,承载着五百多年的漫长历史。如今,在机遇和困惑交织的新环境中,临清贡砖期待着浴火重生。
临清贡砖,撑起一座皇城
打开临清地图,可以看到大运河临清段的两岸分布着诸如东窑、西窑、张窑、陈窑等村落,它们都是以古窑地的官窑名来命名的;走在临清的大街小巷,也不时可以听到“临清的贡砖,北京的城,紫禁城上有临清”的民谣。500多年来,临清贡砖经历了“官窑万垛青烟袅”的鼎盛,也经历了火尽灰冷的衰落,如今重新燃起的窑火又点燃了临清贡砖复兴的希望。一路走来,临清贡砖的命运起伏跌宕,让人唏嘘不已。
为什么是临清
公元1406年到公元1420年,明成祖朱棣为迁都北京大兴土木,临清烧制的城砖被钦定为贡砖,通过大运河源源不断地运往北京。此后,北京皇城的陆续修缮与增建也一直延用临清贡砖。毫不夸张地说,临清贡砖撑起了现在的北京城。
当时,在北京已有砖瓦窑的情况下,建造皇家宫殿所需要的贡砖,为什么还要在距离北京几百公里之遥的临清烧造呢?临清市博物馆馆长魏辉为我们解答了这个疑问。原来,临清位于黄河冲积平原上,黄河水的反复冲刷,留下了大量的淤积土。这种土沙黏适宜,细腻无杂质,一层红、一层白、一层黄,当地俗称“莲花土”。用这种土烧成的砖“击之有声、断之无孔,坚硬茁实”,为全国所独有。此外,临清傍临运河,运输也很方便。
如今,在临清当地仍保留着一些用贡砖建造的建筑,最有名的当属建于万历三十九年(公元1611年)的舍利宝塔,虽然历经400多年的风雨,但是这座60多米高的古塔如今仍然挺立在大运河河畔,墙体坚固如初。
……
严苛的制作技艺
景永祥是临清贡砖的第四代传人,他从十几岁开始就学做贡砖,几十年下来,凭借着父辈们的口传心授和自己的潜心琢磨,掌握了最纯正的贡砖烧制技艺。1996年,景永祥在临清西陶屯建起了永祥贡砖厂,恢复了一度在临清绝迹的贡砖生产。2008年,“临清贡砖烧制技艺”入选全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临清永祥贡砖厂也被当地政府确定为技艺传承示范基地,今年已经76岁的景永祥被评为该技艺的唯一代表性传承人。”
在景永祥的身后,不时上演着这样的场景:一位赤裸上身的壮汉从高高的泥堆上割下一大块湿泥,接着抡起钢叉铲起用力摔在地上,然后又铲起来接着摔,如此反复十几次之后,这块泥被丢在一边置之不理。见我们看得一愣一愣的,景永祥说,这道工序叫醒泥,摔打一是为了把泥土“唤醒”,二是为了去除泥中的气泡,使烧成的贡砖质地更加紧实。连对泥料的处理都如此讲究,难怪临清砖能成为御用之物。
经一整套复杂的烧造工序,一块临清砖就诞生了。景永祥带我们到一个刚刚烧制好的砖窑内,他随手拿起了两块小青砖,互相敲了敲,声音清脆悦耳,犹如铜音。“只有咱们临清砖才能敲出这么好听的声音。”景永祥骄傲地说。
……
更多内容详见《中华手工》2014年7月刊“国术”栏目
http://bbs.mantao.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7/02/163436ky87t1714y1mzyzo.jpg
http://bbs.mantao.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7/02/163252c4xifthb4gzd3z5m.jpg
图片8.jpg (44.32 KB, 下载次数: 0)
下载附件 保存到相册
8 分钟前 上传
扫一扫,有更多精彩内容呈现!
http://bbs.mantao.com/data/attachment/forum/201407/02/164026zhy4mlqhenywy41j.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