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系列报道之——湖笔

标签:
文化 |
自从蒙恬发明毛笔后,湖州,就成为中国书画上的印章。如今这枚印章是浓是淡,只有亲身探访才可得知。
千年湖笔走何方
“一部书画史,半部在湖州。”尽管靠笔尖滑动成就了中国书画艺术的辉煌,但湖笔相对于已经跻身高端藏品界的墨纸砚,千百年来,毛笔作为快速消耗品的属性一直没有改变,四宝中的奠基石,如今过得怎样?带着疑问,《中华手工》5月刊带你去湖州一探究竟。
寻笔厂不遇
邱昌明是湖笔制作技艺唯一的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如今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杭州照顾外孙。平时自己也做点笔,放在湖州市博物馆卖,量不多,一年100支左右,每支笔大概在2000元。但他每个月都会回好几次善琏,到厂里转转。“我从16岁进厂,干了大半辈子,对工厂的感情非常深。”以前他带了5个学徒,现在都退休了,被评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后,他又带了3个徒弟,如今都还在厂里做。
一支湖笔的诞生
好在善琏湖笔厂的笔工们对自己的工作都是“从一而终”。无论是水盆、择笔,还是刻字,要么不干,要干就是一辈子。
更多内容详见《中华手工》2014年5月刊“国术”栏目
扫一扫,有更多精彩内容呈现!